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成人患者中应用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的研究
2019-02-09郭伟,闫艳*
郭 伟,闫 艳*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在小儿患者临床治疗中,高流量吸氧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不过,成人重症患者应用高流量吸氧还比较少,为加强此方面的研究,现就该问题进行综述研究。
1 生理效应
1.1 持续正压通气
高流量吸氧过程中,高流量气体从鼻导管输入,可抵抗一部分呼气流量,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气道阻力和肺容量增加,进而有效促进患者肺泡复张。有研究者借助造模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气道压力也会相应地增加。Parke等选择行心脏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应用高流量吸氧与面罩吸氧的临床应用效果,在此过程中,还对患者的鼻咽压力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气流量与气道压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正线性的特点。Groves和Tobin选择健康志愿者,一组进行无创通气,另一组进行高流量吸氧,对两组的气道压力进行测试,发现口腔闭合的平均压力远远高于张开时的压力,前者为7.4 cm H2O,而后者为2.7 cm H2O。上述研究说明,高流量吸氧能保持气道正压状态,不会受到总流量及口腔闭合与否等的影响。
1.2 减轻不适感和降低代谢率
临床研究证实,如果气体温度达到37℃,相对湿度100%,患者从鼻道吸入后,可以有效减少鼻黏膜做功,促进气道黏膜纤毛运动,这样就能帮助患者清楚分泌物的清除,降低肺不张发生率和代谢率。Oto等检测了呼吸衰竭患者口鼻罩的绝对湿度,检测周期为24h,结果发现,高流量吸氧组的湿度更稳定,而鼻面罩组湿度为(30.0±2.6)mg H2O/L。
1.3 吸入氧浓度准确
由于传统吸氧设备缺乏稳定性,患者实际吸入的氧浓度要低于理论值,而高流量吸氧则能保证患者实际吸入氧浓度接近理论值。Ritchie等利用二氧化碳分析仪和氧气分析仪,对患者的下咽压力进行监测,发现在气流量为30 L/min时,患者实际吸入的氧浓度接近理论值。不过如果患者是处于活动状态,在吸氧过程中有空气掺杂,就会降低吸入的氧浓度。
1.4 冲洗鼻咽部解剖死腔
随着总气流量的增加,进行高流量吸氧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反而会减少,这种结果表明高流量吸氧可以将患者体内的CO2祛除。临床研究也发现,患者在张口呼吸时,吸入氧浓度会变高,闭口时则相应地变低,其原因可能是口腔闭合时,腔隙中存在更多CO2,如果冲洗解剖死腔,就能保证了吸入氧浓度不会降低。
2 临床研究
2.1 高流量吸氧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高流量吸氧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很多研究者都开展了成人重症患者应用高流量吸氧的研究。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研究中,Frat等选择了3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标准氧疗、高流量吸氧和无创通气氧疗对比研究,这些研究对象均为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在28 d时脱机天数,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不过高流量吸氧组患者90 d死亡率显著偏低。Nilius等将高流量吸氧应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高碳酸型呼吸衰竭患者中,患者以22 L/min的速率吸氧45 min,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患者个体存在不同反应,然其呼吸频率和二氧化碳分压水平,都明显低于治疗前。
2.2 气管插管前和拔管后的氧疗
重症患者在治疗中有很多都需要行气管插管,患者在插管前,一般会处于缺氧状态,必须要进行吸氧。Miguel-Montanes等选择101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高流量吸氧组插管前的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100%,显著优于面罩组的94%,而且高流量吸氧组能确保患者插管安全性。Maggiore等通过研究,认为高流量吸氧氧饱和度和舒适性,都明显优于文丘里面罩组,还能降低患者再插管率,临床应用效果更加理想。
2.3 心力衰竭的氧疗
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治疗中,可以采用多种氧疗方法。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稳定后,还会继续存在一定的缺氧或呼吸困难症状,可采用高流量吸氧进行治疗。Roca等选择10例患者进行高流量吸氧研究,这些患者均为Ⅲ级心力衰竭患者,都存在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症状,发现患者经过高流量吸氧治疗后,其心脏前负荷显著降低,Ⅲ级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2.4 其他重症情况的氧疗
如今,临床上已逐渐开始应用高流量吸氧治疗危重症患者,一些慢性病也开始采用该方法。Mc Ginley等对11例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开展了研究,以20 L/min的速率让患者吸入高流量吸氧,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上呼吸道梗阻症状得到有效缓解。Haba-Rubio等给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发作合并睡眠呼吸障碍患者高流量吸氧进行治疗,吸入速率为18 L/min,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得到了显著的减少,同时,还有效提高了患者睡眠质量和耐受性。
概而言之,高流量吸氧是一种先进的氧疗设备,其应用效果佳,能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和依从性;应用成本低,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疾病负担;操作便捷,可以应用在多种重症患者中,而且效果较为理想。不过,因临床缺乏应用征象、停止指征和禁忌证,相关的气道正压值范围也不够明确等,长期效果和临床应用指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