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枯山水的“美意识”对衡阳城镇化景观设计的启发

2019-02-06彭群林

山西农经 2019年23期
关键词:庭园禅宗景观设计

彭群林

摘 要:日本枯山水是日本庭园史上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庭园艺术形式,可以说是日本庭园的最高美学,其中的美学意识充分体现出日本民族的精神性,传统与现代实现有机调和。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高度体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且具有美学阐发的设计。对日本枯山水的“美意识”進行分析解读,探讨文化景观的设计思路,为衡阳市城镇化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准备。

关键词:枯山水;景观设计;衡阳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3-007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设计出既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适宜现代都市人群生活的户外空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决议实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也是现代中国园林景观重新出发的探索目标。

近年来,枯山水成为日本园林的代名词,保持并延续着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魅力,在一代又一代造园师的思考和演绎下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国对日本枯山水这种园林形式的关注也日益增强,从景观设计和建筑等视角对枯山水庭园作了详细介绍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对景观外在元素所蕴含的日本民族审美意识进行分析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日本枯山水在现代世界园林中获得的瞩目与认可,主要对枯山水体现的日式“美意识”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衡阳地区城镇化景观设计乃至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一些启发。

1  枯山水之发展变迁

枯山水又叫作石庭,日本最古老的庭园古籍《作庭记》中第一次出现了“枯山水”一词的记载。当时只是用来指代池泉庭园中的局部景观和手法。日本庭园经过以祭祀、仪式、佛教文化为中心而设计的发端,直到平安时代早期,贵族文化繁荣,发展出南面为池、北面寝殿的寝殿造庭园。平安时代中期,庭园的设计受到佛教思想中死后往生极乐净土世界的思想影响,逐渐发展成净土庭园。进入镰仓时代,武士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配合武家生活方式的书院造庭园样式。书院造庭园表现为从室内出发看庭园风景的视角。另外,中国的禅宗思想和禅林文学及山水画在镰仓时代开始传入日本,在武士阶级和庶民中广为传播,对禅寺的禅庭及日本庭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出现了初期的“枯山水”庭园。至室町时代,禅宗十分兴盛,高度凝缩了禅宗精神和山水画旨趣的枯山水庭园也发展到顶峰。这个时期,枯山水与池泉庭园分离,开始作为独立的庭园样式出现在各禅寺的方丈庭园、一些武家和公家庭园中。展现出成熟的枯山水艺术魅力的京都大德寺大仙院方丈北庭和龙安寺方丈前庭是这一时期的“枯山水双璧”。作庭的繁荣,也催生了“石立僧”这一作庭僧群体,他们精通山水画艺和造园技艺。其中,以梦窗疏石为代表,他致力于将“禅”的意境浓缩在庭园的自然风景之中,把作庭当作修行的一部分。可以说,枯山水至此确立了其以日式自然观和禅宗文化意蕴为基调的审美。所谓“禅茶一味”,随着禅宗文化在中日之间的交往中不断流入,饮茶之风也随之普及。安土桃山时代茶道的兴起,出现了与彰显藩主权势的城郭庭园相反的茶庭“露地”。茶庭风格简朴,与枯山水的淡泊清寂一致,也逐渐在庶民间普及开来。遂至江户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处于幕府政权下,各地大名争相造园,也将日本的造园技术推向了巅峰。大名庭园将枯山水和素淡的茶庭“露地”与平安时代的“王朝风”、安土桃山时代的豪华绚烂风格相互调和,呈现出兼容并蓄的趋势。明治时代以来,日本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庭园也采取了和洋折衷的形式。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杰出作庭家重森三玲,依然坚持和风造庭和“永远的现代”这一先于当代的思考,制作了留存至今的东福寺方丈庭园等经典枯山水庭园作品,为枯山水的继承和发展带了新的生机。当代的日本作庭家以枡野俊明为代表,他的作庭建立在日本传统美学与禅宗思想的基础上,添加了现代主义元素与设计理念[1-2]。

2  枯山水蕴含的独特“美意识”

通过梳理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日本作庭家们以禅宗哲学为基础,将山水画的艺术审美与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融入作庭设计中,既牢牢把握住民族文化的传统,又不局限于对传统庭园的“形似”,不断设计出注重精神性和感悟性的庭园景观。这种精神性和感悟性在日本美学中突出地表现为“侘寂”和“幽玄”的美意识。

2.1  “侘寂”之美

《作庭记》中说,“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为枯山水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日本造园史上,自平安时代后期以来,造园作庭主体多为僧侣,即文献中所出现的“石立僧”,这一现象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相当独特的。僧侣造园使得庭园染上一层宗教和哲学的色彩。镰仓时代禅宗的集大成者明菴荣西曾两次访问中国学习和研究禅宗,继承了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回到日本创立了日本临济禅宗,为枯山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禅宗讲求坐禅、冥想、修行和探索心性。最初,禅寺的方丈前庭是用来举行仪式的空间,后来仪式改为室内举行,禅僧们便在这一方清净之庭中进行作庭。禅寺里原本使用京都地区盛产的“白川砂”来保持寺院的清洁,方丈前庭铺上白砂又叫作“无尘之庭”。禅僧们在每日的清扫“作务”中,发现了留在白砂上的纹路。于是,禅僧们作庭便将立石和白砂作为主要元素,将自己对禅的认识和心境通过石组和砂纹抽象写意地表现出来,逐渐形成了枯山水这种以景喻禅的作庭样式。

在日本传统文化和禅宗的互相影响下,枯山水从作庭元素到庭园氛围都充分体现出“侘寂”之美。所谓“侘寂”,在日语中表示为“わび(wabi)”和“さび(sabi)”。其中,“わび(wabi)”,即“侘”原本表示人的身心状态,有失落、贫乏、安心、闲寂的乐趣等多种含义。到了中世,转变成形容“不足之美”的美学意识。到了室町时代,与茶道理念一起发展,直到江户时代的俳人松尾芭蕉彻底确立了“侘之美”。“さび(sabi)”,借用汉字的“寂”或“然”来标记,因此与中文“寂”表示“寂静”“闲寂”“空寂”“孤寂”的含义是有相通之处的。而“然”字也有“内部的本质向外部流露”的意思,指经过时间而变质的样子。“さび(sabi)”就是指从闲寂古老中感受到的美。

从庭园整体色调来看,由洁净的白砂、古朴枯寂的石头、暗绿的苔藓构成“侘寂”的主色调。与中国庭园收四时之繁花美景不同,枯山水庭园中鲜少有开花植物。材料上,与中国园林重瘦漏透皱的太湖石不同,日本造园不讲究石头的玲珑多姿,而注重立石的苍劲古朴以及石组之间的群体搭配效果。石头、苔藓的陈旧之色在日本人的美意识中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寂色”,给人以磨损、暗淡、朴素、清淡、低调感觉的古色,也是日本茶道和俳谐追求的色调。

此外,日本文学的俳谐追求“寂之心”,主要是一种寂然独立、淡泊宁静、自由洒脱的人生状态。枯寂的枯山水便是去除了世间浓味,远离喧嚣的一方天地。在禅僧制造庭院景观的过程中出现了“求道庭院”“顿悟庭院”等典型的禅宗庭院形式。枯山水在氛围营造上便体现了对这种“寂”的审美性和精神性追求,让观者在面对时能够超越景观原本的简单寂寥的形态,入静入定,摆脱世事纷扰、忘却尘世人情名利的束缚、心境平和淡然,获得超然的心灵自由,回归宁静与质朴的本原。

2.2  “幽玄”之美

枯山水以简单的白砂和石组为主要元素来象征山水。白砂纯粹洁净,又可耙梳出各种纹理,可以表现江河甚至大海的水流和波浪,也可以象征翻腾弥漫的云海。石组也各有其象征意义,错落有致,象征着被水流环绕或者高耸入云的山川,又或是被海洋包围的岛屿。这种构成要素极其简洁,却又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精妙禅意的体悟。看似极少的元素却仿佛呈现出宇宙万象;看似静止不动的砂石却令人感受到奔流涌动的生生不息;看似了无生机的枯寂却能令观者感受到身在山水景色中的平和宁静。

所谓“幽玄”是一种不能言尽之美,它隐藏在事物的深层,不展露于表面的一种美。最能体现“幽玄”之美的枯山水是400年前相阿弥创作的京都龙安寺的方丈庭园。其中所表现的绝妙艺术和意味不断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美意识[3]。京都龙安寺的方丈前庭的枯山水仅仅用了砂和石头,却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成为枯山水的经典之作。整个方丈前庭上摆放着15块石头,分成5组配置。这种奇数的布置与日本人意识中对奇数的喜爱有关。奇数代表一种非对称、不均衡的日式审美。龙安寺的方丈前庭的岩石布局有一个特别之处,除了在庭园右端的方丈房间的中心位置,不管站在哪个位置眺望庭园,15块岩石都不能看全。枡野俊明认为,一个东西如果已经非常完美,那么它的精神性就无法很好表达,因此,他在审美上追求“残缺美”和“去除之美”。枯山水的“舍水”、龙安寺石组的布置、白砂形成的大量留白,精髓就在于禅宗美学的“幽玄”之美,即把美的东西藏起来,给观者一段距离、一个空间,去揣测和想象它的美[4]。

3  枯山水景观的启发

通过分析日本枯山水所蕴含的美意识和文化内涵,可以感受到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日本庭园最初受到中国庭园的影响、文化上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与本土岛国民族的心性融合,逐渐发展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庭园艺术。在当代世界文化密切交融的背景下,日本作庭家也始终保持着千百年前初建之人所怀揣的美感、所遵循的信仰而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衡阳市城镇化景观设计乃至中国庭园景观设计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借鉴[5-7]。

第一,吸收优秀的艺术文化。从日本最早的庭园古籍《作庭记》中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和庭园建筑的影响。其中,佛教禅宗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已经渗透入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之中。可以说,枯山水就是对禅宗精神性的写意和抽象化展现。在构景上,枯山水吸收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对角线轴线构图法、留白、远近法等绘画技法。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族优秀文化内化这一特质无疑也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思考的地方。在中国的庭园景观设计之中,可以创造性地吸收其中与中国民族性格相符合的审美元素和表现手法。

第二,挖掘和继承。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深厚,各地风貌习俗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庭园景观设计中,既要挖掘体现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和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景观元素,完善和提升景观元素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性;又要因地制宜,保护和传承好各地的古老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国的古典园林景观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即使到了今天也是非常宝贵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核,在创作与现代都市相宜的景观过程中,也要始终贯穿并发扬经典的传统审美[8]。

第三,提高作庭师的文化底蕴。景观设计也是艺术的一种。日本枯山水多为具有深厚禅学、绘画等文化底蕴的作庭师设计。从设计到施工,作庭师都会参与其中,因此庭园的呈现也是作庭师修行的体现。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内涵精深奥妙,要建成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庭园或景观,就更需要作庭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国内依然存在许多缺乏审美、文化内涵或牵强附会的园林景观,景观构成缺乏独特的思考和设计,雷同现象较多。衡阳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衡阳市城镇化景观设计师不仅具有园林景观学科素养,更需要对衡阳的历史地理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4  结束语

城镇化一方面带来了便利的生活和丰富的物质,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与自然越走越远。在节奏日渐加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加难以觅得一处可以亲近自然、静心养性之所。因而,城镇化的园林景观便承载了人们的这一需求。而探寻出符合中华民族心理和文化审美的景观内涵和表现形式,便是城镇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内核。因此,衡阳市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是承载中华文明精神和审美传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婉华.文心与禅心——中日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之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9-23.

[3]山田奨治.わび·さび·幽玄——「日本的なるもの」への道程[M].东京:水声社,2006.

[4]孙琴.枯山水在中国现代景观中的應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5]杨华.日本庭园的禅宗美学[J].古建园林技术,2001(4):27-28.

[6]王发堂,杨昌鸣.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8.

[7]王向远.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6-75.

[8]张一驰,车伟光,郑锋,等.浅谈枯山水和极简主义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启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9-114.

(编辑:季  鑫)

猜你喜欢

庭园禅宗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灵 山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落叶禅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剧本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