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族链球菌感染与胎膜早破和新生儿围生期感染的关系分析

2019-02-09阿曼姑力麦麦提

关键词:生期胎膜链球菌

阿曼姑力·麦麦提

(新疆喀什巴楚县人民医院产科,新疆 喀什 843800)

常定植于机体下生殖道以及胃肠道中的革兰阳性链球菌之一为B族链球菌,还会在新生儿上呼吸道内定植。相关研究显示,女性在妊娠期间感染B族链球菌的发生率在10%至30%左右[1]。大部分实验均证实,该病菌是围生期常见的一种致病菌,极易诱发早产、孕产妇败血症、产褥感染、羊膜绒毛膜炎、泌尿系统感染等[2]。而孕妇感染后还会增加多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如肺炎、宫腔感染、新生儿胎膜早破等,严重威胁孕产妇和新生儿身心健康、生命安全。而本次将2017年10月~2018年7月之间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4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新生儿围生期感染和胎膜早破与B族链球菌感染之间的联系。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7月之间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4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B族链球菌检测结果分成两组,即非感染B族链球菌的对照组(n=99)和感染B族链球菌的实验组(n=49)。入组标准:孕妇年龄为20至40岁,该实验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精神异常孕妇、机体脏器功能严重异常孕妇、习惯性流产孕妇、半月内使用抗菌药孕妇。其中实验组年龄25至37岁,年龄均值为(30.7±4.7)岁,孕周为35~40周,平均孕周为(37.5±3.4)周;对照组年龄25~39岁,年龄均值为(31.8±4.1)岁,孕周为37-40周,平均孕周为(38.4±3.7)周。两组实验对象常规资料差异较小,未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标本采集:采集标本人员对窥阴器进行消毒,之后对阴道开展扩张操作,在孕妇阴道下1/3位置应用无菌拭子采集分泌物,完成采集物后置入无菌拭子套管,并在30分钟内开展检测;②标本检测:在选择性培养肉汤中置入带有标本的阴道棉拭子,在35℃环境下培养二十四小时,之后再置入哥伦比亚血培养基中,也在35℃环境下培养二十四小时,在革兰染色镜下检测,针对链状排、阳性革兰染患者需开展环磷酸腺苷和触酶试验,进一步确认,应用革兰阳性球菌鉴定板及相应的微生物检测仪进行鉴定;③药敏试验:选择纸片扩散法开展B族链球菌药敏试验[3]。

1.3 观察指标

将实验对象的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新生儿围生期感染、胎膜早破发生情况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全部选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选择百分比率(%)代表计数资料,对比检验值为x2,对比差异较大,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产妇感染B族链球菌详情

148例产妇中,49例携带B族链球菌,33.11%的带菌率。其中超过35岁孕妇35例,71.43%的带菌率;低于35岁孕妇14例,28.57%的带菌率,对比差异较大,出现统计学意义(x2=18.000,P=0.000)。

2.2 实验组产妇药敏试验详情

49例产妇中,对万古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吡肟以及头孢呋辛敏感率为100.00%(49/49),而苯唑西林为97.96%(48/49)、头孢唑林为95.92%(47/49)、青霉素为91.84%(45/49)、莫西沙星为71.43%(35/49),低于70%的有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低于30%的有克林霉素、红霉素。

2.3 对比148例实验对象新生儿围生期感染和胎膜早破发生详情

实验组中7例新生儿围生期感染,发生率为14.29%(7/49);17例胎膜早破,发生率为34.69%(17/49);对照组中4例新生儿围生期感染,发生率为4.04%(4/99);11例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1.11%(11/99),两组对比差异较大,出现统计学意义(x2=5.001、11.884,P=0.025、0.001)。

3 讨 论

B族链球菌通常在人体泌尿生殖道以及下消化道寄生,机体生态平衡异常或者机体免疫力降低后,会为感染B族链球菌提供便利条件。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区域、种族的孕妇中B族链球菌感染率在6.5%至36%之间,在妊娠晚期孕妇中有较高的带菌率。产生此种现象的相关因素包括:孕妇妊娠晚期内分泌波动幅度较大,并增加孕激素、雌激素的释放,明显减弱机体局部细胞抵抗功能,此外孕妇阴道中糖原会升高,这就为病菌创造了繁殖环境,进而提高感染B族链球菌风险。当孕妇感染此种病菌后,会增加自身疾病发生率,如产后败血症、泌尿系统感染、早产等,同时也会对对新生儿造成影响进而病发疾病,其中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为新生儿围生期感染和胎膜早破。产生新生儿围生期感染的原因是产妇感染后会经过分娩、母体子宫、乳汁等路径传播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所致;产生胎膜早破的原因是B族链球菌存有较高的穿透功能和吸附性,进而穿透绒毛膜在母体组织中附着,而病菌水会产生蛋白水解酶且具有吞噬功能,以侵袭绒毛膜,明显影响局部胎膜张力,最终产生胎膜早破现象。而及早发现和治疗对孕妇意义重大,可确保母体健康。而感染B族链球菌后,会出现阴道瘙痒、尿频、分泌物增加等症状,但是以上症状缺乏典型性,会增加临床判断难度,这就要借助细菌培养判断,若发现阳性需要尽早予以孕妇抗生素治疗。

在本次实验中,对照组为非感染B族链球菌产妇,实验组为感染B族链球菌产妇,结果显示,148例产妇B族链球菌携带率为33.11%,其中超过35岁孕妇带菌率较高,为71.43%低于35岁孕妇带菌率28.57%,差异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产妇机体内分泌紊乱情况较为严重,而抵抗力的也会有所降低,进而增加感染率;实验组的新生儿围生期感染发生率和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34.69%,对照组分别为4.04%和11.11%,组间差异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示产妇感染B族链球菌后会显著增加新生儿围生期感染率和胎膜早破发生率。所以要提高孕妇预防感染B族链球菌意识,并及早筛查及早诊治,以预防和减少发生新生儿围生期感染率和胎膜早破情况;对感染B族链球菌的49例孕妇开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万古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吡肟以及头孢呋敏感率为100.00%,90%以上为苯唑西林、头孢唑林、青霉素。近年来,抗生素类药物滥用情况较为严重,导致机体耐药性逐渐增加,因此需要对产妇进行药敏试验,寻找敏感率较高的药物进行防治,如万古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吡肟以及头孢呋敏等,可确保治疗疗效。

总而言之,产妇感染B族链球菌,会显著提高新生儿围生期感染和胎膜早破发生风险,而予以其治疗前可开展药敏试验,按照结果选择药物防治。

猜你喜欢

生期胎膜链球菌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足月胎膜早破256例妊娠结局临床分析
高龄初产妇围生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的制备与鉴定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围生期母婴并发症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独生女围生期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
胎膜早破和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胎膜组织中MMP-9、MIF的表达和羊水中IL-6水平检测
护理干预在肥胖孕产妇围生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