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降低血透导管感染发生率的应用
2019-02-09曹小云陈群菊朱品娟
曹小云,陈群菊,朱品娟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血液净化是治疗肾脏疾病的主要方式,确保治疗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血管通道。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危险性低等特点,可以确保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是当前临床上治疗血液净化的首选置管方式。深静脉置管治疗存在着较大的感染风险,因此在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中需要进行相关感染的预防,降低细菌感染风险[1]。本文分析了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降低血透导管感染发生率的应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护理研究选择我院在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82例作为护理对象,其中糖尿病肾病35例,慢性肾炎14例,高血压肾病19例,慢性肾衰竭14例;排除患者有其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痴呆、凝血功能障碍和免疫系统等与本次研究无关的疾病,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护理分析,可以配合。依照护理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在49~62岁之间,平均(52.5±0.2)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在47~63岁之间,平均(51.9±0.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数据可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置管护理,护士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并且按照医嘱和临床护理规范为患者提供各项护理服务,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染预防性护理干预[2]。(1)强化无菌操作护理,医护人员在进行诊治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佩戴无菌手套,卸管、接管和换药时遵循无菌操作流程,卸下肝素帽时要立刻接上注射器或血管通路,不可让导管口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叮嘱患者勤换内衣,保持好个人卫生,在颈内静脉进行置管的患者要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2)定期对血透室进行清洁和消毒,责任护士要遵守血透室无探视和无陪护制度,减少室内细菌数量。每班次结束对血透室环境进行护理,包括更换床单被套、开窗透风、清洁地面、空气消毒等,确保血透室的环境达标。(3)封管护理。护士要重视对导管的封管护理。用酒精棉球对导管口处进行消毒15秒,在进行血液净化操作前将封管的肝素液抽出,严禁推入人体,净化结束后用肝素封管,酒精棉球消毒导管口后用无菌肝素帽拧紧,最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导管的出口部位,并妥善固定。(4)预防皮肤感染。及时将穿刺皮肤周围的血迹、干痂、分泌物等清理干净,采用透气性好的敷料进行穿刺点敷贴,密切关注穿刺点部位的情况,一旦有渗液、红肿、瘙痒等症状要立即处理。对患者进行穿刺点管理时要严格进行手卫生管理,减少细菌传播。(5)特殊护理。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易出现感染,护士要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增强营养摄入,例如尿毒症、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症状,护士要为患者安排科学的饮食计划,补充必须营养物质,提升机体免疫力。股静脉穿刺患者易受到细菌侵染出现血行感染或皮肤感染等情况,因此要加强患者的个人卫生护理,叮嘱患者减少活动,保持置管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降低感染风险。
1.3 护理效果判定
统计两组患者的深静脉置管时间和感染例数,综合判定预防护理所发挥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差异,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数据差异,若数据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的置管时间为(128.2±1.52)d,对照组置管时间为(78.1±1.63)d,t=14.2,P<0.05;研究组出现3例感染情况,其中2例导管感染,1例皮肤感染,对照组出现10例感染,其中7例导管相关感染,3例皮肤感染,x2=9.3,P<0.05,研究组患者的置管时间长,感染例数少,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血液净化是当前临床上治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方式,通过深静脉置入血透双腔导管,利用血液透析将体内的有毒物质和剩余水分排除体外,减轻肾脏负担,改善患者机体状态。深静脉置管是血液净化中非常重要的血管通路,具有置管时间长、给药方便、避免反复穿刺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感染是深静脉置管治疗的常见并发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预防,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3]。
预防性干预针能够对置管感染风险进行护理控制,降低感染风险,延长置管时间,减少患者治疗痛苦。结合本次研究数据分析可见,研究组患者的置管时间长,感染例数少,证实预防性护理干预所发挥的价值[4]。
综上所述,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中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延长置管时间,提升血液净化治疗效果,临床护理价值高,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