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病人呼吸循环异常的分析与护理对策探讨
2019-02-09王玲
王 玲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攀升,相关全麻手术指征在随之扩大,术后麻醉恢复室的作用愈发重要[1]。在全麻术后早期因受到麻醉药、肌松药的影响,患者机体各系统功能尚未恢复,生命体征亦不稳定,常因此诱发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因此在全麻术后至苏醒这一情况复杂多变的高危时期,患者需在麻醉恢复室内接受专门的观察和护理,以规避或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并在发生的第一时刻进行及时施治与处理[2]。本文将我院麻醉恢复室观察期间患者所出现的呼吸循环异常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并将详情呈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7年6 月~2018年9于我院行全麻手术并在麻醉恢复室实施苏醒期监护的173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主体,麻醉方式均为全麻气管插管,符合手术指征,ASA分级Ⅰ~Ⅲ级,术前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无异常,具有高血压病史者18例,糖尿病2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76岁,均(46.58±2.55)岁。
1.2 方法
手术结束后,在患者恢复自主呼吸之后拔除气管插管,送至麻醉恢复室实施监护,麻醉医师就患者具体情况与恢复室护士进行严格交接。由恢复室护士予以吸氧及无创心电监护仪监测呼吸与心电图等,详细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排除干扰及误差之后,鉴别筛选呼吸循环异常病例:若患者血压检测值低于术前基础血压20%或<90/60 mmHg认定为低血压;若检测血压值高于术前基础血压20%或>140/90 mmHg需予药物干预者认定为高血压;心率>100次/min,称窦性心动过速为心律失常;心率<60次/min则判定为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等为心律不齐;指测SaO2<90%,且持续15s以上为低氧血症。
2 结 果
纳入本组研究的173例患者中发生低氧血症者12例,占比6.93%;心律失常者3例,占比1.73%;高血压12例,占比6.94%;低血压7例,占比4.04%。经对症抢救处理之后,本组患者全部安全送返病房,无麻醉相关死亡案例。
3 呼吸循环异常出现原因及护理对策
3.1 低氧血症
全麻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即低氧血症,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麻醉药物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以及肌松剂后遗效应;全麻及胸腹手术使肺功能发生限制性改变,顺应向下降、腹压增高、小气道关闭以及高浓度吸氧等引起的肺活量计功能残气量明显降低;舌部肌肉或咽部软组织发生后坠以及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喉痉挛等引起的呼吸道梗阻以及手术切口疼痛对呼吸的影响等,再加上术后寒战及低心输出量等的加持,使之进一步加重[3-4]。本文病例中即有12例发生低氧血症,因舌后坠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3例,给予手法开放气道、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进行纠正,效果良好;因呼吸道分泌物过多而致低氧血症者7例,引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需注意的是吸痰操作连续抽吸的次数最后不要超过3次,每次于10s之内控制,吸痰完毕后给予患者80%纯氧吸入,2 min后调节至吸痰前浓度,吸痰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并佩戴无菌手套,避免发生肺部感染;因麻醉剂、肌松剂后遗效应抑制呼吸功能而致低氧血症者10例,以新斯的明、阿托品进行拮抗,对于有效咳嗽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手托下颌法进行气道开放,并于麻醉医师指导下行呼吸气囊加压面罩给氧,口鼻完全包住,调氧流量为10 L/min,以患者呼吸节奏为依据进行加压面罩给氧,期间注意观察其口唇颜色、胸廓起伏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为患者翻身、拍背,注意所有导管固定完好,畅通无阻;2例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拔管之时因高敏状态诱发支气管痉挛,迅速予以口鼻腔分泌物吸净,解除刺激源,同时施以面罩加压给氧,症状得以缓解。
3.2 低血压
麻醉苏醒期患者出现严重低血压主要有麻醉药物作用、血容量不足以及补液不够等常见原因。本组发生低血压7例,经快速补液、浓缩红细胞、血浆、肾上腺素、多巴胺以及麻黄碱等处理之后获得好转。
3.3 高血压
全麻术后苏醒期严重高血压的发生乃由补液过多过快、原有高血压控制欠佳、疼痛刺激、低氧等因素引起[5]。本组中监护期间发生高血压12例,经镇痛剂应用、输液量及速度的调整以及乌拉地尔、硝酸甘油以及艾司洛尔等处理之后,患者血压情况得到控制,渐趋于稳定。此外,对血压的控制和维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律不齐及脑中风的发生风险。
3.4 心律失常
在本组所出现的3例心律失常患者中,因躁动、疼痛、尿管刺激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所致心动过速1例,未合并心肌缺血或低血压,在给氧、镇痛、拔管及加快补液等处理之后得到缓解;2例因受麻醉药物影响、低氧、低体温所致心动过缓,做好保暖措施、氧气供给以及阿托品应用之后好转。此外,若临床有因重度高血压而致心动过缓者,应进行针对病因的相关处理;对于围术期β受体阻滞剂或迷走神经异常兴奋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情况下阿托品治疗即有效。
4 小 结
在全麻手术结束之后,麻醉药及肌松药效用并未完全消除,患者机体保护性反射仍处于较低水平,各种危险因素潜伏。因此在麻醉恢复室进行全麻术后至苏醒期监护期间,应严格监测并细心观察患者各生命体征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探寻根源并予以对症护理及病因规避,以最大限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负面影响,优化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