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9-02-09孙跃东单彦广李臣学杨玉英
魏 芬,孙跃东,单彦广,李臣学,杨玉英
(1.上海理工大学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上海 200093; 2.上海理工大学 校长办公室,上海 200093;3.上海理工大学 教务处,上海 200093; 4.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一、背景与困境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面向全社会大力支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一文即发,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成为一种时代号召和方向指引,近些年方兴未艾的创新创业教育猛然感受到了强大的政策力量和优越的社会环境,很多高校再度深入思考如何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如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阵地,教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力量。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将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确实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立足“双创”新背景,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来说,还有待完善,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些困境急需攻破。
(一)创新创业师资发展体系不够成熟
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2016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几个国家级文件中,都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如此看来,国家层面很重视并鼓励、支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但在高校层面的政策文件、工作方案教学和实践运行中,大多只强调在职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吸引企业家兼职创新项目计划和创业训练等,较少有系统论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专项工作方案、专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1]。有些高校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讲座报告等活动,没有从学校教师发展规划的高度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发展的视角构建一个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机制和发展体系。
(二)创新创业师资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双创”的提出更加刺激了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在创新相关能力培养方面,两成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认为各项创新能力培养未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2]。同时,麦可思研究院近几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者逐年增多,2015届大学生中自主创业者超过20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的3.0%(2014届2.9%、2013届2.3%)[3]。然而,面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和愿望,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的趋势,承担重要责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实力是否与之匹配呢?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普遍问题有二:一是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很多高校可以算作是创新创业师资多的,但也就是十几位教师,而且基本上都是校内兼职教师;二是由于青年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敏感度和其本身的活力,参加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和创新活动指导的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据多数,但同时又显示青年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实际经验。所以,日益旺盛的创新创业发展需求与尚未随之俱进的创新创业教学实力之间的矛盾也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
(三)创新创业教师实际投入相对不足
面对国家政策的趋势、就业形势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呼唤,很多高校开始提出或进一步改革自身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案,这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教师们明确意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势头对教师自身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跃跃欲试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现实中,迫于高校内部发展体制和激励举措等不到位的窘境以及教学、科研等压力,一些从事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陷入纠结,有冲动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也望而却步,任由内心深处的激情慢慢削减,而只将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视作自己工作量的一部分勉强去应付完成,很难用心用力深入投身其中。
二、“理念为先导、投入为基础、能力为关键”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高校,也是上海市首批试点创业教育改革和上海市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试点高校。学校在开始创业教育工作之时,就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然而在“双创”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要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还需进一步在探索中完善,在实践中创新。学校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创建了“理念为先导、投入为基础、能力为关键”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呈现规模逐渐扩大、结构逐渐多元、质量逐渐提高的发展性特点,逐步形成了一支有效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一)坚持理念为先导,加强顶层设计
1.理念引导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方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解读、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营造等加强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解。学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新设4个必修学分的“创新创业大作业”,强调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融合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旨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4],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明确定位
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一所行业背景深厚的理工科高校,一直坚持按照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要求,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将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来抓,并把这些内容明确写入学校章程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学校顶层重要文案中。同时强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打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和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不是一项“零打碎敲”的事情,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提高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3.强化责任
学校从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方案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也就决定了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体教师员工共同的育人之责,创新创业应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4]。为此,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全体教师员工都应充分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确立创新创业教育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勇担创新创业教育重任,切实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强调一线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者,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是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加强激励,引导教师加大投入
1.改革职务晋升评审制度
校内创新创业师资作为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时,针对“教师-工程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培养目标,创新教师评聘机制,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不同发展路径和需求,除了常规的评审要求和条件,另行设置了“教学擂台”“学术擂台”“工程擂台”三个绿色通道,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和保障。而且,在《教师职务聘任教育教学能力考评办法》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教学擂台赛”实施办法》中都把教师承担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等工作成效增设为重要条件,以激励教师热心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2.创新教学激励制度
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要求,教师们也感受到较大的工作压力。为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推进上海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实施《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在工作量、论文发表、荣誉称号、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专项支持,尤其对于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指导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每年度评选(创新创业)课程优秀教学奖、优秀指导教师个人和团队,每年投入近百万元专项奖励津贴以资鼓励。目前,学校超过80%的专职教师已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和各类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指导等工作。
3.优化教学评价制度
任何评价都要尽量考虑评价对象及其参与活动的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评价也要充分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探索性与开创性特点[5]以及创新创业师资与学科教师的区别。学校根据“个性化”“实践性”和“公平性”的评价原则,将对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的评价纳入学校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价、督导评价、专家评价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教师的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产学研基地、项目孵化基地、创业校友、用人单位等侧重评价教师对学生创新项目与创业实践的指导、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能力。“以评价促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引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发展。
(三)强调关键能力,促进内涵式发展
1.多途径提升校内师资培育质量
(1)模式渗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大平台,将“创新创业型”学生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使教师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创新和成长,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2015年度结合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首次提出“创新创业大作业”,并在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创业大作业”学分,强调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教学抓手。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上海市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学校核心课程为平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涵建设。近年来开设60多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其中《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学》等课程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成为上海市首批共享课程,每年有来自外校近千名学生修读,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和师资水平同步提高。同时,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专题,以创新创业教学研究和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改革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师教学发展论坛、沙龙和工作坊等校本培训活动。
(3)师生互动。以学校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为契机,构建“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交互作用的“师生共同体”,根据学生学业需求和发展类型,设置学习坊、创新坊和创业坊,全面实行学士导师制,实现指导教师服务学生制度化,实现“教为主”向“学为主”的转变,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相结合的转变,针对学生不同需求配备不同教师,通过建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团队指导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创新创业训练营、校友创客联盟和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等协同育人平台,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去,强化师生互动,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提供平台,同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
(4)鼓励研究。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相关研究,设置校级“精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其中50%的项目重点支持创新创业专题或系列研究,促进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认识水平与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多渠道利用校外资源提高整体实力
(1)教师进企业践习。实行教师企业践习计划,建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工作站和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生产、科研和管理第一线践习,通过合作研发、专业实践、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2)企业专家进学校。通过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吸收行业和企业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企业家兼职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指导,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参加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学生毕业设计指导、企业实习、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进而增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力量。近两年,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分别与中科创大、沪江网联合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中科创大创业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创业学院”,吸引了大批优秀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3)平台互通,协同育人。与原属机械部的上海8家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和“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构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双向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建设“尚理校友创客联盟”,加强创业校友与在校大学生交流,促进创业校友合作交流、资源对接与培训指导,传承校友创新创业的精神品质;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提供创业辅导、工商注册、运营指导、金融服务等全方位服务。
三、结语与反思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学校师资队伍整体中的一部分,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又要与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相一致。上海理工大学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坚持“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两手抓、“校内培育抓内涵、校外引进夯实力”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创新创业导师由校内教师为主转向校内外专兼结合,充分利用校内优秀师资、校友资源以及产业界领袖和创新创业实践者,打造了一支热爱创新创业教育,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课程教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团队。这支团队各方融合发展,共同在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毕业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带教、帮扶,同时建立了近200人参与的相对稳定的校友创客联盟导师队伍,定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带队、项目落地等服务,切实推进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兄弟院校的关注,同时引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上海教育网等20多家中央及上海地方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然而,面对社会发展的新态势、自身努力的新成就、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要突破和保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局面,必须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方面思考和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正在从教育特色走向教育的核心?传统的专业教育和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一体化融合发展?其二,高校教师如何确立一个“全纳式”的教育观?学校如何创建一个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打造“全员型”“多面型”的教师队伍?“双创”背景下,这些问题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值得深入关注和持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