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智能建筑物防雷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019-02-06乔忠玲
乔忠玲
摘 要:雷电属于自然现象范畴,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边际的一再扩张,建筑物及生产设施受到雷击的机率也在提升,尤其“高层建筑”更是如此。“高层智能建筑”对于电力稳定性、安全性要求极高,必须最大程度上消除雷电造成的干扰,避免雷击出现的各种事故,相对于传统高层建筑防雷作业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复杂的管理标准。
关键词:高层智能建筑 防雷技术 电磁脉冲 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9(b)-0019-02
1 高层智能建筑物界定及雷击破坏的特征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上大量智能化设备接入,进而形成了所谓的“高层智能建筑物”,它泛指在保持“高层建筑”高度特征的同时,在建筑内部充满大量电子型设备,诸如电梯系统、网络系统、光电系统、报警系统等——相对建筑设施及一般电气设备而言,“电子设备”对于电力系统光波动十分敏感,其自身正常运行状态下对抗干扰要求高,整个智能建筑的复杂性又决定了过电压能力低、绝缘等级小等缺陷,往往不需要雷击直接“命中”就会出现灾难性事故——例如,广泛分散于高层智能建筑中的计算机系统,当雷击电磁脉冲(LEMP)的磁感应强度超过0.07高斯,就会发生设备宕机,超过2.4高斯就会造成设备永久性破坏;因此,针对高层智能建筑物的防雷工作,应从传统的避雷针、避雷网等狭隘认知中走出来,系统而全面地了解雷击破坏的新特征。
第一,雷击破坏影响范围扩展到“全行业”。高层智能建筑在支撑资源上大致包括两种,其一是“电力能源”、其二是“建筑空间”,这两方面资源几乎贯穿于现代全部行业。换而言之,对于“高层化”和“智能化”建筑需求的产业,在现代化社会已经不是“个案”,航空航天、电子商务、石油化工、金融经济等各领域中,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中,高层建筑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节约建筑用地,这就极容易造成不同行业容纳到同一个高层智能建筑物的现象,一旦出现雷击破坏其影响也是不加分辨的。
第二,雷击破坏损失从“直接性”变为“间接性”。传统建筑、人工设施等受到累积破坏,基本上都是“直接性”的,后期及时修复建筑损失即可。而对于高层智能建筑而言,发生雷击破坏之后,直接损失并不大,但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使用對应的电气设备、网络系统、通讯网络等,造成巨大的间接性经济损失。例如“金融证券”系统一旦被破坏,造成的间接损失范围更大。
第三,雷电灾害的影响对象具有“普遍性”。自然界的雷电灾害是无规律可循的,但针对人造建筑的损害却可以进行清晰的界定,基于“传统高层建筑”向“高层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雷击破坏的物理形式也从“二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空间”入侵,即雷击空间扩大的基础上,“入侵途径”不再单纯地是利用闪电直击、过电压波沿线传输,而是更多地基于脉冲电磁场的方式,采取“全方位、无空隙”的破坏,因此防雷技术的关键在于规避雷电电磁脉冲(LEMP),由此形成的“普遍性”损害也可以理解为对智能电子设备的“无差别”破坏。
第四,雷电灾害的渗透渠道呈现“多元性”。高层智能建筑发生雷电灾害现象,受到损失最大的并非建筑体,而是转移到电子器件、设备、系统等对象上,鉴于相关要素的复杂性,很难预估哪一类组成部分容易受到损害,这也体现出雷电灾害渗透的“多元性”,理论上任何对于LEMP敏感的部分都可能是“入侵途径”。
2 高层智能建筑物防雷施工技术实例分析
本质上,高层智能建筑防雷施工是一项保护强电、弱电结合态的多种学科防护机制,在施工方面繁琐复杂,依赖固有经验及方法很难满足避灾要求。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中,相对成熟的是电磁暂态计算程序(EMTP),但作为数据分析工具,EMTP仍然要考虑建筑物参数、雷电流参数、输出模块设计等,并不能基于软件系统平台达到“一劳永逸”;有关软件技术及运用不属于本文探讨主体,以下结合实例展开相关分析。
某高层建筑水平高度大于24m(如图1所示),按照传统建筑物防雷设计标准,必须达到二类防雷建筑物要求,具体涉及到的建筑防雷标准中,引下线不少于两根,采用建筑物四周对称分布(间距≤18m),单根引下线冲击接地电阻≤10Ω,建筑物周边没有附属部分,适合采用避雷网(如图1所示)。基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该传统建筑内部各项功能趋向落后,亟待将“电气化”向“网络化”、“电子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据此该建筑物内部增设了大量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电子元件设备,原有建筑物防雷施工技术有待进一步升级,基于建筑物暂态响应数据计算软件,主要对三类指标进行了分析。
第一,关于电气参数计算结果的数据分析。结合图1,利用电磁暂态计算程序(EMTP)模拟建筑长、宽、高(X、Y、Z轴筛选单位距离),可分别获取建筑物不同维度下的电容、电感等参数,通过对比获取高层智能建筑物在承受雷电击中后的最大承受能力,进一步分析三维空间中电磁耦合性。
第二,关于电流空间分布数据的对比分析。结合建筑物本身特征,重点针对建筑物内部钢筋结构转化等值的耦合π型电路单元,依据局部防雷的原则,利用EMTP软件计算出各个支路上的电流相应数据,例如,女儿墙中钢筋直径为8mm、电阻为0.014Ω·m,将这一数据导入EMTP软件中分别获取引流临界值;按照这一操作方法,将整个智能建筑物内部全部电磁稳态计算对象进行统筹归纳,可获取较大规模的上的精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