APP下载

论五音戏的可持续发展

2019-02-10

关键词:五音声腔剧目

仓 淼

(山东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一、引言

五音戏是山东的地方戏曲,自形成初期的三五人小戏班的民间歌舞形式开始,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无数次的改良和创新,发展为以悠板、二不应、鸡刨爪、散板等不同的声腔板式和程式性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戏曲艺术。2006年五音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地方戏曲。这是对五音戏自身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五音戏发展的关注和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五音戏在剧目创作、声腔协调发展、表现手法、欣赏群体等方面,都面临着时代的冲击和发展的瓶颈,只有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五音戏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对五音戏最好的保护。

二、五音戏面临的困境

五音戏是流行于山东淄博、济南、章丘等地的地方戏曲艺术,大约起源于清代的“秧歌”“姑娘腔”,后又与花鼓等其他民间形式相融合,改名为“肘鼓子”,组成“五人班”,形成了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叙事歌唱融为一体,以唱为主,兼有表演、做功的戏曲雏形。在内容上以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为主,顺应了当地人们的欣赏习惯,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当时曾经流传“肘鼓子进了庄,忘了喝饭汤”,“肘鼓子来,跑掉了绣花鞋”等顺口溜,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地方表演形式的喜爱。随着流传地域的不同,肘鼓子也形成不同的流派,其中,西路肘鼓子的代表性人物是邓洪山(艺名“鲜樱桃”)。鲜樱桃的演唱因五音纯正、声音优美而受到当时戏曲界的赞誉。1935年他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并被送以“五音泰斗”的锦旗,由此“五人班”正式更名为“五音戏”。五音戏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而产生,它离不开人的因素,蕴涵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如今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环境的改变、媒介形式的丰富,人的观念、思想、行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人很难坐下来聆听、欣赏委婉抒情的五音戏声腔音调。因此,五音戏在声腔及题材内容上,与现代社会环境、人的心理和观念等方面也出现了诸多的不协调,失去了广大的观众,五音戏的发展也失去了协调与平衡,从而面临着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当代社会的冲击严重。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媒介手段的丰富性,使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快捷,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五音戏的表演则失去了消费的市场和环境;同时观众群体老龄化问题突出,当下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青睐,审美价值趋向的不同,也使五音戏失去了观众,戏曲与观众的失衡,成为影响五音戏存活空间和领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五音戏的题材内容方面,新创作剧目少,即与当今社会现实的联系较少,缺乏丰富性和时代感,相对于繁多的电视剧、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而言,五音戏更凸显题材的匮乏和创作的缓慢,使五音戏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而逐步趋于边缘化。

二是五音戏在声腔、表演艺术风格等方面呈现出阴柔之美,这既是五音戏的特色,但也使五音戏有着先天的不足。五音戏代表性声腔是悠板唱腔,其委婉的声腔旋律、上下句的结构形式、表情性和口语化的音乐叙述,突出了五音戏的柔美风格,但是也使五音戏的声腔缺乏激情,更与人们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不相吻合;加之男性声腔在创造上不足,风格上过于柔软和缠绵,使五音戏缺乏刚性品质。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鲜樱桃曾经说:“地方戏底子薄,有些行当没有戏演,五音戏的武功戏更少,所表现的题材也不如京剧开阔。”[1]158从五音戏自身的艺术特征来看,尤其是声腔的结构特点、布局安排等方面,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不相吻合,失去了生态的协调与平衡,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关注和兴趣,五音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

三是五音戏作为流传在山东济南、淄博等地的地方戏曲,地域局限也使其发展受到影响。五音戏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声腔音调、表演程式、剧目题材,展示了地方化的风土人情与家长里短的生活趣事,被人们誉为“栓老婆橛子”的地方戏曲。有学者认为:“声腔绝不仅仅是旋律、节奏的组合模式,而是建构在文化观念下的歌者,透过形体行为的制约所产生的声音。声音于是形成了民族的印记、音乐家的印记、乐种的印记。”[2]7一方面,五音戏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声音记忆;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文化的开放,社会生活变化和人员的流动性,文化生活也丰富多样,这种承载着一方风土人情的地方文化,并没有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有很大的改观,也没有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逐步淡化和忘却这种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声音记忆,并使之陷入了困境。

传承是必然的,发展是永恒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遵循继承、创新与发展的辨证观,为使五音戏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就应在传统与现代、刚与柔等方面,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协调发展,使五音戏融入现实社会,融入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五音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新兴的发展观,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就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布伦特莱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52这一定义强调了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发展为中心,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由原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扩展到人文环境中,形成了以生态文化、生态美学为研究思路的理论。21世纪现代社会网络信息快捷和媒介手段丰富,五音戏也面临能否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即在声腔、表演、题材等方面实现与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现实社会及人们的审美观相适应,在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制约下,不断调整而达到新的平衡,把握继承与创新的维度,实现五音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包括五音戏的剧目创作、声腔、表演、舞美等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对五音戏的保护,促进五音戏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剧目题材的现实性

五音戏的剧目创作包括传统、改编和新剧目的创作三类。从剧目题材来说,实现五音戏剧目创作的现实性,不仅在新创作的剧目题材中反映当代人的生活,而且传统剧目、改编剧目同样可以深入挖掘,借古喻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协调统一,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性特征,使五音戏在时间与空间的发展中更具活力和生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在对传统剧目和历史题材剧目的改编中,应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传统文化价值,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注重传统与现实、艺术与政治的协调统一。例如,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在对传统剧目《墙头记》的改编中,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提炼,通过对不孝子女虐待老人的行为进行讽刺和批判,伸张了正义。如今的经济社会人们面对各种诱惑,这样的题材对于提倡社会和谐更具有现实意义。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鲜樱桃对《五凤岭》的改编,强调“要改变《五凤岭》的主题思想和政治内容,必须首先改掉一夫多妻制”。他“不仅十分注意剧本的主题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更讲究艺术质量与感染力”[1]123。五音戏新创作的剧目,如反映现实题材的《石臼泉》《腊八姐》等剧目,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五音戏在新剧目的创作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反映现实社会和当代人民生活的剧目少之又少。同时,五音戏现代题材的剧目,也应针对人们追求愉悦的消费心理,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使其通过聆听和欣赏愉悦的艺术作品,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减轻生活压力和紧张情绪,从而发挥五音戏的社会功能作用。例如传统五音戏《拐磨子》是愉悦性很强的优秀作品,我们今天应该借鉴这种说唱相间的艺术形式,以当代的现实性题材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五音戏的创作,从而促进五音戏的发展。但目前创作人员的缺乏,是影响和制约五音戏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还应加大对创作人员的培养力度和政策扶持,尽快解决目前创作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

(二)继承与发扬声腔的协调性

五音戏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两大声腔系统,即女腔系统(“悠板”声腔系统) 和男腔系统(“二不应”声腔系统) ,具有鲜明的声腔特点[4]11。但是五音戏声腔的创作与改良是五音戏发展的必然,实现刚与柔协调发展的新突破,使之满足和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即在对悠板唱腔改良创新的同时,适度增加男性声腔的分量。悠板唱腔是五音戏的代表性声腔,其舒缓的节奏和陈述性语气,使音乐优美抒情,委婉细腻,具有了柔美风格。在悠板唱腔的甩腔中,以宫、商、角三个音构成的程式性音乐句型,是具有传承意义的遗传基因,成为五音戏声腔音调的灵魂,赋予了美的典型意义。随着人审美心理的变化和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五音戏的悠板唱腔进行创新和发展迫在眉睫。传统悠板唱腔的结构,在头腔与二腔开始后,会有多个乐句结构的声腔,音乐陈述性强;单独的悠板唱段篇幅较长,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也缺乏新鲜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五音戏创作者对其声腔进行大胆的改良和尝试,调整声腔的布局和戏剧结构,增加剧中的男性唱段。例如根据蒲松龄的聊斋故事改编新创作的《云翠仙》,在悠板唱腔的改良上有了大幅度的创新。在剧中的悠板唱腔中,已经很难找到大段的一板三眼悠板唱段,而更多的是在头腔和二腔结束后直接转二不应、剁板、散板等其他板式,音乐节奏变化多端,声腔板式多样,突出了五音戏声腔的戏剧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而且在调整女性大段悠板唱腔的同时,适当增加男性唱腔在剧中的比例。2013年5月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为参加全国第十届文化艺术节录制了《云翠仙》,女主角云翠仙和男主角梁有才唱段数目的设计基本趋于平衡,实现了声腔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三)突破传统形式,探索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今后应当在五音戏的表演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实现多样化。五音戏作为传统地方戏曲,更多的是一种突出写意性的传统表演程式,在五音戏的发展中,鲜樱桃等五音戏表演艺术家向梅兰芳等京剧和其他戏剧艺术家虚心学习、求教,不断改进和完善五音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和观念的改变,这种艺术形式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作出相应调整,尤其对地方戏时代性特征的要求急剧增强,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放于舞台中央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已经制约了戏曲的发展。因此要使五音戏在舞美、灯光、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演程式上,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引入时代元素和民族元素,使五音戏的表演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实现雅俗共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例如在舞台的布局上,力争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有写意性的情景再现,又有道具场景的突破。乐队的伴奏乐器、伴奏的声部织体、场景音乐的设计等方面,既利用传统音乐素材,“从民间音乐汲取养料,充分思考这些素材在技术层面所具有的可能性,进而有所创新和发展”[5]107;又要突出多样化,丰富传统的艺术形式,增加戏曲的艺术性和戏剧性,增强五音戏的艺术表现力。在演员的表演上,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既有生活动作的模仿,又有艺术表演的夸张。对于演员来说,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如霍俊萍在一个访谈中说道:“演戏前你能不能找到和老百姓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极其珍贵的。”[6]146戏曲谚语曾经有形象的描绘:“不像不成戏,真像不算艺,悟得情和理,是戏又是艺。”五音戏表演形式与表现手法的创新,使观众在欣赏这一传统地方戏曲艺术中,既能够感受到戏曲的写意性艺术魅力,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四)加强对青年观众的培养,拓展受众面

戏曲观众面临老龄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中青年观众不太喜爱戏曲[7]33。除了五音戏自身的原因外,五音戏作为地方戏更存在其局限性,要使这一地方戏曲获得持续发展,注重扩大欣赏群体,加强对青年观众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五音戏的专业团体应当深入所在地高校进行优秀剧目的巡回展演,广泛宣传和普及五音戏,使大家对五音戏产生直观的体验与感受。因为这些高校毕业生将走向社会,融汇到现实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情趣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提高师范类音乐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五音戏的认知和兴趣,对其在将来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中推广与普及五音戏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青年观众的培养,应在教育部门和专业院校相结合方面下功夫,使五音戏走进校园,扩大演出范围以培养观众,以其特有的声腔音调、表演形式、时代性题材,赢得更多的观众,实现五音戏的新突破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建立五音戏欣赏的网络平台,以免费的网络资源,展示一些经典剧目和优秀作品,通过网络传播五音戏这一地方文化,以培养更多的观众,实现五音戏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实现五音戏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内在因素来说,五音戏自身要不断调整,使之在表现手法、声腔特点、戏剧结构、表演形式以及剧目题材等方面,与现实社会、人的欣赏审美心理、审美价值趋向等方面相适应,获得协调统一与平衡;另一方面,从外在因素来说,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对创作人员和专业表演人员的培养和扶持,对青年观众的培养,是五音戏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民俗习惯中所形成的五音戏,包含着一定整体性群体文化内涵,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协调统一的生态文化整体,只有实现五音戏的可持续发展,“使五音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正确的导向和独特的功能作用”[8]186,才是这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

猜你喜欢

五音声腔剧目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舞台剧目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耳鸣管理理念在影响中医五音治疗耳鸣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