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2019-02-10
万安采茶戏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万安采茶戏的起源主要是19 世纪受赣南“灯戏班”到万安演出的影响,万安的良口、涧田、夏造、柏岩、沙坪等地的一些民间艺人跟灯戏班的师傅学唱后便在当地传唱。万安自明代以来就流入过赣南采茶戏。虽然万安古属吉州,今属吉安地区,但由于万安客家文化与赣南同源流,所以万安采茶戏也沿袭以客家风味为主体的赣南采茶风格,但其在过门、表演、唱调、台风等方面又不同于传入时的“赣南采茶”,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采茶戏。至今已走过了两百多年历程,2012 年万安采茶戏被列入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万安采茶戏音乐
万安采茶戏传统曲牌主要有声腔、锣鼓经、喷呐曲牌等组成,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状况,分为“灯调”“茶调”“路调”“杂调”四大类。
“灯调”音乐粗犷、高亢、浑厚、含蓄、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善于表现茶山人民的劳动热情和向上精神。常用唢呐和锣鼓伴奏,配上合唱形式,使气氛炽热红火,令人欢欣鼓舞。“茶调”是剧种的主要声曲调,富有浓厚的田园风味,抒情优美,活泼奔放,善于叙述,对表现劳动和农村、家庭生活题材的戏剧有特别强的适应力。“路调”是常用于行走在路上而得名,它具有轻松愉快、喜悦活泼、诙谐风趣的特点,善于表现载歌载舞的内容。“杂调”因其来路混杂而取名,有轻盈活泼、娇柔甜美、玲珠华丽之特点,在戏剧中偶尔出现,颇具新鲜,富有情趣,但它从不作采茶戏主腔使用。
上:万安县采茶剧团所在地旧址 供图/万安县文化馆 下:万安采茶戏部分剧本、曲谱 供图/万安县文化馆
万安采茶戏表演主要特征
矮子步、扇子花、单简袖是万安采茶戏表演艺术的“三要素”,以三者相互配合,综合运用,贯穿始终,达到渲染环境、刻画人物、表现内容之目的。
矮子步是万安采茶戏表演艺术的基本形体动作和舞姿,其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扇子花是演员以手持扇子表演各种舞姿,组成各种形态,犹如鲜花盛开,千姿百态而得名。相传,茶农一手摘茶,一手需用扇子不停地扇风,方可使茶叶不烫而确保茶味纯真。单筒袖是万安采茶戏男丑的服袖,它与古典戏曲中的水袖不同。其一是男角穿戴而非女旦;其二是固定在左手而非双手。据传,单筒袖乃是茶农劳动时右手采摘,左手以长筒袖时而擦汗,时而作为茶篮盛茶。经艺人加工运用于舞台,表现各种情绪。
万安采茶戏以两旦一丑三个人来完成,俗有“三角成戏,小丑当家”之说,其人物少,行动方便,为其广泛流传,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