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室救治护理分析
2019-02-09王翠翠刘凌波
王翠翠,刘凌波*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甘肃 天水 741000)
脾脏是人体血液循环丰富、组织脆弱的重要免疫器官[1-2]。由于脾脏是体积大的实质性脏器且位置表浅,腹部受外力损伤中脾脏很容易受损出血,而急性腹腔实质性脏器损伤很容易因失血导致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手术室的紧急手术治疗是控制继续出血、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总结了2017年5月~2018年4月3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手术室救治护理分析,旨在为提升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室救治护理水平。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3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区间17.2~61.2岁,平均年龄(25.24±2.21)岁。患者除脾破裂同时伴有多种复合性损伤,其中肾破裂2例、骨盆骨折1例、肝破裂1例等。
2 护理分析
通过对病历的研究,将急救成功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具体方法如下。
(1)术前急救配合。外伤史的休克患者在怀疑为脾破裂者会经门诊立即送入手术室进行治疗,以此为患者获得黄金抢救时间。但此类患者未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在腹腔穿刺抽出抽液判断病情后,应在送入手术室之前进行适当的术前准备,尽可能的保障手术的成功,为手术成功行必要的术前准备以及打下良好的手术基础。
(2)首先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以及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监测患者血压、神志、心率、皮肤温度、皮肤色泽以及呼吸等生命体征等,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由于失血性休克以及其他严重损伤造成的病情突然恶化。
(3)加强呼吸道护理。输氧前,观察患者气道有无堵塞,清理患者气管内异物,在确定气道通畅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输氧,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气道进行观察,对气道的分泌物进行及时清除保证气道的顺畅,通过吸引口咽内分泌物可改善因昏迷后血液、胃内容物以及分泌物等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3]。通过给予输液输血并不能完全地帮助患者补充体内所需的能量,在患者体内组织缺氧严重的情况下,应在第一时间给予患者吸氧,如患者情况比较危险,不能主动吸氧,应给予呼吸机,常规吸氧给与40~50%浓度的氧气输入,改善缺氧状态,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头部位置,使其偏向一侧,多根肋骨骨折患者给予固定,防止反常呼吸,以此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
(4)为患者制定适合的输液量,输液量应估量大于患者的失血量和失液量分析患者的失血量,将患者取头低足高位,促进下肢静脉回心,降低心脑气管缺氧压力。迅速建立2条或2条以上静脉通道,对患者补充有效的血循环量,采取快速补液限制性输液结合的方式使患者尽快体液复苏,行静脉置管加快补液速度,观察中心静脉压,如患者病情非常严重应给与呼吸机辅助呼吸,对患者进行心电血压监护,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出血量和中心静脉压,血压综合评估平衡盐溶液和胶体液的入量 。
(5)外伤脾破裂患者通常失血较为严重,为避免休克性死亡,还要采取一些止血措施结合限制性输液,观察尿量,使用血液回收机为患者建立有效的血循环量,利用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尽快的帮助患者止血,避免失血过多。给予患者保温措施,术后患者普遍低温,术中采用保温措施可增加患者复苏成功率。
(6)外伤脾破裂患者对人体的创伤较大,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给予全身麻醉,并且由于外伤会强烈刺激交感神经,有可能导致疼痛性休克,采取麻醉有利于避免此种现象发生与发展。在对患者急救的同时,在确定轻度失血性患者是对镇静类药品无不良反应时,应对患者使用止痛镇静药品。失血性休克时循环时间减慢,可通过上肢静脉给予麻醉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避免疼痛性休克带来的严重后果,上肢静脉发挥药效的速度较快,对呼吸以及循环均无不良影响。及时地采取抑制疼痛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麻醉,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麻醉方法对控制患者病有良好的作用,上肢静脉给药有利于麻醉医师调节低速,但患者出现颅脑等方面的损伤应不使用镇静类药品[4]。
(7)避免因空腔脏器破裂而污染的血液回输给患者,并加强对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应激创伤导致情绪变化。
(8)密切注意手术进行顺序,熟练掌握传递器械的时机,开关腹腔后核对清楚器械、纱布、线团等。
3 小 结
做好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观察以及护理对降低病死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术前手术准备、密切病情观察、合理采取麻醉、扩充血容量、限制性输液等方法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