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依从性及应用

2019-02-09李广惠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43期
关键词:测压监护仪气囊

李广惠

(格尔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青海 海西 816099)

根据研究对比[1],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测压法与专用气囊测压表测压法比较,临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采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测压可以取代专用气囊测压表测压,并可将气管导管的充气气囊接口与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连接,可方便、持续、动态监测气囊压力的变化,随时调整气囊容积[2],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入住ICU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7天的患者100例。其中年龄为20~67岁,男性75例,女性25例,气管插管型号7.5~8.0,其中ARDS患者20例,脑出血患者40例,车祸伤、多发伤患者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10例。每组各50例,由责任心较强的主管护师或护师进行护理。对照组50例使用气囊压力表监测气囊压力Q6h,观察组50例使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持续监测气囊压力Q2h记录一次。监测时间为7天。

1.2 研究方法

使用器材:PHLIPS多功能监护仪、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及其附件、气囊压力监测表。采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测压法:将三通阀连接在人工气道气囊末端,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再将压力传感器连接在三通阀的端口上,10 mL注射器连接在三通阀的另一个端口上,然后将压力传感器与监护仪的压力导联线连接,接好后调节监护仪,选择压力标名,同时选择波形标尺,置压力传感器于右心房水平(平卧位腋中线第四肋间)然后校零;校零后打开三通阀,保持注射器、气囊、压力换能器三者相通,向气囊内缓慢注气至监护仪显示压力范围在25~30 cmH2O,转动三通阀,关闭注射器。压力传感器调零后,将传感器分别置于气囊水平,高于气囊10 cm、20 cm、50 cm及低于气囊10 cm、20 cm、50 cm水平,记录传感器在不同位置时监护仪显示的气囊压力。比较压力传感器位于不同高度时测得的气囊压力的差异。

针对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患者,临床需对其进行口腔护理及吸痰护理,插管前清理患者口腔,插管后定期冲洗口腔,并指导患者如果正确咳痰。

1.3 观测指标

每次监测的气囊压力值、气囊压力实际监测次数和应该监测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气囊压力维持在理想水平(25~30 cmH2O)的情况,护士对两种测压方法的依从性,气囊补充充气的次数。

2 结 果

(1)观察组VAP的发生率为12%(6/50),对照组VAP的发生率为36%(18/50)。

(2)一次性压力传感器监测与气囊压力表监测压力水平比较。

观察组测量4200次,理想次数4050次(96.43%),非理想次数<25 cmH2O 84次(2%)、>30 cmH2O 34次(0.8%)。对照组测量1400次,理想次数675次(48.21%),非理想次数<25 cmH2O 294次(21%)、>30cmH2O 70次(5%)。

(3)一次性压力传感器与气囊压力表监测护士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应测量4200次,实测量4112次,漏测量88次,漏测率2.14%;对照组应测量1400次,实测量925次,漏测量475次,漏测率51.35%。

3 讨 论

机械通气建立的人工气道由于绕过上呼吸道的防御屏障,显著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将机械通气列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首要因素,而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3]。适宜的气囊压力对VAP的预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气囊压力的管理中,气囊压力的持续理想的监测尤其至关重要。

利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持续监测气囊压力在现今护理工作当中也存在不少弊端,首先成本比应用气囊压力监测表稍高,对于个别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增加部分费用;其次有部分基层医院不具备相应的多功能监护仪、模块及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而且此方法目前为止技术掌握尚不熟练[4]。

而使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连续监测气囊压力有利于保证气囊压力始终处于理想状态。保证气囊压力的密闭和稳定是防止气囊上分泌物下流的重要手段[5]。本方法发现持续气囊压力控制能够减少气囊压力测定次数,不仅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明显提高气囊压力监测的依从性,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猜你喜欢

测压监护仪气囊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血压计的测压原理
应变片粘贴因素对压杆测压的影响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临床应用
高田气囊案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