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乡冬来满眼春
2019-02-05刘发科
刘发科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
2019年9月29日,宝龙镇广场上人声鼎沸、歌声嘹亮。
以“庆农民丰收·品宝龙蜜柚”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重庆·潼南柚子采摘节开幕。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聚集于此,和乡亲们一同享受着柚子丰收带来的喜悦。
宝龙镇位于潼南区东北角,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偏远小镇散发出如此魅力?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宝龙镇党委书记杨传富称。
为此,宝龙镇通过“一村一产业”“村党支部+经济联合社+农户”等方式,共建“村级组织有号召力、集体经济有产业支撑、村民有稳定收益”的利益联结体。
一幅幅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画面在这里徐徐展开。
产业撬动:“艳椒435”让严寨村137户贫困户脱贫
9月24日凌晨5点刚过,严寨村万籁俱寂。
“范素荣,走,去摘辣椒。”屋外,传来了邻居范小英熟悉的声音。
范素荣和范小英都是土生土长的严寨村人,自从村里成立经济联合社后,她们便常在联合社务工。
当下正是辣椒采摘的旺季,天气炎热,两人约定早些时候出门。
“来了。”范素荣从抽屉里摸出手电筒,出了门。
在微弱的灯光下,两人彼此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乡间小道上。
辣椒地里,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辣椒簇拥着,等待采摘。
哪怕已年过七旬,哪怕汗水打湿了衣襟,范素荣也不曾叫苦:“我采摘辣椒一天都没有缺席过,不累!辣椒卖红火了,咱们的日子也跟着有盼头了!”
范素荣和范小英曾是严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村里成立经济联合社,发展集体经济后,她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在家务农,哪有啥子收入哦。”范小英快言快语地说,“如今,流转土地加上务工费和分红,一年能增收七八千块。”
与范小英不同,范素荣和老伴自己还种起了辣椒。
“家里的田比较分散,流转不出去的土地,村‘两委不仅提供辣椒种子、种植技术,还包销。虽然我只种了一亩地,但是今年辣椒长势好,能卖4000多元哩。”范素荣咧嘴笑道。
为何严寨村的辣椒产量如此高?
“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辣椒,里面的功夫可不少。”村党支部书欧敏称。
2018年8月,90后大学生欧敏放弃了在国企的工作,回到家乡严寨村,决心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我们前期邀请了市农科院的专家来实地调研,甄选了数十种品种,最后决定栽种‘艳椒435。”欧敏称栽种这种辣椒,技术易学、易推广,“乡亲们容易接受,而且耐存放,不像有的辣椒品种放一两天品质就不行了,市场风险相对较小。”
不仅如此,村“两委”还时常邀请专家来村开展培训。
“以前觉得剪枝好可惜哦。”范小英称,“经过培训,我晓得了剪枝能让辣椒长势更好!”
“最初还担心卖不掉,结果因为品质好,已经有20多个收购商主动联系我了。”欧敏眼里的笑意更浓了。
据悉,严寨村集体种植了150亩“艳椒435”,年产值18万元左右,再加上村民们自己种植的辣椒卖了20余万元,仅此一项,就让村里137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对于未来,欧敏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发展特色产业,结合‘互联网+,做好品牌和营销,进一步促进村民和集体增收,吸引更多人来采摘、游玩,带领老百姓致富奔小康。”
人才带动:长新村榨菜年收入15万元
2018年6月,长新村一次院坝会上。
“我们准备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公司,大家可以以现金、土地、劳力等形式入股。”村主任张洪伟介绍道。
“你这个就是搞起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唐安对此嗤之以鼻。
现场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村民代表纷纷投来质疑的目光。
“如果搞不来,我们自掏腰包,把大家投的股金返给大家。”张洪伟一字一顿地说。
唐安愣了愣,不再多言。
作出这个决定需要承担多大风险,张洪伟心里跟明镜一般:“长新村最大的问题是村民对村‘两委不信任,为了获取大家的信任,我们只能这样做。”
“张洪伟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村党支部书记肖长瑞称,而这份“魄力”从他作出回村的决定就能彰显一二。
张洪伟是长新村人,早年间一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经商,“每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2017年,镇党委宣传委员全俊樵在调研时恰巧碰到回家休假的张洪伟。
“我们很清楚他的能力,所以想请他回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全俊樵称。
彼时的长新村如同一盘散沙:村“两委”班子成员懒散,治村能力弱;产业荒芜,大片农田荒废;年轻人才流失严重……
“农村要发展集体经济,能人当家是关键。要找到既懂商业又懂农业的人才,真的不容易,不仅是长新村,其他村也是一样。”杨传富说。
“好!”顶着家人的压力,张洪伟回到长新村,当选了村主任。
“不为别的,只想把这份事业做起来!”于是,这位皮肤黝黑的汉子走村入户,经商的双手重新沾满泥土。
为了长新村的发展,在同村“两委”班子成员磋商后,张洪伟决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但这个决定,却在村民那里碰了壁。
“在召开此次院坝会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始终得不到乡亲们的认可。”为此,肖长瑞与张洪伟商量后下定决心,由他们来承担损失,“在签订协议时,這些都会注明在协议上。”
有了村“两委”的许诺,村民们逐渐放下了心。
“唐安发言时说自己入5股,结果签协议时入了10股。”张洪伟哈哈大笑。
2018年9月,长新村种植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
此后,合作社流转土地208亩种植柚子苗,柚子树3年才能挂果,为保证在柚子树成长期乡亲们也能有收入,张洪伟决定在柚子苗间套种榨菜100亩。
“我们与涪陵榨菜厂商签订了订单,这100亩榨菜至少能收入15万元。”张洪伟称。
站在长新村黄土坡脊梁上,举目望去,漫山遍野一片葱茏,绿油油的榨菜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地毯,虽时值冬季,但仍满眼春意。
种养联动:龙湾村大米卖到8元钱一斤
2019年8月26日,龙湾村水稻田。
“轰隆隆——”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水稻连秆带穗被收割机切断,顺着传动带进了脱粒箱。
在机器去不了的地方,30多名村民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他们弯着腰,一手握着镰刀,一手抓住稻秆,满头大汗地收割着稻谷。
今年66岁的村民陈立文就是其中一员。
得知今天村里要收割水稻,陈立文特意起了个大早,加入收割队伍。
陈立文是村里的“苦人”,尽管勤劳肯干,但由于上了年纪,加之身体有病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收入仅靠着几亩田地。
现在,靠着给村集体产业务工,再加上土地分红,陈立文每年能增收3000多元。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种植业产值太低,龙湾村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纷纷外出务工。
“龙湾村土地撂荒严重,经济发展滞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海生称。
2017年6月,龙湾村为促进乡村振興,在宝龙镇党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龙湾农业经济联合社”,以集体的名义发展产业。
刘海生经多方调研考察,发现可以发展稻虾、稻鱼轮作生态种养项目。
但是,这在宝龙镇却没有先例,一切都只能从零开始。
“搞来搞去还不是种水稻,有什么用?”村民们很不理解这种做法。
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在龙湾村落地生根,刘海生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
“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我们将村民变成股东,土地、劳动力、资金都可以入股,我们自己经营自己的公司。”刘海生说。
2018年9月,龙湾村集体流转了50亩土地。
平整土地、挖掘环沟、埋设水管、种植水草、蓄水堵漏、保养水质,一切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今年5月20日,第一批水稻秧苗全部栽种完毕,不仅如此,村集体还购买了7000元的鱼苗和虾苗投放在稻田的环沟中。
由于是无农药、无化肥、无除草剂的“三无”水稻,龙湾村今年的亩产量比以往低了许多,但水稻的品质却提高了一大截。
“专业人士建议我们定价12元一斤,但考虑到具体销售情况,我们将价格调低到8元一斤。”刘海生说。
尽管价格还是高于一般的大米,但龙湾村的大米很快便供不应求,“现在还有人想买我们的大米,但都没货了”。
村便民服务中心前,陈立文站在稻虾基地旁的路边,盯着水面,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几尾草鱼正浮上水面,激起阵阵涟漪。
这水下,是正在生长的鱼虾,也是龙湾村脱贫致富的希望。
【调研札记】
“从来没有看到她笑得这么开心。”在严寨村调研采访村民范素荣时,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欧敏忍不住插嘴说。
早些年,因为贫困,范素荣从不曾开怀大笑。
“哪晓得70多岁了,一年还挣得了一万多块钱。”范素荣称,“家里的房子也能照看得到。”
如今,笔者发现,宝龙镇各个村的村民正享受着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硕果。
在离严寨村不远的长新村,村主任张洪伟笑眯眯地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位村民头天交了钱入股村集体经济,第二天就想退股。我们说协议上有规定,几年内不能退,他才作罢。今年年底,长新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效益不错,其他农作物已经卖了19.6万元,还有100亩榨菜,保底能卖15万元,入股分红是一笔可观的数目。前段时间我碰到他,调侃让他把钱拿回去,他摆摆手说不拿不拿。
然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之初,是非常困难的。
村民持怀疑的目光,不肯将自家田地流传出来。这是每个村落都遇到的问题,甚至有人在挖掘机修整土地时,挡在前面阻止施工。
所幸,每个村都有一群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
为了顺利流转土地,他们走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为了取得乡亲们的信任,他们拍着胸口承诺由个人来承担失败的风险;为了拓宽农作物销售渠道,他们集思广益,在运用电商平台的同时跑起了市场……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才能顺利走上正轨,乡亲们脱贫致富才不是梦想。
采访完后,笔者回头遥望这片土地。
尽管已是冬季,却依然生机勃勃——不管是柚子苗,还是辣椒苗,亦或是在稻田里游动的鱼虾,它们生长着,等待着来年给乡亲们带来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