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生产力理论:基本内涵、核心理念与践行路径
2019-02-09李桂花李育松
李桂花 李育松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文本中因对生产力的不同理解又有不同的称谓,如“自然生产力”、(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3页。“社会生产力”“资本的生产力”等。(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页。这说明,生产力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其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与时俱进的。生态生产力就是在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生产力发展的最新形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4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0页。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5)转引自鄂云龙:《“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思想》,《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0日。的论断,无不是把生态与生产力加以联系,并深刻地揭示出生态生产力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因此,深入探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核心理念和践行路径,对于全面提升新时代生态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见诸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它把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前提和基础。自然是一个系统,它由植物、动物、人等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这样,人与“山水林田湖”就不仅仅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6页。而且还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若是在工作过程中,个人只看重自己的那一份职责而忽视与其他方面的联系,例如看山的只管看山、治水的只管治水、修湖的只管修湖,那样就很容易顾此失彼,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受到自然的“报复”与“惩罚”。对此,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认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因而“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对自然界进行支配。”(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8页。总书记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若是对于环境加以善待,那么环境反过来也会对你友好;若是对于环境不善利用和污染,总有一天环境也会毫不留情的报复你。这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0)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因此,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牢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人类才能实现持续生存和永续发展。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4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最直接表达。生态环境是人和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它既为人和人类社会提供生存和生活的空间,也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离开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必将影响人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极端重要,之所以如此高度评价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因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方式不恰当导致的。就我国而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府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经济社会获得较快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换言之,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3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一直想方设法避免走西方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也一直在强调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各个地方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一些领域和地方还是出现了能源资源约束强化、水土流失严重和草原退化明显加剧的情况,一些城市持续遭遇雾霾袭击,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这些生态环境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和妥善解决,必然会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发展后劲变得越来越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只有现在将这项工作紧紧抓住才能够挽回一些损失,否则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4-235页。所以,一定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及美丽中国建设,才能走出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第三,不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且“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念表征,也是其经典命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命题,是习近平2005年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而后经过长达12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被确立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的理念;(1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一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3月7日在参加全国两会黑龙江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的,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逻辑展开和具体应用,其深刻蕴涵在于:对经济发展来说,黑龙江冰天雪地的环境是得天独厚的,它有不利的一面,即漫长的冬季及其带来的寒冷天气;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即这种自然环境是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少见的,因而使其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无可比拟的区域优势。“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正是以此来突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尤其是强调了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只有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成功转型。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发展“冰天雪地”这一天然自然环境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冰雪旅游和冰雪文化,发展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的冰雪经济,就能激发出该地区新的发展潜能。这样一来,冰天雪地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大众旅游的迅速兴起,让东北地区的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就有了绝佳契机,关键是如何抓住机会和找准发展冰雪经济的契合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不仅是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又一诠释。
第四,“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现代化,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9-50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建设并实现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但是,何谓现代化?要建设和实现怎样的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重大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人们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也逐渐深化和全面:从建国初期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概述为“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即“四个现代化”;(15)《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到改革开放伊始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和党的十八大庄重承诺的“只要我们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发展,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力求在发展过程中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18)《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9-50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同时,也一并将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强调了建设现代化与发展生态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同生态文明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这样的现代化,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第五,“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价值指归。它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内在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带来的福祉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更是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在他看来,“保护生态环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重视,对待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尊重,坚持发展底线即不损害生态环境。”(2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3页。这就是说,生态环境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存在替代品的。我们在拥有和使用它的时候往往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好像理所当然,甚至天经地义,但一旦破坏和失去它,就会倍感珍贵和惋惜,其后果也将不堪设想。诚然,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生态环境问题也越积越多,不仅成为发展的短板,也成为民生之患和民心之痛。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因此,各个层面的民生问题中,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亟待改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任务艰巨,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重要而且必要。要坚定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肩负起对人民、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这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2页。
第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1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意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是否良好与文明是否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旨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或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以采集、狩猎实践形式为主的原始社会,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自然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因而其文明形态表现为原始文明;在以农耕、畜牧实践形式为主的农业社会,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人与自然处于初级平衡状态、基本上是和谐的,因而其文明形态表现为农业文明;在以科学技术实践形式为主的近代工业社会,人类开始以自然的“主人”自居,觉得人类自己已经成为征服和驾驭一切自然万物的“神”,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进行开发和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尖锐的对立,自然开始“报复”和“惩罚”人类,因而其文明形态表现为工业文明;在倡导以环保科技实践形式为主和把绿色、低碳、循环作为基本发展方式的现代工业社会,人类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和不可持续性,发现自己已陷入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甚至生存危机之中,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力求探寻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亦即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因而其文明形态也相应地表现为生态文明。由此可见,自然生态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与更替。所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要使文明继续前行,就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其置于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这意味着,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倘若牺牲掉了生态环境,生态危机就会接踵而至,而文明危机也将随之出现。
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
一般认为,理念是指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它具有导向作用。不仅如此,理念的具体表现样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发展理念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就生态文明理念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当然,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都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和确立的。那么,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又是什么呢?我们根据十九大报告的相关论述认为,绿色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其核心理念。
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一点在我国多年来的发展经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但硬发展并不是道理,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真道理。而要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对于生态生产力而言,坚持新发展理念主要是坚持并贯彻其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对于绿色发展的问题,究其根本,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不断地发展繁荣,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过分违背自然规律或是破坏自然环境都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2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但能否“和谐共生”,则取决于人。人因自然而生,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也是毋庸置疑的,因而要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努力谋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共存共荣之路。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走弯路,才能实现生产力的生态化发展,也就是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即发展生态生产力。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道理,我们必须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不能有半点疏忽。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和整体观,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25)《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惟其如此,才能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并“让老百姓切实体会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效益,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2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因此,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首先是绿色发展理念。或者说,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生产力方面,就是要积极发展生态生产力这一当今先进形态的生产力。
其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主要是指生态良好,即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所取得的成果;“金山银山”主要是指生产发展,即经济建设及其所取得的成果。(27)于天宇、李桂花:《习近平生态生产力思想论析》,《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6期。就人的生存而言,金山银山固然重要,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绿水青山却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表征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它是金钱所不能代替的,也根本代替不了。更何况,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要也逐渐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一味的看重物质生活,在关注文化生活的同时,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都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长。可见,美好生活需要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对生态环境方面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实际上,无论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还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以及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经之途,而且对如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专门论述。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的,也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又一核心理念。
发展生态生产力,不仅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而且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这双重理念的支撑,我们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文明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让人民拥有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并做出中国贡献。
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不能只停留或满足于理论层面的研讨,必须在贯彻、树立和践行核心理念的前提下进一步探寻其实现路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多有不同,在具体路径选择上会有所差别和侧重,即都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但以下三个方面却是需要认真把握的:
其一,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尽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传统发展方式是建立在资源能源高投入、高耗费、高污染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然要被新的发展方式所代替。新的发展方式在今天看来就是绿色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方式作为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它不仅能有效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帮助人类走出发展困境,而且是可持续的,是建立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基本前提基础上的;它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它有利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进而将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形成循环链接;它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将生活简约化、适度化。当然,具体到现实社会生活中,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和确立,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以及创建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等。对于发展生态生产力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8)《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建立这一经济体系就是要将绿色经济发展从源头上进行推动,促进传统经济转型,在最初环节上首先减少资源消耗,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在结果上则要全方面减少生态破坏,全面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以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可见,转变发展方式不是治标行为,而是治本良策。它不仅遵循了绿色发展方式的内在逻辑,符合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之一。
其二,寻求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鼓励研发和大力推广运用生态科技和绿色科技。马克思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认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必然会得到极大提高”,(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页。并由此认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往往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一论断,在一百年后的西方和东方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68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在其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首次提出“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和“技术和科学变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的观点。(3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第62页。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这表明,哈贝马斯与邓小平都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他们不仅分别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当然,“由于哈贝马斯和邓小平生活的环境背景、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持有的理论立场和世界观的不同,又使他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理论归宿和实践指向。”(33)李桂花、蔡军迎:《哈贝马斯“第一位的生产力”与邓小平“第一生产力”之比较》,《理论学刊》2013年第4期。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还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哈贝马斯,抑或是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邓小平,均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作为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直接继承和发展的哈贝马斯和邓小平都认识到: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是第一生产力。再回到发展生态生产力的问题上,结合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紧迫的现实,我们有理由认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指的就是生态科技和绿色科技,而发展生态生产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指的就是加大生态科技和绿色科技的投入力度,并且还要积极鼓励研发和大力推广运用。换言之,生态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就是指生态科技和绿色科技支撑。具体说来,生态科技是指在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既可节约资源和能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切科学和技术的总称;绿色科技是指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对绿色科技活动起到反向促进作用;同时,在市场中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为绿色科技提供有力的发展支撑;在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时,要着重关注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3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所以,发展生态生产力必须要以发展生态科技和绿色科技作为技术支撑。
其三,强化制度保障。加强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生产力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的必然;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由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与和它相适应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作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35)《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可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这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构建尽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建设美丽中国来说,还远远不够。为此,我们要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在各个环节实行制定约束,在源头上进行预防,在过程中严加控制,并及时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进行赔偿,对于产生生态责任的进行彻底追究,为生态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思想。总书记强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要逐步加强,同时在组织领导方面,要在各个领域严加管理并设立相关的监管管理部门,例如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在相关管理制度上也要进行完善……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3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页、第51页。总之,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能否从理论变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制度的完善配套以及相应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综上所述,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生产力重要论述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指引了发展路径,而且回答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命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为前提,以生态科技和绿色科技为支撑,以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保障,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