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减轻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作用分析
2019-02-09张倩
张 倩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笔者在对2016.01~2017.12期间我院中存在的64个患有脑血管疾病并进行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对心理干预对减轻脑血管介入患者心里焦虑问题提出一些想法,以为医院的脑血管介入医治和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 象
对64个脑血管介入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中有32个患者,男性患者有18例,女性患者有14例;对照组有32个患者,男女性患者各占总数的一半。在分组的时候,为了保障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组的时候对每一例病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对64例患者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保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初始数据基本一致。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方法
首先在对观察组的患者的焦虑状况和心理健康程度具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为不同状态的患者制定一套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心理干预方案。而对照组作为对照数据的收集工具,护理人员和脑血管介入的医护人员只需要对其进行统一常规的术前心理干预措施,包括为32例患者普及健康知识,保障患者具有基本的健康意识和其他疾病防范意识,以及对脑血管介入有一个基本和科学的认识。
首先,对观察组中的所有患有脑血管介入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一般情况下,心理疏导工作主要由护士负责。而心理疏导工作的进行要以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前提,这就需要护理护士通过多与患者接触的手段,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1];此外,在护士与脑血管介入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患者将情绪宣泄出来,因为心理状态是不能被量化表达的,护士可以采用正面疏导和榜样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摆脱焦虑状态。
其次,护士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轻松训练,可以组织患者通过学习一些瑜伽动作,加强呼吸练习,帮助患者摆脱术前焦虑的困扰,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注意力转移方法,引导患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瑜伽项目的学习上。还可以多与患者交谈,定期播放钢琴曲,帮助脑血管介入的患者处于平和的状态。
最后,要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一方面,普及健康知识,对脑血管介入的患者进行基本的健康教育,并且保障每个患者都具有基本的健康意识,对医学上严令禁止的行为一定要重视起来,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相关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特别是要对每个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要对其进行具有不同侧重点心理疏导和健康知识普及[2];另一方面,考虑到大多数脑血管介入患者是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治疗的,医护人员有责任为家属普及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史,使家属对该疾病具有一个比较具象化的了解,因为大多数患者家属对医学知识是不了解的,对医护人员也比较信任,所以护士在对脑血管介入的患者进行术前疏导的时候,一定要使用通俗的语言,尽量对不懂医学术语的家属使用专业的医学术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沟通效率,而且,在交谈的过程中,由于双方都处于轻松的状态,能够进而帮助患者缓解心理焦虑。
1.2.2 评价方法
对两组的患者进行测试,通过填写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测评工作由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为了保障最终结果的公正,首先一定要保障测评表具备科学性。如果患者的最终测评分数大于50分,则断定脑血管介入的患者处于焦虑状态,而且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明显。
2 结 果
通过使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患者的术前焦虑状态进行数据呈现,对照组未进行心理干预,所以其数据也就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由于对观察组的脑血管介入患者进行了术前心理干预,最终数据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脑血管介入手术越来越常见,而且,由于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症,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状态,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帮助患者缓解术前的教练班情况[3]。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手术是人生大事,所以难免会紧张,再加上对手术知识的了解不多,就会加剧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进而产生术前焦虑。而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这种心理焦虑状况。
3.1 降低患者的焦虑状况
在护士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和健康指导之后,我们能够很直观地发现患者的焦虑有所较少,而且,统计数据也正验证了这一结论。
3.2 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我国社会存在着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而术前的心理干预有助于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说,护士对脑血管介入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也是建立融洽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心理干预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在相处的过程中,二者之间能够彼此理解,忽视也能获得患者的信任,所以心理干预对于减轻脑血管介入患者的术前焦虑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