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新:CERNET 是中国互联网的播种者

2019-02-06王世新

中国教育网络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复旦大学校园网

文/本刊记者 王世新

王新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2005 年,复旦大学成为CNGI-CERNET2 全国25个核心主节点之一,开始为上海市其他高校提供IPv6的接入服务,参与并完成了国家“IPv6 重大应用示范”和其他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

2017 年11 月,两办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我国基于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和重点任务,这让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新对于IPv6 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充满信心。目前,复旦大学校园网已经实现了IPv6 全覆盖,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强相关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功能。

CERNET 的成就有目共睹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CERNET 从立项到逐步壮大,对中国互联网发展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对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王新:CERNET 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互联网,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只是让TCP/IP 协议在中国落地,为其他互联网工程提供了借鉴,还在网络架构、路由交换、传输技术等方面做了相应的创新,对于当今互联网的发展与核心科技的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优先解决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通过互联网接轨国际学术殿堂的需求,并且支撑了一大批教育和科研的重大应用,推进了下一代互联网建设。

复旦大学是最早接入CERNET 的高校之一。CERNET 为网络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了网络环境和实验平台,提升了复旦学子的信息化素养,培养了一批互联网研究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CERNET 的作用在未来是否可以延伸和扩展,并赋予它新的意义?

王新:CERNET 本质上提升了高校的生产力和效率,未来可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及“最多跑一次”改革都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助力,同时,未来想要通过慕课等形式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或者差异化的教学,也必须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

此外,高校的信息化服务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高校师生一些基础性的需求。未来的要求更高,挑战更大,并必然延伸到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那么就需要CERNET 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网络应用为切入点,为各个高校提供“一揽子”服务。这也是未来信息化服务的趋势。

《中国教育网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 周年,同时也是CERNET 建设25 周年。在这个新起点上,您对于CERNET 未来发展有什么期望?

王新:在中国互联网25 年的发展中,CERNET 既是中国互联网的宣传员、播种者,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拓路者、大学生信息化素养提升的“辅导员”。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方面,CERNET 成就有目共睹,可圈可点。

这25 年同样也是中国网络走向世界的25 年,代表着一个国家开放、复兴的25 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迭代,变化将成为未来的关键词。对于CERNET 来说,要有足够的准备和能力去迎接未来的变化和挑战,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并为全球互联网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CERNET 必须承担的神圣使命。

CERNET25 岁正年轻,希望未来CERNET 能够为国家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在互联网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充分发挥背靠高校的科研优势,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复旦大学校园网已实现IPv6 全覆盖

《中国教育网络》:您怎么看待当前中国IPv6 的发展状况?

王新:不管网络怎样发展,对用户来说,它最大、最根本的特点还是要“快”。这是我们过去、现在、将来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目标。同时,面临着IPv4 地址耗尽的局面,也需要能够容纳更多地址的网络协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国家规模部署“理论上让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能拥有一个IP地址”的下一代互联网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7 年11 月,两办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我国基于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和重点任务,提出用 5 到 10 年的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 IPv6 商业应用网络。从APNIC 一项最新的数据来看,这次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行动计划公布仅仅两年的时间,我国 IPv6 部署情况就有了很大改观,因此我对于下一代互联网IPv6 在中国的发展很有信心。

当然,随着普及范围和程度的逐渐深化,IPv6 的安全问题一定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这也是需要我们从业者高度重视的。

《中国教育网络》:复旦大学在建设IPv6 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感悟?

复旦大学

王新:复旦大学非常重视IPv6 的建设与应用,早在2003 年就申请了IPv6 地址,并于2004 年5 月、2004 年12 月和2005 年1 月通过纯IPv6 链路分别成功接入了CJ-IPv6 试验网、CNGI-CERNET2 主干网和N-Shernet,且均为核心主节点之一。在IPv6 的研究和部署中,我校则采用了与IPv4 网络共存及平滑迁移的策略,充分拓展基于IPv6 的网络和应用领域,目前已建设了复旦大学IPv6 应用门户,并已有36 个纯v6 或v4/v6 双栈应用演示系统迁移到IPv6 上。

CNGI-CERNET2 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 示范网络核心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是CNGI-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于2004年底以2.5G带宽接入CERNET2 主干网,并开始为上海市其他高校提供CERNET2 的接入服务。2006 年9 月,我校IPv6的建设成绩获得了“CNGI-CERNET2/6IX 复旦大学核心节点建设子项目”验收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并予以了小组第一的高度评价。

2015 年,复旦大学将两校区所有办公网以及部分学生宿舍接入IPv6 网络,2016 年3 月,将教师公寓、学生宿舍以及无线网络全部接入IPv6 网络,2018 年暑期,复旦大学对IPv6 网络进行全面优化。目前,我校校园网已实现IPv6 全覆盖。

在CERNET 的支持下,复旦大学每年都积极申报下一代互联网创新项目。在应用方面,我们也在增加IPv6 的标签以及网站和信息系统功能的强化,同时还将进行不定期网络信息化素养的普及。

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撑“双一流”

《中国教育网络》:“双一流”的基础是学科。那么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您觉得信息化部门应该如何支撑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王新:2017 年12 月28 日,《复旦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在学校的顶层设计里,信息化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支撑环境,支撑起学校一流的学科建设和一流的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任务中已经明确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新型信息化校园,以一站式服务大厅,数据服务和网络安全为主要抓手,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活等方面真正体现信息化的规范、高效和便利,创建符合“双一流”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正在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这只是一个开始,并且永远在路上。

《中国教育网络》: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在进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复旦大学在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新:复旦大学从2009 年开始探索管理与服务分离的建设模式,从个别应用入手,是国内最早进行这方面探索的高校之一。2013 年,学校进行机关改革,推进校院两级治理。在校办的牵头下,我们也参与了各个部门的梳理工作。在梳理过程中发现,一项业务可能跨了3~5 个机关部处。当所有职能梳理完毕后,我们考虑既然有了校园网,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更为系统的优化。

2015 年,复旦大学推出了网上办事大厅,一开始仅仅有约80 项的服务,但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里面涉及到流程梳理,流程再造等流程管理,在流程再造的同时,将部门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打通,可以实现自动填表等功能。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用户看到的是类似于门户网站,充满了各种应用的网上办事大厅,但背后驱动的是整个高校的工作流程和数据流转。

网上办事大厅每项流程都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办理人员,师生可以在评论栏中评价,实现了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加强了对职能部门的过程监管,切实提升了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真正便利了广大师生和员工。

未来的信息化服务,是数据导向或者说是需求驱动的服务。通过数据获取、数据信息转换,形成不同的主题数据,服务于我们的师生、院系、学校领导。同时,再从他们那里获取需求形成反馈,不断地丰富数据,最终形成良好的数据生态环境。我们会直接把教师、学生需要的数据推送给他们,供他们选择,成为一个主动服务的过程。

《中国教育网络》: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请您描摹下未来复旦大学信息化工作的蓝图和规划。

王新:复旦大学历来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1995 年8 月,复旦大学成立了校园网管理服务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保证落实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工作,改变以往多头管理、资源分散、重硬轻软的弊病,复旦大学积极改革、锐意进取,加强了管理和服务层的队伍建设,于2001 年7 月整合了校园网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信息化领导小组,并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了实体化的信息化办公室。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需要一流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这也是学校对我们信息化工作提出的要求。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涉及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学科学术建设。过去我们强调管理,未来一定是全过程参与,针对学校发展各个维度的痛点问题通过信息化进行治理,逐步地改进和优化服务。

今年,复旦大学入选上海市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这是进一步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探索信息时代背景下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改革试点,加快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我们将认真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试点培育工作任务,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激发兴趣为途径,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指引,立足于信息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努力探索面向未来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建设、管理、运行模式。

新形势下,在“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方向”的战略目标中,复旦大学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国际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产业化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朝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这既是对我们信息化部门的鞭策和压力,也对信息化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我们持续改进工作的动力。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复旦大学校园网
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职业教育网络培训管理研究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长沙市教育局召开教育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基于VRRP和MSTP协议实现校园网高可靠性
谈寄宿制高中学生的管理策略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