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四步曲”

2019-02-07徐肖方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一年级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

徐肖方

摘要:学习数学的关键在于思维,而思维的培养在于语言。提升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放,从而对他们今后长远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提升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完成训练“四步曲”。

关键词:一年级  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教学的交流工具,也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还处于萌芽期。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将对他们长远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技巧地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融入课堂中,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将训练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总结为一首“四步曲”。

一、第一步:在倾听中模仿数学语言表达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较为生活化,同时表达也有欠规范,因此让他们熟练地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学习能力。因此,老师在这个阶段就要充当一个“榜样”的角色,通过准确的数学表达形式,让学生在倾听中模仿和学习,从而实现学生从“会听”转变为“会说”。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的准备课,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表达(含物体的数量和单位)来描述身边事物的数量关系时,我先起头做了一个示范:“我们的课室里有6台风扇。”然后,要求学生以“我们的课室里有……”这样的句式来描述课室里物体的数量关系。其中一个同学这样回答到:“我们的课室有10台光管”。很明显,这位学生耍了个“小聪明”,模仿我刚才的举例,将描述的对象从风扇换成了光管。但是,由于对物体数量单位的搭配问题掌握还不太准确,因此造成这个数学表达并不是那么的准确。我更正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并告诉同学们,描述光管的数量一般我们会使用“支”这个量词,这样的表达会更加准确。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尝试着勇敢地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身边事物的数量关系,同时更是注意到了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通过一些简单的互动,老师“身先士卒”,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身邊的数量关系,学生便可以从倾听的过程中把握到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和方法,并逐渐在模仿和练习中掌握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要领。

二、第二步:在看图理解中增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每课都有很多的插图,而且很多题目以及例题的分析都是通过图示的方式来进行描述。这其实十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但是他们看图理解能力却很强,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以及学生阅读的这一特点,巧用一些图片演示来增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一课时有一幅“小猴子分水果”的图片。利用这个图片上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从具体事物的数量描述到抽象的数字大小的比较。具体的教学指导步骤如下:

步骤1:指导学生数清楚各类物体的数量:让学生草稿本上分别写出猴子、桃子、雪梨和香蕉的数量。

步骤2: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图形数量关系:教材中已经用图形的方式将猴子与桃子、雪梨和香蕉的数量逐一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我提问:“同学们,图片里有多少只小猴子?”“3只。”学生们齐声回答到。“那么桃子又有多少个呢?”“3个。”接着,我完整地表达整个数量关系:“图片上有猴子3只,桃子也有3个。”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把猴子和香蕉、雪梨的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步骤3:指导学生将图形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通过观察和梳理,学生已经弄清楚了图片上物体的数量关系了。接着我就问同学们:“小猴子和桃子的数量比较,哪个多呢?”“同样多。”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然后我接着问:“那小猴子和香蕉呢?”学生同样可以很快地回答出是猴子的数量多。这时候,我就引导他们用准确和完整地表达描述猴子和香蕉的关系:“图片上有3只猴子,2根香蕉,所以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同理,让学生把猴子和雪梨的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步骤4:知道学生将文字语言化成符号语言:在刚才文字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用相应的“>”“=”“<”这样的数学符号抽象出具体的数字大小的比较,便可以得到数学数字大小比较的数学语言表达:“3=3,读作:3等于3;3>2,读作:3大于2;3<4,读作:3小于4。”

正如上述教学演示,在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画时,教师可以利用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教学思维,循序渐进,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第三步:在动手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表达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一年级的学生以直观思维占主导,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实现。因此,老师通过创设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情境,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9+4=□时,指导学生摆放小木棒。先让学生在左边摆9根,在右边摆4根。然后提问:“左边的9根木棒和右边的4根木棒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根木棒?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它们一共有多少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启发,学生很快说出:“从右边拿出1根木棒放到左边,这样左边就有10根木棒了,然后右边剩3根,合起来一共是13根木棒。”所以,通过这样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动口表达。既让他们明白了9+4=13的算理,而且还对“凑十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而且还加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在是一举两得。

这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从而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强化数学语言、深化含义理解的目的。

四、第四步:在讨论中提升数学语言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在抓住一些知识的生成点以及学生的疑惑点来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和发言。讨论可以采取先小组讨论,然后再各小组派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发言和表达的机会,从而增加他们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思考“15-9=□”的时候,就组织同学们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再派代表来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几分钟讨论结束后,我挑选了两个小组的代表来谈谈他们小组刚才讨论的结果,并详细说明解题思路。

学生1:计算15-9=□这道题,我们可以把15看成是10+5,然后10-9=1;1+5=6;所以15-9=6;

学生2:因为9+6=15,我们便可以得出15-9=6。

通过这种讨论学习的方式,既给了学生说的机会,也给了他们听的机会。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让其他人可以听明白自己的意思,他们会努力地督促自己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样一种良性互动沟通的氛围中,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老师在这个过程完成“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模仿”、“在阅读中加强表达”、“在操作中强化表达能力”以及“在讨论中全面提升”这“四步曲”方可见成效。

猜你喜欢

一年级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探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