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
2019-02-09季维芹朱翠平
季维芹,朱翠平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淮安 223100)
脑卒中属于临床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此病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较高,主要患病人群为老年人,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研究证实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属于有效方法,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予以有效护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此次研究主要分析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脑卒中患者,76例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各组38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跨度50~75岁,(64.5±3.3)岁为平均年龄,观察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跨度52~77岁,(66.2±3.5)岁为平均年龄。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数据经过统计比较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予以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10~20 mg爱通立,在30分钟内静脉推注10~40 mg,依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予以40~60万IU尿激酶静脉滴注,而后予以白蛋白10 g和甘露醇250 mL以免产生脱水。
对照组患者护理模式为基础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房通风,并对环境湿度变化情况予以观察,手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静脉溶栓相关知识,并对患者实施饮食干预以及用药干预,对其予以日常护理。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观察。
观察组患者护理模式为护理干预,内容大致分为:①手术前护理。对患者接诊后,需要准备相关药物以及用品,协助患者选择半卧位或者平卧位,予以患者吸氧,而后实施心电监护,创建绿色通道,予以患者支持,将患者的紧张以及害怕情绪消除。②手术中护理。予以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生命体征予以监测,特别是意识变化情况以及瞳孔情况,对患者血压水平检测,防止血压上升产生出血,而后对患者情绪予以稳定,如果产生出血等症状需要处理,对患者的血糖水平予以监测[2]。③手术后护理。病房内人员需要减少走动,确保病房环境,对患者的情绪予以稳定,予以患者饮食干预,确保排便顺畅,告知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免产生血栓。
1.3 评估标准[3]
效果显效表现为患者临床表现以及体征均消失,意识较为清楚;效果有效表现为患者临床表现以及体征显著改善,意识较为清楚,患者不能生活自理;效果无效表现为临床表现以及体征无任何表现。显效比例和有效比例相加为总有效率。而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为满意以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数据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以及满意度经过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计算后以计数资料呈现,数据表现形式为计数资料,数据检验选择卡方,两组数据通过对比以P<0.05为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近期疗效
38例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20例患者效果显效,比例计算为52.63%,16例患者效果有效,比例计算为42.11%,2例患者效果无效,比例计算为5.26%,总有效率为94.74%;38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治疗后,18例患者效果显效,比例计算为47.36%,10例患者效果有效,比例计算为26.32%,10例患者效果无效,比例计算为26.32%,总有效率为73.68%,组间数据通过对比x2=6.3333,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
2.2 护理满意度
38例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23例患者满意,比例计算为60.53%,12例患者效果较为满意,比例计算为31.58%,3例患者效果不满意,比例计算为7.89%,满意度为92.11%;38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治疗后,19例患者效果满意,比例计算为50%,8例患者效果较为满意,比例计算为21.05%,11例患者效果不满意,比例计算为28.95%,满意度为71.05%,组间数据通过对比x2=5.6037,P<0.05.
3 讨 论
由于饮食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身体机能降低,提升了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生率,大部分患者通常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提升了治疗疾病的困难程度。脑卒中疾病较快,病情发展过快,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4]。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可将其预后改善,早期静脉溶栓为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方法,能够对血栓的产生起到遏制,有助于血管疏通,将其血流状况改善,效果显著。
护理能够给确保患者治疗成功,创建绿色通道,为患者获取治疗时间,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对其病情予以观察,并实施相应的处理,可降低脑损伤发生率,对患者实施心理疏通可提升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5]。创建友好的护患关系可提升患者的信任度,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前者高于后者,对患者实施针对护理可提升患者主动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顺利实施治疗,将治疗疗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