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

2019-02-05

品牌与标准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国家标准标准化标准

2019年1月10日,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标准委主任田世宏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中央网信办总工程师赵泽良出席会议并讲话。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部门、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次会议也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效果,对于做好当前和之后的标准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8年标准化工作成效

2018年是推进全面标准化建设之年,也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第二阶段收官之年。这一年,在实现多“点”突破的同时,标准化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修订的《标准化法》正式实施

“中国标准2035”项目研究正式启动

标准化综合改革工作纵深推进

标准制修订工作提质增效

中国专家首次当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连任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

国际标准提案位居前列

2019年标准化工作部署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第三阶段开局之年,也是标准体系建设之年。2019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以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为中心。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全面提升标准水平,建设更加先进适用的标准体系

着力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建设更高效能的标准体系

大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建设更加开放兼容的标准体系

提升标准化基础能力水平,建设更加保障有力的标准体系

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标准化工作的使命和任务,更好发挥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张茅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字实录)

(2019年1月10日)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這是市场监管总局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王勇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罗文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刘玉珠局长、中央网信办赵泽良总工程师分别作了讲话,体现了各部门、各方面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我代表市场监管总局向大家对标准化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充分肯定2018年标准化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标准化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标准化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

“放”的方面,全年共有880多个社会团体制定公布3700多项团体标准,33.9万余项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得到有效释放;“管”的方面,强制性国家标准持续瘦身,推荐性国家标准不断优化,国家标准立项周期、审批发布周期均从8个月缩短到4个月,标准化科学管理进一步加强;“服”的方面,6.6万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文本免费公开,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一年累计访问量超过1300万次。特别是新修订的《标准化法》正式实施,推动标准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标准化服务成效显著,全域标准格局初步形成

26项节能节水标准、30项化解产能过剩标准以及电动自行车、塑胶跑道等一批重要标准制定实施,提升了质量安全保障水平。753个行业4000多家企业开展对标达标行动,轻工等领域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从平均79%提高到86%,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全球最大的商品条码数据库全面建成,审批服务便民化、电子证照等一批国家标准发布应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政务环境。标准化工作已成为规范市场运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标准国际化深入推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我国新提出ISO、IEC国际标准提案112项,成为IEC年度国际标准提案最多的国家。新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5个、主席3个,首次派专家进入ISO中央秘书处工作,22位专家获ISO、IEC突出贡献奖,中国贡献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我国与9个国家新签署标准化合作文件,新增152项互认标准,标准体系兼容不断推进。特别是舒印彪成功当选IEC主席,赵厚麟连任ITU秘书长,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明显增强。

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标准化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阐明了2019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为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标准化工作的使命和任务,更好发挥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标准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有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产品附加值不高、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核心技术缺失,特别是一些“卡脖子”的技术和相应的标准还没完全掌握。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制定实施大量的先进标准,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经济发展壮大。同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也要求进一步强化标准化的基础和引领作用。去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升至60.8%和78%,但我国服务业国家标准目前仍只占总量的15%,标准体系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的需要。另外,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很多方面,都要求实施最严谨的标准。

优化市场营商环境,要求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银行对营商环境的分析,实际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监管规则、监管制度的评估比较,为政府部门改进监管提供参照。

标准化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支撑,对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监管要依靠标准、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市场准入、执法检测、司法裁决的许多方面,都依靠标准作为技术依据。市场秩序中的许多问题屡禁不止、一犯再犯,重要原因在于一些监管依据缺失,相关标准和制度滞后。同时,标准不仅规范市场,也规范政府行为,有利于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提高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效率,促进市场监管更加透明、科学、高效,是提升市场监管效能的有效手段。

扩大高水平开放,要求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

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趋势、新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市场规则的竞争。

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标准通过建立共同遵循的秩序,大幅降低生产和交易的成本,成为国际贸易和产业合作最重要的技术基础和市场规则。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着80%的世界贸易。标准还以其协商一致的规则形式,受到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群普遍认同,是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切入口。当前,国际标准已从贸易和技术领域向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反贿赂等领域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引领着世界经贸规则的发展变化,一些新的趋势在全球化进程中、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生着更深刻、更广泛的影响。由于历史积累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导制定的ISO、IEC标准数量占比仅1.7%,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需求,需要我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认真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作出了明确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以高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这里,我强调几点。

着力化解标准缺失的矛盾

近年,我国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但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围绕百姓生活、围绕消费者关心的一些领域,标准缺失、标准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

吃穿住用行,吃得安全仍是百姓最关心的。目前,食品安全标准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食品安全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过程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等,与食品安全监管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农药、兽药残留、化肥污染等,成為百姓最为担忧的问题。再比如一些日用消费品,特别是儿童用品,大家不仅关注设计、结构上的安全,更关心所用材料安不安全,有没有化学有害物质,这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在这些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近些年,出国购物、“海淘”的兴起,从购买奶粉、婴幼儿用品,到大量购买服装、日常消费品,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标准质量低,百姓不放心。

推进标准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百姓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突出问题。要加快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及环境质量等安全标准体系,研究出台新产业、新业态规范标准,切实让老百姓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特别要发挥好标准对市场监管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强生产、经营、消费等各环节监管和执法标准的制定实施,推进依法依标监管,不断提高市场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着力解决标准闲置的问题

一方面,许多领域存在标准短缺、标准不足;另一方面,制定出来的大量标准闲置不用,没有实际运用价值,形成很大的浪费。一些媒体反映,相当数量的标准制定出来后没有发挥作用,有的只有文号,连文本也找不到,有的颁布一两年还不曾印刷。

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行政化主导、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是重要因素。近年来,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许多标准化战略规划、实施意见等文件都将制定多少标准作为重要任务和考核目标。导致在标准制修订上一哄而起,形成“重数量轻质量”“重制定轻实施”的错误导向。并且,在工作中也存在标准泛化的倾向,只要有一些新的趋势、新的热点,马上就要研究制定新的标准,许多标准成为赶时髦、追热点。同时,现行标准制定模式,很容易形成行业、地方之间的攀比,导致标准的交叉、重复。加之现行的考核模式、科研管理方式,使许多的标准制定成为争取课题经费、评定职称、获得荣誉奖励的途径,浪费大量人力,浪费大量资金。

制定标准是为了实施标准。标准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要用市场的认可程度来检验。摒弃“僵尸标准”“休眠标准”,淘汰落后标准,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制定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要建立以市场、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驱动机制,改革标准立项和政府资助机制。要加强标准制定的绩效评估,今年新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质量效益评估比例要从10%提升到25%以上,年度制定修订标准中修订比例要超过50%。要抓好应用,彻底改变“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实施”的现象,坚持“谁归口、谁宣传、谁组织实施”,加强标准的验证和实施效果的评估,今年开展一批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估。今后,要把标准实施的监管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内容,以监管促实施、以执法促规范,不断提升标准化工作效能,要求实去虚不能只制定、不实施、不监管。

着力推进标准化改革

我国的标准化体系是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标准化领域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标准要回归公共产品属性,严格限定政府主导制定标准范围,进一步精简整合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聚焦安全、健康、环保等公共领域精准发力,压缩数量规模,提高标准质量,缩短制定周期。今年要推进200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整合修订,国家标准平均制定周期从目前的36个月缩短至30个月以内。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要严格限定在公益性标准范围,不能分割全国统一大市场,不能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坚持放开与规范并重,进一步放开搞活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增加竞争性标准供给,推动团体标准从做大向做强转变。鼓励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完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库,拓展物品编码应用领域,强化对民营经济、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化服务,让各类市场主体都成为标准化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

推进标准化改革,要着眼国际普遍趋势,加强标准、计量、检验检测改革的统筹推进。制定了标准,就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检验方法,推动标准可量化、可追溯、可实施,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基础设施链条。目前,在一些领域,制定许多标准,但没有检验检测技术手段支撑,无法验证、无法实施,这也是标准难以推广难以实施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把标准制定与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创造统筹衔接,顺应标准、专利、核心技术高度相关的发展趋势,反映快速变化的产业和技术需求,不断提高标准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

着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标准作为世界经贸规则的通行语言,必须互融互通、相互衔接。制定实施更高水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实施更高水平的经贸规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客观趋势。

目前,我国标准的国际化程度还有一定差距,与我国作为世界经贸大国的地位还不适应。轻工领域作为国际化水平和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的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也只有86%,其他领域就更低了。近些年,许多跨国公司召回产品、提高产品服务水平,经常不包括中国市场。如麦当劳2017年在美国市场采购不使用人类抗生素的鸡肉产品,但在中国市场并未作出承诺。一些跨国公司缺陷产品的召回,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强烈抗议才有所改变。这些问题,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标准水平低,与国际标准还不衔接。

今年,要加快国际标准转化速度,不断提高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采标率。标准的研究制定,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瞄准国际先进标准,只要是科学适用、技术先进的国际标准,要坚定不移地采用。到2020年,重点领域消费品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各方面还要扩大领域、提高水平、抓好落实、扎实推进。同时,要深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统一内外销标准,不能只给国外的消赞者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也要给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借鉴国际经验,要注重借鑒国外标准制定的理念和思路,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如在消费品中的化学安全方面,国外标准更注重从安全要素出发,形成跨行业、覆盖面广的安全管控规则。我国更多的是针对具体产品,服务于行业管理的需要,相应带来很多标准滞后、重复交叉和互不衔接等问题。

同时,要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在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向国际标准组织新提出提案,加快中国标准外文版制定,抓好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的实施,办好第83届IEC大会。

着力抓好工作统筹和队伍建设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力量,发挥好国家标准委的统筹协调功能,增强标准化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建立科学高效的标准化体系奠定基础。

人才队伍是标准化工作的保障。要抓好标准化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壮大标准化专家人才、国际标准化人才和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提高中国标准化人才整体水平。要利用世界标准日、消费者权益日等重大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标准化,厚植标准化工作土壤。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各类消费者组织的作用,完善消费者和消协组织参与标准制定的制度机制,让消费者成为懂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重要力量。

同志们,加快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各项工作,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田世宏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字实录)

(2019年1月10日)

这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标准化部际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和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18年标准化工作,研究部署2019年重点任务,动员全国标准化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刚才,我们传达学习了王勇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罗文副部长、刘玉珠局长、赵泽良总工分别作了讲话,张茅局长还将作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2018年标准化工作回顾

2018年,是推进全面标准化建设之年,也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第二阶段收官之年。这一年,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新修订的《标准化法》正式实施,“中国标准2035”项目研究正式启动,标准化综合改革工作纵深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提质增效,中国专家首次当选IEC主席、连任ITU秘书长,国际标准提案位居前列。在实现多“点”突破的同时,标准化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取得阶段成果

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更加精简优化

强制性标准进一步整合精简,强制性国家标准数量由3600多项精简到2100项。加强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发布《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大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等6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进4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研制。推荐性标准进一步优化,国家标准立项审查和评估得到加强,完成5700项新申报国家标准项目提案立项评估,对其中46%的申报项目提出审查异议。新制定发布推荐性国家标准2657项、国家标准样品91项,批准立项国家标准2178项。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审查、协调力度加大,备案行业标准4261项、地方标准3709项。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中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等方面标准的供给有所增加,标准质量明显提高。

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不断发展壮大

团体标准活力不断释放,社会团体全年自我声明公开团体标准3750项,144家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第二批团体标准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活动,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动352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向团体标准转化。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面推行,全年公开企业标准近34万项。洗衣机、电冰箱等11类大宗消费品标准排行榜发布,51家企业、60项标准、119个产品型号入围2018年度企业标准“领跑者”。文化和旅游部以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督促企业兑现质量承诺,广东、河南、湖北等地开展企业声明公开标准监督检查,并与企业信用建设挂钩。

地方标准化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浙江省大力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在以标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形成了12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经国办同意后印发全国各地参考。山西、江苏、山东、广东四省获国办批复同意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山东省市县三级同步,全领域、全方位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把实施标准化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山西省政府召开全省国家標准化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会。武汉、沈阳、许昌三市推进创建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

标准化军民融合有序推进

中央军民融合办牵头成立统筹推进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召开全国标准化军民融合年会。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等加大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建设力度,下达通用物资编码等领域53项军民通用国家标准计划,发布20项集成电路领域军民通用国家标准。交通运输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研究形成《军事物流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国防科工局推进实施军工行业标准制修订奖励性后补助政策,加大老旧标准整合修订力度。四川立足军工优势,推进军民融合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

(二)产业标准化工作持续有力推进

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成效明显

围绕乡村振兴,不断深化国家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10个国家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推进40个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以及15个全国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以标准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助力扶贫攻坚,国家标准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认监委出台《关于开展标准化工作助推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研制大数据精准扶贫标准体系,推进光伏、茶叶等10类产业扶贫标准化工作,发布15项扶贫相关国家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农村部等涉农部门加快标准清理,加强标准制定实施,创建了100个果菜茶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0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00个水产健康养殖场。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115个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的认定工作。

制造业标准化工作力度加大

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标准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实施标准提档升级行动,开展200余项国际标准的转化,发布800余项制造业等领域国家标准,38家单位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在先进制造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强核电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核电技术装备进步和安全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推进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等领域标准化,制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导航、智慧城市等领域国家标准研制。在新材料方面,实施标准领航行动计划,在碳纤维、稀土、石墨烯等领域研制出一批领航标准。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深入实施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领域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发布30项标准。在促进消费升级方面,发布《智能家用电器通用技术要求》等一批重要标准,纺织品、家具、制鞋等消费品标准指标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已达到95%。

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化

围绕打好金融风险防范攻坚战、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等,加快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在金融方面,人民银行组织开展金融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持续开展“一图看懂”标准系列宣贯活动,组织重庆、浙江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在物流方面,商务部等印发推广标准托盘发展单元化物流的意见,面向全国推广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5个方面17条经验。国家邮政局修订《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在质量服务方面,市场监管总局发布40余项质量管理、品牌、信用等领域国家标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以标准化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三)社会事业标准化工作进程明显加快

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深入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共发布《空气净化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等21项节能标准。生态环境部等修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等一批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国家标准。能源局等大力推进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强化污染源头治理。国家电网推进雄安新区能源互联网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

民生标准供给不断增加

落实《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回应民生关切,民政部等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制定《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发展改革委等印发《关于提升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的指导意见》,编制《家政服务提质扩容实施方案》,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标准化。体育总局印发《体育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引导体育标准加快发展。教育部发布《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发布《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规范》《演出安全》等一批国家标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社会治理标准加快创新

围绕“放管服”改革,在总结浙江“最多跑一次”等工作经验基础上,国务院审改办制定《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国办信息公开办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分领域制定《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指引》。国家密码局等组织制定6项电子证照国家标准,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中央政法委、公安部等加快建设完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联网共享应用标准体系。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开展机关事务标准化试点。交通运输部制定《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安全技术条件》等国家标准,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在办理相关业务中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通知,为相关主体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四)地方标准化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区域标准化协同推进取得新进展

京津冀在交通、旅游、冷链物流服务以及环境治理领域扎实开展地方标准合作,发布24项区域协同标准。长三角地区将区域协同标准化体系建设纳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编制《会议经营与服务规范》等区域标准。粤港澳三地提出“同一个湾区,同一个标准”目标,共同推动研制实施旅游、物流等领域团体标准。陕西、甘肃、青海等六省以新絲路标准化战略联盟为平台,推进西部特色产品等方面联盟标准研制。

地方标准化工作亮点纷呈

政策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上海、重庆、西安等多地相继出台地方标准管理办法,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将标准化统计纳入地方统计制度,省政府设立“标准创新贡献奖”。地方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山东率先建立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标准体系,海南研究构建绿色标准体系,福建发布实施《政府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地方标准,沈阳制定实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南》。服务地方发展积极有效,青岛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撑国际城市战略和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吉林以标准化有效服务高寒地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有力推进

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推动实施“百千万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北京、安徽、新疆、郑州、温州等13个省、市召开工作推进会,广西柳州、北海等市将“百千万对标达标”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全国共有30个省、107个城市,757个行业的4000余家企业参与对标达标行动,82个城市成为试点,发布46个对标技术方案,236家企业完成对标。

(五)标准国际化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国际标准化贡献不断增强

新承担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岩溶等5个ISO、IEC技术机构主席或秘书处,新增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1040人,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112个。我国机构、专家荣获“ISO劳伦斯·艾彻奖”“ISO突出贡献奖”“IEC托马斯·爱迪生奖”“IEC1906奖”等多个国际标准奖项。国际编码组织大会在杭州成功召开并发布《杭州宣言》。杭州国际标准化会议基地共举办国际标准会议20个,接待参会外国专家1400人次。青岛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联合ISO,为18个发展中国家培训38名官员。以“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主题,深入开展世界标准日主题宣传活动。

标准化开放合作扎实推进

不断凝聚标准化合作共识,新签署标准化双边合作协议9个,中法标准化合作协议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与欧盟、东北亚、南亚、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近30个国家建立了畅通的合作渠道。加快推动与主要贸易国间的标准互认,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家电、农业、民机、金融、能源和工程建设等领域开展标准互认,新增152项互认标准。标准化人员交流往来日趋频繁,2840人次外资企业专家参与我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中国为俄罗斯、南苏丹、孟加拉等18个沿线国培训119名官员和专家。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成功举办,首次纳入标准化元素,提升博览会层级,成交额同比增长3.1%。中国计量大学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5所高校加入。

标准“走出去”步伐加快

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不断提速,组织发布170项国家标准外文版,下达115项外文版制定计划,交通运输部、住建部等部门在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等领域成体系发布一批外文版标准。标准海外应用积极推进,食品、能源、工程建设等中国标准在巴基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广泛应用,商务部等部门推动10项国际货运代理国家标准转化为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系列标准,人民银行推动我国芯片卡标准被亚洲支付联盟、缅甸、新加坡等采用。标准海外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细羊毛和山羊绒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改革委、铁路局等部门推动肯尼亚蒙内铁路成为中国铁路标准在非洲推广应用的标志性工程,新闻出版署在美国、泰国等4个国家建立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相关标准应用示范基地。

(六)标准化科学管理效能逐渐彰显

标准制修订效率显明提高

国家标准制修订全流程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完成首期建设并上线运行,标准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和专家投票电子化、技术审核无纸化、审编一体化初步实现,共完成8000多个国家标准项目的立项评审和报批审核,国家标准立项周期相比2015年缩短了50%,审批发布周期缩短了40%。

技术委员会运行管理更加规范

全面实施《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施全过程有效管理。严把新组建技术委员会审查关,大幅简化分会组建程序,累计开展29个新技术委员会项目评审,组建两化融合管理、载人航天、综合交通运输、道路交通管理等7个技术委员会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等9个分会。过程管理更加严谨,将技术委员会成立、换届批复改为公告,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建立统一的技术委员会信息公示系统,进一步拓宽社会各界参与技术委员会渠道,征集候选委员累计超过1500人次,广泛吸收包括外资、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技术委员会。考核监督初见成效,完成262个技术委员会考核,39个为优秀,46个未合格。3年累计考核511个技术委员会,实现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全覆盖,技术委员会工作意识、效率明显提升,仅标准审查阶段委员投票率从原来的31%提高到93%,考核风向标作用初见成效。

标准化科技创新不断强化

科技部组织实施“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计划,累计支持研制国家标准2130项,国际标准256项。完成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推动建设大数据、光伏、船舶等17个重点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首批9个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试点通过验收,为60项国家标准、29行业标准,以及60多项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制修订提供了验证服务。59项标准、4个单位和7位个人分获2018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项目奖、组织奖和个人奖。

标准化人才教育培养迈出新步伐

河北大学、广东开放大学、青岛大学等7所高校开设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规模达500余人。清华大学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举办首届全国标准化课程师资培训班,为标准化学科建设储备师资。水利部开展了标准化方向博士培养。全年共举办10多期国际标准化综合知识和英语培训班,为各地区、各部门培训人员900余名。

2018年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高度重视;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凝心聚力、共克难关;得益于市场监管总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国标准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责任担当、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向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准确把握标准化工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并多次强调要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李克强总理要求,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向更高标准努力,促进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有关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等若干重要文件,都对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站在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刻认识标准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建设高质量标准体系的着力点,明确标准化工作发展方向,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标准化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要更加注重标准化顶层设计。标准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国际看,标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规制手段,是国际经贸往来和产能合作的通行证,被视为“世界通用语言”。国际标准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高度重视国际标准规则和标准化战略规划的制定,甚至提出了“国际标准无处不在”的目标取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纷纷将标准化作为战略工具,特别是美、英、德、法、日等国家围绕“再工业化”,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战略。德国政府明确提出德国工业4.0的核心就是标准化。从国内看,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的量的扩展,转入注重质的提升,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正在形成共识。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标准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落实总书记和中央有关要求,我们开展了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修订完成了《标准化法》,出台实施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等文件,启动“中国标准2035”重大咨询项目研究,一些部门、地方也制定實施了本行业、本区域的标准化战略或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但对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应对国际国外标准化发展态势,我国标准化顶层设计仍显不足,迫切需要通过“中国标准2035”战略研究,借助国家高端智库,进一步加强标准化顶层设计,围绕解决制约标准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的需要,开展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和布局,提出我国标准化发展的路径、措施,以指导我国标准化工作长远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

要更加注重标准体系结构优化。标准体系结构优化,是建设高质量标准体系的关键举措。推进标准体系结构优化,首先,要把握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活力,让市场主体从标准的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制定者,快速响应和满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切实提升标准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公益类、基础通用类标准方面切实担起责任,推动建立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标准供给结构。其次,要把握好“兜底线”与“拉高线”的关系,使标准在保安全和促发展中发挥“双轮驱动”作用。我们既要一手“兜底线”,充分发挥强制性标准的市场准入门槛作用,用标准筑牢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又要一手“拉高线”,充分发挥推荐性标准和高水平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引领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的转化,形成先进标准,倒逼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通过两手抓、两促进,着力提高标准供给质量,传递质量信号,进而促进供需的良性循环。另外,还要把握好“军转民”与“民参军”的关系,使标准在军民融合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既要架设“军转民”的桥梁,将具有现实和潜在推广价值的国家军用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还要打通“民参军”的路径,将先进民用标准应用到军事领域,提升军地联合后勤保障能力和国防动员能力。通过形成“军转民”和“民参军”“齐步走”的机制,打破军民界限、消除技术门槛,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整体支撑能力。

要更加注重标准的质量效益。提升标准的质量效益,是建设高质量标准体系的内在要求。按照国际普遍接受的观点,标准化的目的是建立最佳秩序、获得最佳效益,这是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使标准化发挥应有作用,取得预期效益,首先,标准本身的质量要有保障。不仅标准文本质量要高,标准的指标和技术内容也应该是先进的、适用的,这是标准实施能够取得效益的前提。其次,标准的实施应用要产生质量效益。标准的效益是从实施中获得的,光有高质量的标准,没有将标准真正用起来或用的不好,标准的效益也无从谈起。近些年,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各方面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逐渐高涨,但标准化工作仍存在两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数量、轻质量”,更多关注有没有标准,对标准本身的先进性、有效性、适用性重视不够,致使“标不适用”“有标难依”;二是“重制定、轻实施”,对标准颁布后的“下半篇文章”缺乏足够的重视,“有标不依、执标不严”现象比较突出。这两个方面问题的存在,影响和限制了标准的效益。为此,一方面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有科技含量、先进适用的标准,切实提升标准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从“有标准”到“有好标准”的转变。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运用宣贯培训、信息反馈、评估评价和信用监管等多种措施,不断丰富促进标准有效实施的手段,实现从“有好标准”到“用好标准”的转变,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效益。

要更加注重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标准体系的核心任务。标准化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标准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源于人类历史实践;标准化的发展,根植于经济社会,没有经济社会的进步,标准化发展无从谈起。同时,经济社会活动实践经验和成果提炼、升华为先进的标准,通过标准的广泛实施,又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央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标准看得很重,将标准体系与指标体系和政策体系一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六个重要方面的工作任务。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构建覆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及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标准体系,加快健全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高效能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全面发挥标准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标准的有效性,促使标准的权威性、民主性、实用性、科学性等基本属性不断彰显,以高标准助推高质量发展。

要更加注重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建设高质量标准体系的有效途径。从标准研究制定看,更大程度的开放,可以吸纳更多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制定高水平标准提供更加坚实物质基础。从标准应用实施看,更大程度的开放,参与协商的利益主体就会更多,标准的公认度就更高,标准的应用范围就越广,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也会随之增强。从标准国际化看,更大程度的开放,有利于提高世界各国对我国标准认可度,使我国标准变得更有“国际味”,能够更好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的相互兼容。因此,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全方位对外开放,通过“引进来”,促进“走出去”。一方面,要更好的“引进来”,欢迎更多的外资企业和外国专家参与中国标准化工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广泛吸收一切有益于中国标准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提高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更好的“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和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制定,广泛开展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为国际标准化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19年工作安排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第三阶段开局之年,也是标准体系建设之年。今年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战略引领、法治先行,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坚持科学管理、服务发展,以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为中心,持续深化标准化改革,着力提升标准化水平,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标准化支撑保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今年的標准化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

(一)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扎实推进“中国标准2035”研究

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国家高端智库作用,吸收更多科技、产业、社会治理等方面专家深度参与研究,加强项目研讨交流。充分听取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所、企业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强化与国际国外标准化组织机构的交流研讨。在项目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基础上,适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制定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建议,抓紧编制标准化战略纲领性文件,争取早日发布实施。

持续推进国家标准的精简优化

进一步明确强制性国家标准“法规”和“标准”的双重属性,健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和实施监督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强制性国家标准“取消条文强制实施全文强制”“不再署名起草单位和起草人”“标准中增设实施信息反馈渠道”等改革举措。大力推进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推动仍需强制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按照“优化结构、严控增量,减少存量”的原则,加大推荐性国家标准整合修订力度,在技术成熟度高、市场竞争充分、行业自律较好的领域,探索推动一般性产品标准退出国家标准序列,研究推进推荐性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和起草人署名制度改革,增强推荐性国家标准公益属性。

改进加强行业标准管理

在制度建设方面,依据标准化法对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加快完善各行业的标准管理制度,健全涵盖行业标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业标准监督评价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行业标准监督评价工作。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组织开展行业标准自查清理工作,加强行业标准复审修订,推动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基础、通用标准尽快转化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开展具备相应条件的学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承接行业标准转化团体标准的试点。在备案管理方面,严格落实行业标准备案法定职责,优化行业标准备案流程,升级行业标准备案管理系统,加强行业标准备案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增强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协调性。

持续强化地方标准管理

在管理制度方面,落实标准化法规定,加强地方标准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建立设区的市地方标准管理制度。在标准制定方面,严格限定地方标准的制定范围,防止利用地方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地方标准制定,不断优化地方标准体系。在综合改革方面,加快推进浙江、山西等5省3市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做好试点工作的评估、检查和总结,确保阶段任务目标完成。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进一步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标准化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建立涵盖规划、建设、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的雄安标准体系。在专项工作方面,深入推进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启动第三批城市试点,协调推动行业协会、标准化研究和服务机构、检验检测机构、企业等广泛参与,发布对标达标报告。加强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与企业标准“领跑者”、采用国际标准等工作的有效衔接。

充分激发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活力

加大对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监督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应根据地方、行业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开展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查处力度。持续推动实施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激励市场主体提升标准质量和水平,引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推进团体标准良好行为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合理应用评价评估结果。深入推进团体标准试点,加强对试点的指导和协调,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培育优秀团体标准制定者。确定并公布2019年度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鼓励更多的权威技术机构进行企业标准水平评估,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推出2019年度企业标准“领跑者”。

扎实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

推动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军民融合工作的意见》,加强标准化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强化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牵引,部署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化军民融合及通用标准研究,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积极采用民标,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加强军民通用国家标准制定。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发挥标准化的支撑作用。加强军民标准化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军民标准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推进军民标准化技术组织融合,吸收国防和军队方面专家参加民口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探索建立军民标准化技术组织沟通长效机制。

(二)全面提升标准水平,建设更加先进适用的标准体系

着力构建农业农村标准体系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及其风险评估、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农产品流通与农资供应管理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为重点,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以助力产业扶贫为重点,围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和脱贫保障等环节,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工作,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质量、农村厕所建设和改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围绕乡村治理,推进村务公开、农村警务、农村消防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初步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标准体系。聚焦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加强乡村就业服务、农村养老和农村防灾减灾等重点領域标准制修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快城乡规划布局、新型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

完善食品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按照“最严谨的标准”要求,在儿童用品、家用电器、家具、化妆品等领域,加快制定一批覆盖面广、适用性强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步推进与强制性标准协调配套的推荐性标准研制,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开展食品质量国家标准清理工作,构建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引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国家标准。落实《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持续推进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评估工作,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我国消费品质量水平。加快构建消费需求旺盛的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结合消费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开展个性定制消费标准化工作,推动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领域标准制定,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以标准升级助推消费升级。

加强建设制造业标准体系

落实《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加快完善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推动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大幅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开展国家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制定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基础共性标准,优化制造业高端化标准体系。分领域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工程,进一步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重点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增材制造等领域研制一批领航标准,规范和引领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光伏光热、风能、核电、氢能与燃料电池、电力储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特高压电力传输等能源传输标准体系,以及直流配电、电力需求侧响应等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标准体系。加快完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物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智慧城市、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机器人、两化融合管理等标准体系建设和应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定回收铜、回收铝原料质量标准,有效利用战略性金属资源。制定一批化解产能过剩标准,发挥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标准的约束性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加快健全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

制定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解决服务业标准缺失问题。修订《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等基础通用标准,满足服务业快速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实施服务质量安全标准守底计划,重点抓好养老机构安全、教育装备、金融风险防范等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充分发挥强制性标准在保障服务基本安全方面的作用。实施消费升级标准引领计划,重点完善家政、旅游、文体休闲等服务消费领域标准体系,支撑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推动物流、多式联运、会展等跨行业、融合性强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服务新业态标准补位计划,重点支持新兴服务领域开展标准化基础研究和急需标准研制。发挥好标准委消费者政策委员会作用,探索将服务业标准更好地融入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发挥标准规制、信用监管、风险监测、品牌培育等综合效能,推动更多中国服务品牌享誉世界。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系列国家标准,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指引。按照政府兜底保障、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公平普惠、管理高效透明的要求,系统梳理并修订完善现有标准,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及优军、文体服务保障的总体要求,查缺补漏、急用先行,下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修订项目,同时提出促进标准落地实施的保障措施,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加强营商环境标准体系建设

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开展营商环境相关标准要素提炼分析工作,适时启动营商环境评价标准研制,以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公平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为目标,逐步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标准体系。继续完善行政审批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启动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修订工作,持续推动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动政务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政务服务中心满意度测评规范》等国家标准,开展支撑“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领域标准预研。围绕扶贫救灾、义务教育、安全生产等26个试点领域,推进政务公开标准体系建设,分别制定基层政务公开指南,推动行政机关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全过程公开。进一步提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物品编码创新服务能力,持续推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物品编码工作与新技术的结合,拓展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物品编码工作新领域。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2018-2020年)》,组织下达专项计划,持续加强陆地海洋空间布局、能源资源节约与利用、绿色生产与消费、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在浙江湖州、福建、江西、贵州、海南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突出标准化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加强富有各地特色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能效、能耗、水效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更新升级,不断提高准入门槛,倒逼创新技术应用,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严守资源能源消耗上限。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高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水平,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加强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标准制修订,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三)着力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建设更高效能的标准体系

多措并举促进标准有效实施

加强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统一布局,建立覆盖行业、地方的网格化试点示范推广体系。制定《加强标准宣贯与实施的意见》,明确未来3年标准宣贯与实施的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领域,按照“谁归口、谁宣传、谁组织实施”的原则,落实主体责任。积极探索标准宣贯策划与标准审查同步,提高标准宣贯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强化标准制定部门与实施监督部门联动,把标准宣贯融入到监督抽查、执法检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用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中,特别是将标准解读纳入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课程中,提高标准应用效果。探索标准化宣传新方法、新模式,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特别是增强消费者在消费选择、消费维权中应用标准的意识。

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建立标准与认证、监督、执法、网监、信用等市场监管机构互动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定期交换标準需求、实施应用等相关信息,加强标准实施信息收集,更好服务市场监管。在标准文本中注明标准实施遇到问题的反馈渠道,在已有标准信息平台上建设标准实施信息反馈窗口,加快建成便捷的标准实施信息收集渠道,确保企业、消费者等有关方面在标准实施中的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反馈。加快制定标准实施反馈信息处置规则,明确处理工作时限、程序要求等,确保标准实施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处理。研究建立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形成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共性指标体系,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建立标准制定工作的监督机制

在各类标准管理办法中细化对标准制定的监督管理要求,明确监督主体、方式、对象、程序以及监督结果运用等内容。选取社会影响面大、消费者关注度高的领域开展标准制定监督抽查试点,以包容审慎的态度,依法开展对标准制定工作的监管。加强标准制定监督与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标准复审、技术委员会考核等工作的衔接联动,及时发现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标准质量水平的提升。

(四)大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建设更加开放兼容的标准体系

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

充分发挥我国担任ISO、IEC常任理事国作用,履行成员义务,体现责任但当。积极在国际标准组织治理优化和变革方面提出方案建议,不断完善以成员为中心、重视发展中国家权益、适应技术和市场快速发展的治理体系,推动国际标准组织治理更加公开、合理、高效。积极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组织战略政策制定,在发展中国家领导力提升、管理职务区域平衡、风险管理和采标等政策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推动ISO发布《服务业标准化手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建设,加强ISO、IEC和ITU框架下的协调合作,提出新技术组织组建和工作领域建议,加强我国承担技术机构的管理,推动国际标准组织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组织推动各有关方面有效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技术会议,高质量完成国际标准投票,切实加强国际标准版权保护,加大对国际标准的宣传采用力度,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运用。密切与国际标准组织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向国际标准组织中央秘书处和各级管理机构推送工作人员,高质量办好与国际标准组织合作开展的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项目。

加快推进国际国内标准一体化进程

统筹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引导有条件、有需求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尽快与国际接轨,加快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组织、支撑机构和专家队伍的同步建设,促进国际国内标准立项、研制、应用等同步推进。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能源环境、新型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先进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协同推进国际国内标准研制。进一步畅通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渠道,简化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工作程序,运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着力加强重点国家和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大学、科研院所等国际标准化“智库”和服务综合体建设,提升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国际标准化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

大力实施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强化与沿线国家标准化合作机制建设,凝聚国际共识,落实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在基础设施、农业食品、气候变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民用航空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聚焦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重要产品,开展中外标准技术指标比对分析,加大与沿线各国标准互换互认、相互采用和联合制定国际标准的力度。推进海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围绕农业、国际产能、全球能源互联网等重点合作领域,开展我国标准在沿线国家的适用性研究,推动我国标准海外应用。研究制定《中国标准外文版工作计划(2019-2020年)》,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力度,加快重点、急需领域中国标准外文版出版。提升企业国际标准化能力,建设企业为主体的国际标准化创新示范基地,开展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人才的专题培训,帮助“走出去”企业打造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着力提升标准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标准信息资源共享。

全力办好第83届IEC大会

今年10月将在上海召开第83届IEC大会,是我国举办的又一次影响大、规格高的国际标准化大会。以承办大会为契机,全方位展示我国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负责任发展的大国形象,推动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国际标准化水平和能力。以承办大会为舞台,广交朋友、凝聚共识、贡献中国智慧,推动IEC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让IEC国际标准在全球治理中的协同、规范、引领作用愈发凸显。精心做好会议成果设计和特色活动安排,充分体现“质量成就美好生活”的中国主题,分享中国经验,展示中国风采。扎实做好会议筹备工作,精心谋划大会方案,健全大会组织工作体系,相关部门和地方密切配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把大会办成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盛会。

(五)提升标准化基础能力水平,建设更加保障有力的标准体系

加快完善标准化法配套法规制度

抓紧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国家标准样品管理办法》,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地方标准化、标准化试点示范等管理办法制修订,推进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监督管理办法制定,研究修订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确保法律规定细化落实,夯实标准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法制基础。

提升标准科学化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加强国家标准技术审评制度建设,优化审评工作流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积极采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审评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审评质量和效率,增强标准科学性。加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总结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经验,推广成熟经验和做法,推动具有应用潜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坚持技术委员会国际国内同步发展,严格新组建技术委员会审批。鼓励和支持新兴领域采取工作组形式开展工作,满足新领域标准化需求。研究探索标准化总体组等运行机制,更好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跨领域融合、技术集成对标准化的需要。选择部分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优化试点工作,通过调整优化技术组织结构,进一步促进标准制修订效率提升。加强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重点监督检查前期考核结果不合格的技术委员会,坚决暂停一批、撤销一批工作不力、运行不规范的技术委员会,形成技术委员会“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模式。

不断完善标准信息服务

优化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国家标准公开服务。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文本向社会免费公开。进一步完善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国家标准制修订管理平台,实现标准提案征集、立项公示、征求意见、实施信息反馈等“一站式”办理。建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立项协调、备案工作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标准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完善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政府、技术组织、企业、消费者等提供权威高效的标准信息资源服务。完善国际标准信息平台,实现与ISO、IEC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

加强标准化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加强标准化教育培训政策措施,推进标准化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施标准化人才教育和培训工程,推进标准化教育培训教材编制和培训点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准化教育培训机构或基地。继续支持和鼓励更多高校开设标准化课程、方向或专业。拓展标准化职业教育,探索开展标准化中小学科普教育。加大标准技术审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继续加强国际标准化培训,发挥好中国计量大学、深圳、青岛等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培养一批懂标准、懂技术、懂外语、懂规则的复合型国际标准化人才。围绕“一带一路”标准化人才交流和能力建设,开展标准化援外培训,建立培训专家库。深化国际标准化教育合作,推进“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建设和项目交流,加强各国在标准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互鉴。

建立标准化统计体系

充分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对标准化统计指标的需求,科学修订现有统计指标,全面真实反映标准化整体水平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做好统计指标与相关工作系统衔接,及时将统计指标量化到各类标准管理信息系统中,用信息化手段保障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即时性。用好标准化统计数据,加强标准化发展趋势分析,及时发现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标准化科学决策水平。

强化标准化经费保障

嚴格中央财政标准化工作经费管理,加大公益标准化工作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强制性国家标准、基础通用推荐性国家标准、军民通用标准、国家标准外文版、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以及标准化战略研究、标准化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鼓励省级、市级和区县财政按照标准化法要求,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逐步加大标准化工作年度财政预算,保障标准制定、实施以及标准化宣传、试点示范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资金投入。

同志们,新时代赋予新使命,高质量呼唤高标准。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加快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标准化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70周年华诞!

猜你喜欢

国家标准标准化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永远幸福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