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2019-02-09翁国秋
赵 梅,翁国秋
(佛山市中医院骨关节科,广东 佛山 528000)
人工髋关节为现阶段临床治疗髋关节疾病常见术式,但术式开展后并发症风险发生率较高,常见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病率高达40~60%[1]。当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引起静脉溃疡,为患者造成不适及痛苦,部分严重患者甚至会引起肺栓塞、脑栓塞,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临床部分研究表明[2],对临床深静脉血栓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操作、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临床意义。相关研究表明[3],术后对患者开展有效护理措施干预,能提高患者知识知晓率,进一步改善预后。文章就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开展有效护理措施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进行以下探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入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共计80例,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为≥65岁以上患者;②经过临床专业医师确诊为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③临床依从性高,能配合后续医护人员治疗。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本次研究;②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66~82岁,平均(74.5±3.1)岁。
1.2 方法
1.2.1 术前评估和心理干预
往往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以高龄、静脉瓣膜、心肺功能减退、糖尿病及肥胖人群为主。因此,对上述患者早期治疗原发疾病能控制深静脉血栓发生。入院后应积极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对患者宣教,同时告知髋部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因素及危害,能提高患者后续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警惕性、自我保护意识。
1.2.2 饮食指导
告知患者多饮水,饮食应以易消化、低盐、低胆固醇及低脂食物为主,告知患者戒烟酒。每日饮水量高达2000ml,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液稠度,避免血管壁完成性受到破坏。同时并依据患者自身实际状况,并为患者制定合理饮食方案,相应增加患者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摄入量,维持大便通畅性。
1.2.3 术后体位观察
及时倾听患者主诉,并观察患肢情况做好记录,对双下肢颜色、肿胀程度、温度计感觉运动情况加以比较。并检查患者双下肢是否维持外展中立位,患者患肢应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左右,有效减轻患肢静脉瘀血,利于静脉血液回流,改善血液循环。期间护理人员观察是否存在发绀、水肿、皮温升高等循环障碍。必要时对患者两侧下肢相应不同平面周径进行测量,每日对患者小腿腓肠肌进行诊断,并检查是否存在压痛,警惕患者腓肠肌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在患者膝下垫枕头,避免腘血管受压。
1.2.4 物理预防
术后予以患者物理措施加以干预,以足底静脉泵、梯度压力弹力袜,利用机械性原理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使用足底静脉泵术后当日每日总计30min,2次/d,双足同时进行治疗。当夜间持续采取梯度压力弹力袜治疗时应避免打扰患者休息。及时调整压力及弹力大小。及时予以皮肤措施干预,维持良好血液循环,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1.2.5 药物预防
当术后12~24h后可予以患者4100U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次/d,连续治疗10d。肝素应用期间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血尿,皮肤黏膜、穿刺针孔位置有无渗血,痰液、粪便中有无血液,女性患者阴道内有无出血,用药期间定时监察患者凝血常规,维持引流通畅性,观察引流液量及性质。
1.2.6 出院指导
详细告知患者出院后应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并开展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正确应用学步器,并下地负重开展行走练习。对临床髋关节置换术式患者,告知术后1周可予以扶学步器下地行走,并主张“早下地,晚负重”原则。出院后应维持心情舒畅及充足睡眠,定期来我院门诊复查。
2 结 果
80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式患者,手术操作期间十分顺利,手术时间总计为90~100min,术式完毕后为患者放置引流管道,引流量约为50~155ml,上述患者住院时间总计为15~29d。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往往患者出院后常规随访6~12个月。
3 小 结
往往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因素较多,多为共同因素综合干预结果,往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会为患者健康造成极大威胁[4]。因此,加强对下肢深静脉形成因素加以综合措施干预,能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临床护理措施干预中,通过科学性、系统性结合临床措施综合干预,术前评估、心理干预、饮食指导、术后体位观察、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出院指导,能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