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研究
2019-02-07吕杰林
吕杰林
摘 要:非智力因素属于意向活动范畴,不仅能促进认知活动,而且是培养个体思想品德并实现内在转化的核心要素。基于非智力因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帮助学生构筑梦想、培根铸魂以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各级各类学校要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和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Borwn(1921)首先提出在进行智力测验时应当考虑性格特质的因素。心理测量学家亚历山大(1935)发现,个体气质、兴趣和趋向性等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和一般智力因素一起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可分为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学者燕国材认为,智力属于认知活动范畴,它由一系列认知因素,即注意、观察、想象、思维、记忆与言语等组成;而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人通过意向活动逐步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或因素,我们称之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属于意向活动范畴,它由一系列意向因素如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与性格等组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对理论知识和对社会知识树立正确的认知,从而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可见,正确的认知首先来自于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它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然而,如果没有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无法实现预期效果。
1.非智力因素对认知活动的促进作用
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控与强化六大作用,因此,非智力因素具有积极性。而智力活动必须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下才能积极地展开,否则,智力活动会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一般地说,人们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其非智力因素水平的差别却很大。因此,一个人的认知效果并非由智力单方面来决定,而是由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调合作所决定的。因此,教育活动除了要凭借受教育者的智力活动,更为主要的则是尽可能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以促使智力因素也积极地开展活动。
2.非智力因素是个体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我们称之为思想品德。它由世界观、心理、思想和行为等构成,其中,世界观是思想品德的核心。
(1)世界观是由认识、观点、信念和理想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对心理、思想和行为起着“总指挥”作用。世界观的建立首先以认知活动为基础,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观点,并在一定观点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信念,然后在一定的信念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想。
(2)思想品德的形成建立在心理基础之上。“知、情、信、意、行”作为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导向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其中,“情、信、意、行”是属于个体的非智力因素,也是促使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心理要素。
(3)非智力因素促进个体思想的升华。个体思想作为一种“认知”,可分为感性思想和理性思想。“外在的东西”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下才能内化成“观念性的东西”,人的感性思想升华为理性思想。
(4)行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与思想品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个体的行为是其思想品德的一种动态表现,而思想品德是行为的凝结化特征。因此,个体行为表现与思想品德具有一致性。
3.非智力因素是个体思想品德实现内在转化的核心要素
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从“思想品德认知”向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转化的问题。从“知”无法直接转化为“行”,其间必须经过“情、信、意”等非智力因素,缺失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因此,人的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是”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并且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均衡发展的过程。
三、非智力因素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帮助学生构筑梦想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要不断帮助学生培根铸魂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教师自身的思想修養提升是教学相长的关键。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助学筑梦的过程
梦想,是激励学生努力向前、不断进步的最大精神动力。在中国梦的背景下,首要任务就是把梦想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这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全面发展,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助学筑梦的过程,就是不断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过程。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梦想来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将梦想教育融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当前,很多调查都发现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确定明确的梦想。要彻底扭转这一现象,当务之急就是通过主题班会、先进事迹宣传等形式帮助学生筑梦,通过梦想教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强化对理想信念的理性认识,并帮助学生将精神动力凝聚、升华为梦想目标。同时,要引导学生不应仅停留在自己心目中的职业理想或者向往的生活状态,而更应该着眼于中国梦或人类共同体,将个人梦想与民族乃至世界的需要结合起来。
助学筑梦的过程,也是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科学的理想信念首先来自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如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将梦想教育融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所谈论的梦想大多只是一些追求名利的“物质化的梦想”,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思辨,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也才能纠正错误或片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培根铸魂的过程
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培根铸魂的重要手段。
(1)理性教育是实现完整人格教育的重要基石。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感以及坚定的意志,是构成完整人格的基础。其中,学生的正确认知来自于理性教育。因此,理性教育是实现完整的人格教育的基石。
人的理性并不是“先驗”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冷静处事的态度和理性处事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实现个体由潜在主体向现实主体的转变。
理性教育虽然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但并非排斥感性,因为对理性的培养需要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2)情感教育推动思想品德的形成。人的思想活动是在情感的驱动下完成从“认知”向“行为”转化,因此,要达到“晓之以理”的教育目的,必须积极激发诱导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并运用情感交流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从思想品德认知向信念和意志的转化,最终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形成。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问题的重要手段。
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离不开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共同作用。因此,将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统一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说教灌输方式,此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虽然无条件接收教师的思想观点,但很难在心理上全部接受与内化。
在课程思想政治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充分挖掘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思想政治元素,按照“盐溶于汤”的要求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同时,教育者要按照“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特别摒弃那种外在的所谓“尊严”,保持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真诚与学生共同进行思想道德的交流探讨和共同体验,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潘菽,李令节.一门研究人类自己的重要科学—— 心理学[J].教育科学研究,1985(1).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3]韩迎春.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李国庆,申卫革.对理性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6]解英丽.论“情感与理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和谐统一[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