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的研究进展
2019-02-09汤小坤
汤小坤
(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 资阳 642350)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选择的静脉主要有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部静脉、耳后静脉和下肢隐静脉等,通过对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带有放射显影的导管送入静脉中,让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和心房连接位置[1]。PICC置管具有操作简单、柔软易观察等特点,可以在体内停留较长时间,不需要反复穿刺,为新生儿治疗提供较好的输液通道,方便血管活性药、静脉营养液、抗生素和高渗药物等体内注射。
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和诊断
1.1 定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的是置管中或拔除导管24h内患儿出现真菌血症,同时带有寒颤、发热等感染症状,临床检查无其他感染源。通过外周静脉血培养和导管外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的致病菌,生物学检查显示为真菌感染。
1.2 诊断标准
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一般按照以下几点进行诊断。血行感染:患儿出现寒颤、发热、中毒等症状,细菌培养病原微生物后呈阳性,取出导管后症状减轻,无其他感染源。局部感染:在导管的出口或穿刺点有明显的红肿、疼痛,细查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培养后呈阳性。导管定植:导管发现有微生物生长,主要位置有导管的顶部、腔内血液和皮下部位,以上三种诊断方式均需要拔出导管后进行诊断。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无需拔管的检查方式,其一是对外周静脉血和中心静脉血进行同时定量血培养,根据菌落的数量进行鉴别诊断,当中心静脉血培养的细菌数是外周的5倍以上可确定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其二是血液培养的阳性时间差,中心静脉血阳性培养时间比外周静脉血培养时间短2h左右,这种诊断方法有着较强的特异性,是当前诊断疾病的首选方式[2]。
2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流血感染的影响因素
临床调查发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大约在10.4%~24.7%之间,疾病的影响主要有置管位置、留置时间、导管类型、置管操作感染和导管接触感染等,这些因素均会导致相关性血行感染和细菌定植的发病风险增加。
2.1 置管位置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是皮肤的细菌密度,新生儿置管的首先部位是股静脉,靠近外生殖系统,皮肤污染后造成细菌侵染,感染风险高[3]。
2.2 留置时间
导管血流性感染的发生时间在置管后的5~10天,当导管置管时间在10天以上时,每增加一天的置管时间,感染的风险会增加34%,置管时间在20d以上,感染的风险会增到1.5倍。
2.3 操作感染
在置管过程中对皮肤的消毒不彻底,未按照临床无菌操作标准进行消毒,接头和连接设备消毒不彻底使得被污染的液体输入患儿体内,细菌残留在导管中繁殖,增加感染风险。新生儿身体免疫力低下,因此若消毒不彻底会给低体重新生儿的治疗造成影响。
2.4 抗菌药物
不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治疗药物会增加感染风险,特别是头孢菌素的滥用,导致耐药菌株数量增加,也是近年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3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3.1 无菌操作
新生儿科治疗时要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制度,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技能,根据患儿的血管情况和治疗需要选择最佳导管,同时给予规范的导管护理。进行各项置管的操作和护理前需要洗手和消毒,降低感染风险[4]。在穿刺前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后立即进行置管操作,避免无关人员走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无菌服、手套和帽子等,将器械消毒后使用。穿刺操作要轻快稳准,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穿刺部位的长时间暴露。利用超声设备辅助观察导管的走向,避免导管损伤静脉周围的其他组织,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感染。
3.2 导管护理
妥善固定,避免导管滑脱,密切注意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化脓、热等感染症状;穿刺点采用安而碘消毒,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持清洁干燥[5]。敷料的更换要无菌进行,透明贴膜每周更换一次,若有渗血、潮湿等迹象要立即更换,警惕感染情况出现。
4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
密切关注新生儿置管后的生命提升,若有发热、寒颤等症状要立即进行疾病的诊断检测,及时处理临床患病症状。一旦发现新生儿在置管后出现患病症状,首先要停止输液,暂时进行封管处理,抽取血液进行生物学检验。正确的收集血液检测标准,避免外源性细菌侵入。置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各种无菌操作,限制人员走动和探访,护理前认真洗手和消毒[6]。确诊新生儿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后要拔除导管,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拔除导管指证:菌血症复发、真菌感染、培养阳性和微生物感染等。
5 结 语
PICC治疗中要密切注意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给予处理。加强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预防感染的危险因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等,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新生儿的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