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党的建设目标的演进及其特点

2019-02-10丁俊萍于海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丁俊萍 于海波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建设就是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推进和发展,必然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而为了保证党的建设取得成功,首先就必须正确地确定党的建设目标。党的建设目标是党的性质的反映,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建设的方向。我们党的历史表明,能否依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总目标,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考察新中国70年来党的建设目标的演进及其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

一、改革开放前党的建设目标的探索和调适

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曲折探索,最终确立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的目标,并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作为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建设目标的确立和伟大工程的实施,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后,党的建设开启了执政党建设历程。执政党是什么样子?执政以后党的建设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执政党建设的目标?这些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70年来,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对执政以后党的建设目标以及途径进行了不懈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后党的自身建设的思考,早在局部执政时期就已经开始。1944年11月,毛泽东将《甲申三百年祭》列为全党整风文件,并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意在提醒全党吸取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北京城后因骄傲自满和部属腐败而导致最后失败的教训,引以为鉴,不要重犯类似错误。1945年7月,毛泽东又在延安窑洞内,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就共产党能否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问题进行了坦诚对话,表述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原因分析和路径思考。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管理和建设国家的能力问题,指出我们“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否则“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二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问题。毛泽东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可能有一些共产党人 “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显然,毛泽东在革命胜利前夕提出的上述两个问题,都与党能否巩固革命胜利成果、能否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息息相关,都是对资产阶级怀疑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本领和执政能力、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会腐化变质的积极回应。针对这些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即“两个务必”的思想,号召全党同志虚心学习,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不久,毛泽东又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夺取政权转向建设新中国比作“进京赶考”,表示我们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决不当李自成”(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69页。。这些话语中虽然没有“执政党建设“字样,但字里行间反映出对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内容的深入思考,既包括虚心学习、增强管理和建设国家的能力的要求,也包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警示,为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以担当起新的历史重任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论述党的领导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执政以后党的建设目标的定位。他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8)《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9)《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提出判断人们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强调:“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1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同年,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显然,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改革开放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建设目标的正确定位。这个目标,与党执政以后所肩负的团结全国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历史任务相适应,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认识。在这个党建目标指引下,党开始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通过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共产党员条件、整党整风等举措,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保持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组织基础。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不完全清楚,因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发生严重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之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逐渐凸显。与之相联系,党对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认识也不完全清楚,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党的建设目标的认识发生了严重偏离,提出了一个错误的执政党建设目标,即“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26页。。这被称为“五十字建党纲领”,它在党的九大上得到确认。尽管“五十字建党纲领”坚持了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建党原则,但不适当地突出了阶级斗争,把已经执掌全国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仅仅作为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组织,把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阶级敌人进行斗争视为执政党的唯一任务,这就使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偏离了正确方向。实践证明,在错误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这个错误的执政党建设目标给党的建设带来了严重后果,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确立与丰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走上正确轨道。党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同时,也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回答。邓小平早在1965年就曾经指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13)《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这样一些重大问题,其中“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指的就是党的建设目标问题。邓小平始终强调执政党的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进行。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1983年10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党在执政以后加强自身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执政党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党只有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而只有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才能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这个目标既坚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又强调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作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性质和任务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建党路线。这个目标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加强经济建设这个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赋予了党的建设目标以新的内容,也是邓小平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这一重大问题的明确回答,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围绕上述党建目标,党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开始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善于重新学习,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行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工作;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邓小平特别强调:“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47页。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执政党的建设与党的中心任务、与党的先进性质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和如何进行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邓小平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嘱托,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

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将改革开放以来开启的执政党建设命名为“新的伟大工程”,指出:“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始终实施坚强的领导,在广阔深刻的历史变革中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激烈的国际斗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就必须继续锲而不舍地加强自身建设,把推进新的伟大工程视为自己的神圣责任。”(18)《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页。与此同时,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目标,即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这个新的党建目标将党的建设放在国际竞争和国内改革的大背景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有助于更紧密地结合党的基本路线,认真研究和解决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更好地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事业;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列为党建目标,提出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对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列入党建目标,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价值追求,突出了党的执政基础;明确提出了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新理念,对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反映了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要求,首次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命题,同时更为完整地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这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表述相比,党的十五大有两点重要变化:一是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改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二是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点变化,突出了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作为解决现代化建设问题和党的自身建设问题的行动指南;突出和坚持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强调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责任和历史责任,与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主题是完全一致的。围绕这个党建目标,这一时期党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在理论上,党基于对新的历史方位的判断,提出“三个代表”基本要求,强调“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2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8页。。“三个代表”要求与党的十五大所确立的党建目标是一致的,为在党的建设实践中贯彻执行党建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检验党建目标的落实情况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在这个党建目标指引下,党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2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地推向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根据这个对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这既是党的建设目标的新提法,也是对党的性质的新表述,为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并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变化的基础上,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予以新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目标。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回顾并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深刻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即“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这个目标既符合党的建设的实际,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建设目标的新发展。其中,“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突出的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使命;“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突出的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突出的是党执政以后应有的科学态度、精神风貌和政治本色;“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突出的是党的先进性及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的执政党建设目标,全面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问题,使全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党是为谁执政、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问题,按照这个目标加强执政党建设,就能够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定性、纯洁性,切实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使党的执政实践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随着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党建实践创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对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建设目标作了新的定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这个目标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新的时代要求,使党的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新时期党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的积极应对,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实现这个目标,党中央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路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清晰。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党建目标,并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的建设目标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三、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发展和完善

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拓和人民的期待,党中央继续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与时俱进地把党的建设的目标发展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页。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目标,是和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主线紧密相连的。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三个方面任务紧密联系,其中学习是前提,服务是宗旨,创新是动力,目的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党建目标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使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政治品质。它丰富了党建目标体系的内涵,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创造性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清除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隐患,化解了党面临的严重政治风险,正本清源、拨正船头,保证全党沿着正确航向前进,对党、对国家、对民族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23-224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对党的领导及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包含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这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建目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有的特质。其中,“走在时代前列”揭示的是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的领路人地位,反映的是党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人民衷心拥护”揭示了人民群众与党的关系,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党的最大优势,有助于党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身跨越,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强调的是党在复杂的执政环境和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复杂因素面前,在长期复杂、尖锐严峻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面前,能够具有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能够具有沉着应对、积极防范、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高强本领,能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朝气蓬勃”强调的是我们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党应有的精神状态和生机活力,能够历久弥新,不断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党建目标的提出,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指明了方向。

四、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新中国70年党的建设目标演进的鲜明特点

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担负着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为了担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党必须把自己建设得坚强有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党在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自身建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目标,呈现出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鲜明特点。

一方面,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等反映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核心要素,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新中国70年来党建目标的演进之中,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改革开放前明确“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到改革开放初期明确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强核心”“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到世纪之交明确“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到新世纪新阶段明确“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再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当说,在不同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的文字表述时有变化,但事关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基本要素在党建目标中始终存在,并且一以贯之。

具体而言,从党的性质看,党建目标中明确党要建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表明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性质一以贯之;从党的宗旨看,党建目标中明确党要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型” “人民衷心拥护”,这表明党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一以贯之;从党的地位和作用看,党建目标中明确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表明坚持党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一以贯之。显然,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等反映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核心要素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建目标之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集中表现,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自我革命,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另一方面,党的执政意识不断增强,执政党的特色不断凸显,“执政党”的概念明确使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成为党建目标的主题词。新中国70年来,在党的建设目标演进的历程中,体现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变化及其对党自身建设要求的因素不断增加,“执政党“字样日益凸显,不断强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执政党,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对自身所处的执政地位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不仅要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应当特别注意在历史方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始终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重大命题,从而十分明晰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建设目标、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是成为党建目标的主题词。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主题词相适应,党建目标中说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具有的先进性、时代性特征的表述,也尽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特色。例如,改革开放前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之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世纪之交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十八大党建目标中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十九大党建目标中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等等。这些列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题词之前的“形容词”,分别从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执政党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风貌等方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征,包括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彰显的是党的先进性;“人民衷心拥护”,彰显的是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衡量标准;“勇于自我革命”,彰显的是党之所以能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特有品格;“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彰显的是执政党长期执政地位而应具有的治国理政能力;“朝气蓬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且长期执政的大党应当永远保持的生机活力。

显然,新中国70年来,党建目标不断完善,其内涵不断丰富,表述愈加凝练,“执政党”的概念被明确而稳定地使用,执政党的特色不断凸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成为党的建设目标的主题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接力探索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是党的先进性质的集中反映,它要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目的在于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建设的方向。党能否依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正确的建设目标,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确定一个正确的党建目标,搞清楚“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明确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党的建设目标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原则、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反映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及其对党提出的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反之,就容易出现各种偏差。新中国70年来,党的建设目标在经历了调适和顿挫、确立和发展之后日趋完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呈现出党的先进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使党能够在领导伟大的社会革命中进行自我革命并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使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推动伟大事业的前进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猜你喜欢

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