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的构建研究

2019-02-07熊邦宏冯倩

职业·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熊邦宏 冯倩

摘 要: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当前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企业新型学徒制“巨轮”班为例阐述了课程及其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构建课程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巨轮”班的案例表明,构建的学徒制课程是有效的、科学的,培养出的学徒得到了企业肯定和高度认可。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27号)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出台,将学徒制重新纳入职业教育改革范畴。学徒制的这次回归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职业教育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产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一种主动回应,更是对“当前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性,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发挥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的主动回应。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关键,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徒培养的质量,是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在研究在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下,职业院校应如何针对企业需求、岗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科学有效地构建符合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

《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方案》指出,新型学徒制的目标任务是“组织有培训需求的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培训”,明确了学徒制的培养主体——企业的在职员工。因此,课程的设置及其体系构建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企业岗位的针对性需要和员工的发展需求这三个要素。

满足企业的需求,应该说是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初衷。课程的设置有必要从宏观上考虑到企业的需求,落实到学徒培养的具体层面,就是培养学徒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徒认同企业,增强工作的获得感。

从岗位的针对性需要来讲,就是要围绕企业对员工的发展定位、岗位工作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从员工的发展需求来讲,企业员工有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意愿,需要进步和晋升。因此,要围绕技能型人才的發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设置课程、构建其体系,这从根本上来讲对于员工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

2.科学性原则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的构建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

课程的设置首先要符合员工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要根据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出有阶梯性地、从简单到复杂的课程体系,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角度来设置课程。还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课程体系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

3.开放性原则

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的是“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是学徒制实施的双主体。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需要保持课程构建的开放性。作为教育培训机构或者学校可能要承担多个企业学徒制的任务,要和多家企业开展学徒工作,各企业的需求目标和定位各不相同,一套课程体系和标准不可能满足所有实施学徒制企业的需求,即使是针对同一个专业开展的学徒制。

这就需要学校在构建课程时,保持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建立一套科学的构建机制和模式,以不变应万变。即要能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利用固有的构建机制,对课程进行灵活配置和调整,构建出符合不同企业需求的课程。换句话说就是要保持课程构建的灵活性,保有课程构建的灵活接口。

二、课程构建的方法和策略

课程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学校、学徒和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要以学徒培养为中心,校企通力合作、共同建设。在构建中,依据构建的原则并遵循相关的路径和策略,才能保障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合理性。

1.课程顶层设计

(1)调研行业企业,掌握必要的需求信息,为课程整体设计提供依据。要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新型学徒制设置课程,首先要了解其需求和学徒培养的目标、定位、能力与素养要求等信息,这就需要开展调研。

调研的范围除了企校合作实施学徒制工作的企业,还要包含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以此从更加宽广的层面、更大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需求和人才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得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更加合理科学。

调研的对象要覆盖企业的高管、人力资源主管、车间主任、班组长、企业技术人员、一线工人等。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收集相关的信息,以免遗漏掉重要而关键的信息。

调研的内容要涵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企业对岗位人员的定位,岗位的分布;岗位工作任务及内容,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路径等方面的信息。调研中还要重点对通用职业能力的信息进行了解,如员工通用职业能力的优势与劣势等。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课程体系建构的整体设计提供参照和依据。

(2)遵循理论指导,为课程设计提供正确的支撑与指导。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课程构建要遵循相关的课程建设理论。企业新型学徒制旨在培养学徒的岗位符合性能力,能胜任岗位的职业工作。

目前与岗位职业能力紧密联系的课程构建理论是基于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的CBE课程构建模式。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与课程组织依据,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个体主动性的发挥,紧密联系社会与经济需求。其教学目标是如何使受教育者掌握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

(3)依据企业需求,开展工作分析,构建课程体系。根据CBE课程理论,采取DACUM课程开发设计方法,依据DACUM相应的路径、方法和手段,邀请企业专家一起进行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专项能力分析等,构建DACUM能力图表,并结合教学分析,构建能承载培养学徒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符合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结构。

2.课程的内容构建

(1)以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内容。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学徒制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为企业的新人培养就业能力、服务企业的岗位需求、提高学徒的岗位胜任力。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要围绕培养学徒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构建。因此,分析岗位工作是构建课程的前提和关键。

根据CBE课程开发理论,首先需要对企业岗位的工作项目进行分析,梳理出项目包含的工作任务,进而梳理分析并归纳总结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技能,构建DACUM能力图表,依此来设计课程内容。这里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图表主要体现的是职业技能。课程内容的构建就是依据职业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学情、教学情况和学徒制的实施模式,来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载体作为学习内容。

因此,学校在设计开发学徒制的课程内容时,需要对实施学徒制的企业岗位工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了解,包括分析职业工作的项目、工作的内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素质等。同时还要了解行业当前的发展、行业的技术应用和关键技术。综合分析利用分析的结果,设计开发具体的课程学习任务来支撑职业能力的培养,甚至企业的部分工作任务也可以直接或经综合处理后作为学习任务。

(2)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

在课程的构建中还需要考虑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要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与上述的职业分析相融合,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分析。将归纳分析后的职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等作为课程内容设计开发的依据。职业资格标准的纳入,让课程的开发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代表性。让学徒能全面地适应并满足岗位所需、行业所需。

(3)课程关注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课程的构建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学徒的职业生涯发展,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核心就是培养学徒的职业符合性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这其中包含了职业素养。DACUM分析的优势是对职业行动能力的分析比较透彻,但是忽视了对职业素养的分析。而职业素养包括学习能力、解决能力的方法能力、责任心、敬业精神、沟通交流、团结合作等是关系学徒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促进因子、是学徒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要素。

因此,在分析职业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将职业素养一并纳入分析,并将职业素养纳入课程实施过程。通过对专业能力培养的学习载体融合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在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让学徒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人。

(4)专业课程的分层构建。专业能力培养是学徒制的核心,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构建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的构建,二是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构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主要训练学徒的基本技能,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DACUM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其结果会对职业能力进行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即按照从职业基本技能到高级职业技能进行序化。

对于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就要根据职业分析的结果中归属基本职业能力部分来进行对应设计和开发。一般以企业真实的基本岗位任务为学习的载体,或者设计构建基本的学习任务作为学习内容。

岗位综合能力课程主要以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主,其内容需要对应职业能力分析中的高级职业技能进行对应设计开发。一般情况下,该类课程以企业的真实的相对综合的生产项目为载体,学徒真实接触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规范要求等,在真实的情景中习得能力,获得工作的经验知识。

通过这两类课程的系统化学习,能使学徒拥有胜任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3.课程的论证完善

构建后的课程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是否满足学徒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进行论证评估。学校需要召集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与课程专家、专业教师一起对制定的课程进行论证。论证过程须有实施学徒制的企业导师和校内的导师参加。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目标、对学徒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对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体系架构、内容设计、考核评价方式等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研讨,根据论证研讨的结果对课程做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以企业新型学徒制“巨轮”班为例

2015年8月,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与广东巨轮智能裝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轮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正式组建“巨轮”企业新型学徒制班(以下简称“巨轮”班)。巨轮班学徒由巨轮公司21名新员工组成(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按照数控加工中级工规格和巨轮公司技术骨干后备队伍的定位进行培养。

为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巨轮公司预期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组织了数控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巨轮公司进行了调研。秉持“人文与技能并重,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并举”的理念,结合《数控铣床操作工(中级)》国家职业标准相关要求,借鉴CBE课程模式,构建了“由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生产性实践课程等构成的课程体系”(见下图)。

图 “巨轮”班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企业关注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着力培养学徒的团队合作、沟通协作等职业素养。企业数控加工岗位需要员工站立工作,对员工的体能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摒弃了传统的体育课,以晨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以锻炼学徒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徒的识图能力、车铣基本操作和典型零件加工的专业技能等,为学徒的生产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生产性实践课程包括跟岗实习、普通加工和数控加工岗位实习等,主要培养学徒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的胜任力。

与同层次全日制班级相比,删减了语文等公共基础课,减少了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的课时,用更贴近生产实际的岗位能力课程替代部分专业课和学校传统的顶岗实习课程,使学徒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培养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学徒学习期结束后,对学徒实施了职业能力综合测评。根据“巨轮”班学徒职业能力测评报告,21名学徒参加了测评,满分200分,平均分为148.38分,合格率为90%。学徒的理论测试得分率高于实操测试得分率,学徒的图样分析、工序卡填写、加工准备与安全生产、零件加工与检测能力等较强。且从数控铣中级工考证结果看,学徒班平均通过率也高达90%,明显高于同期平行班级(数控加工2015级1班)的66.1%。“因成材率高、岗位适应性强、成长周期短”等受到企业肯定,企业满意度达95.2%。

四、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

1.课程的平衡性

学徒来源于企业,学徒参差不齐,各企业学徒的基础不同,因此在设置课程中难以兼顾不同的层次。

2.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训内容的协调性

企业新型学徒制主要是在一定的培养期限内针对企业的需求,以培养学徒的职业符合性能力为主,目的是能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

因此,在课程的构建中必须要考虑到专业理论部分与专业实训内容的协调性问题。理论为专业实训服务,着力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功底而突显岗位操作能力的学徒,这是学徒制培养的初衷。

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理论内容的教学课时、理论内容的深浅与覆盖面等问题。若教学课时少、理论浅、覆盖面不足,则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徒;若理论深且覆盖面广,则难以协调实训课程的需求。因此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协调性是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3.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与生产性实践课程的衔接

学徒在校学习期间主要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為主,使学徒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在学习训练期的后期阶段以综合性的项目训练为主,这些内容往往来源于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融入企业的工艺、流程和规范要求等,这就需要考虑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与生产性实践课程的衔接、学徒对生产实践性课程的学习,避免两者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交叉或相似。

参考文献:

[1]周倩.贵州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熊邦宏,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冯倩,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