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
2019-02-04翁心诚
翁心诚
太极拳是文武结合拳,是文化哲学拳,更是清静境界拳。什么是太极拳的清静境界?笔者就训练境界浅说几点意见。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清静训练境界
太极拳的清静训练境界指拳者的性命双修、身心同练、意气流通、阴阳相济、丹田内转、形神妙合、天人合一的程度。这是任何训练者都逃脱不了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须明确清静含义。清静指心无挂碍下的全身肉体、关节乃至内脏与毛发爪齿的放松。这种放松程度制约训练境界。
以我的训练与研究,太极拳的训练境界可大致分为三级。1.过渡与“画瓢”境界。过渡境界是指从一无所知地开始训练,到对太极拳有初步感知的过程。“画瓢”境界,即俗话说的“依葫芦画瓢”,此境界拳者多在外形模拟中上下徘徊。2.运劲境界,在动作、招式、套路较为熟练后,实训中已感悟到运作中内气与内劲的运行,对太极拳滋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产生了不可阻挡的训练动力。3.通神与天人合一神明境界。通神指运拳者心意精气神与皮肉筋骨髓的高度和谐,动作随心所欲,出神入化。而天人合一的神明境界,指拳者运拳,一举手一投足,一闪眼,一念间,都在化境中,神妙莫测,功力广大,别人不知,自己明白,达宇宙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之状态。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每一层境界还可细分,智者晓了,迷者昏昏。下面对三级境界做具体些的解说。
二、过渡境界与“画瓢”境界是太极拳的基础境界
其特点与训练方法表现是:从无到有,从无极到太极,从无知到有所知,必须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程中,注重外形的相近相似。足移手出,用意用眼,具有盲目性与不自觉性。过渡阶段对太极拳的名词、术语的内涵必须初步熟悉了解。比如八门五步、十三势,拥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及常见的三四十个动作名称,诸如起式、野马分鬃、搂膝抝步、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倒转肱、揽扎衣、手挥琵琶、青龙出水、摘星换斗等。有的招式一样,名称不一,门派不同,说法不一。还须特别注意近似招式中的区别。比如,同为“捶”,有指裆捶,有指肘底捶,有指进步栽捶,有指撇身捶,有指搬拦捶,各捶的姿势与力点是有区别的。从完全生疏过渡到能“依葫芦画瓢”要有上千次上万次的重复,久练形成“动力定型”。这个阶段的训练要有决心与毅力。所谓画弧走圈知其然。进入“画瓢”境界还必须对经典拳论最重要的观念有所学习,比如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愈长、退之愈促、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往复必有折叠、进退定有转换等,对太极拳的特点与训练原理有所认知,明白太极拳运动基本原则,如依圆造势、依圆生劲、以圆做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有为达无为与无不为,以心意作先行,以腰脊作主宰,以丹田为核心,以脚下为生根等。太极拳打的是形中之神、势中之理等,虽不能透彻理解某些拳论,但必须有个略知。对于运作程序、劲路走向、内外统一、形神兼备等有初步体会,在运作中才能产生些浅层的兴趣与味道。虽然浅表,但比不打太极拳者明显有别。“画瓢”境界已为深化进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运劲境界是太极拳训练的关键境界
训练者没有真正进入运劲境界,等于没有入门,何谈登堂入室。这个境界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内劲、内气运行的感知。起先应萌生于劳宫穴(俗称手掌心)的热胀麻的细微感知,从似隐似现到有明显的知觉,并非临时的瞬间,而是一种自在的运行,意气圈的运作促成气血的流通无阻。拳论上名“渐悟懂劲”,这个“渐”字不能忽略,含有渐进性,含有丰富的量变积累。不可能一下子了悟,要有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而又快乐的训练过程。四肢百骸与五脏六腑皆因内气、内劲的较长时间的运行改善了机制与功能,某些慢性疾患自然得到控制乃至治疗,一天到晚精神勃发,胃与肾功能改善,似乎脱胎换骨,心情阳光,心量广大。表相看,外部动作似乎与一般习拳者差别不大,内在感觉则天差地别。一般没进入运劲境界者只是外形相似,没有打出太极拳法味法趣。这种趣味是从内部和谐与高度和谐中产生的,因此有无穷的味道。加之所有关节的畅通与贯串,身体无一处阻滞。何为贯串?什么贯串?一气而已,一念而己。劲力从脚下起,沿于腿,主宰于腰,力由脊发,形于手指。一伸一缩,一扪一沉,伸似乎伸到天涯,缩似乎缩到脚下深坑。一扪似乎扪到高空,一沉似乎沉到地心。一呼一吸,一开一合,呼似乎将细胞深处废气呼出,一吸似乎吸取九天清气于体内极微之处。开则全身每个毛孔则开,开于六合之外:合则任何一处则合,合于一合身内。拳者抱球,无球有球,此球可大可小,可松可紧。抱则胸后意纳,放则外现安逸。手上可打出“东西”,手上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所谓千招一手,一手干招。手上的“东西”与内部的“东西”是一个“东西”,你说神玄就神玄,其实质就是太极意气圆而已,几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拳论所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得以体现。与练者处“画瓢”境界言,已有质的飞跃;与平常习惯
训练者没有真正进入运劲境界,等于没有入门,何谈登堂入室。这个境界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内劲、内气运行的感知。动作与习惯思维言,虽脱根尘,又不离根尘。从理上言,對经典拳论有比较透彻、全面、深刻的认知,能通俗而准确地说出体会,能给人以启迪。这不是文字游戏,也不是妄语武断。
四、通神境界与天人合一神明境界
此情此景妙不可言,不可思议。如果说运劲境界可以描述,而通神境界与天人合一神明境界是不可描述的。这是否故弄玄虚、神秘莫测化了呢?不是,这种境界即老子所言“道”的境界。言其“道”,不过一个勉强的名词。因为,“道”不可道。儒教称之为“止于至善”,佛家称之为最大的自性、德能与相好。为了帮助训练者理解,我们将此通神境界与天人合一神明境界,还是尝试性地、倾向性地浅说两点特色。
1.阴阳摩荡与合德。阴阳互含互转互济互生,在自在状态下进行,用意已不明显,处似用非用、若有若无状态,所言“无意用意真用意”,玄与妙均在其中。在一招一式中,在一动一静中,在惚恍窈冥中,身体似乎失去重量,如同游丝,如同尘埃,似梦非梦,在虚空中荡来荡去,没有阻滞,能自由主宰自己,也似乎主宰虚空。一趟拳打下来,又似乎有无比之重量,可镇九州。古人所言“手捧太极镇寰宇”已真实不虚。拳终回昧,成了无以言说的人间享受,超过盛宴之美食与妙乐之欣赏。
2.感而遂通。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感应是通天达地、天人合一的。对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有所感知,比如,有的运拳者可听到蚂蚁爬行与小草拔节的声音,可闻到异香,可听到天籁,可感知体内发出的纯美音乐。别人粗心而不知,拳者心细有特感。其呼吸的特点是每个毛孔都在运作,口鼻呼吸还在进行,粗而浅与细而深同时,无什么平日口鼻呼吸感觉。“养吾浩然之气”已被落实,体内滋润而生的玉液琼浆,有甜味且带黏性,运咽自在,上达口腔,下还丹田,所言“玉液还丹”成了一种实在。内气主导,外气相辅,与常见外气主导、内气相从发生了地位变化。身体形成的劲力,聚焦于太极体内,如同黄钟大鼓,叩之则鸣,不叩不鸣,小叩小鸣,大叩大鸣。“浑身无处不丹田”,有触即发,无触自在。心包太虚,神游太空。脑袋灵敏异常,所言“千瓣金莲”不是神话与传说,而是被练拳者证实。智慧之明达,身心之纯美,不可思议。
先贤程廷华在《论八卦掌》中说:“八卦,本是一气变化之分。”又说:“太极之外无八卦。”还说:“一气者,太极也。”他主张“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他还主张“无事口中可常念阿弥陀佛”。起先我怀疑这是否迷信呢,后来了解“阿弥陀佛”的真实含义是无量光、无量寿与无量智慧之意,從外言是宇宙最强声波,从内言是人人具备之灵性,念阿弥陀佛就是开启自身的灵性,让自己性德与宇宙相应,这正是达天人合一神明境界之举措。
五、太极拳清静训练境界的启不
1.过渡境界与“画瓢”境界,具有依赖性、模式性,必须善于向前人学习,吸取经验与教训。“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重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道德经》第27章)
2.运劲境界转入独立性、自主性,必须充分调动自我能量。同是运劲,随各自的体质、阅读、理解能力的不同,运劲境界显示各自不同的独创特色,以心所能及与力所能及为指导。
3.通神与天人合一神明境界,具有超越性、前瞻性,心念的力量无比强大,所谓一念悟达天堂、一念迷堕地狱。制心一处,事必有成;一心万法,舒卷自如;念兹在兹,纵横无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练拳就是练境界,必须循序渐进,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既要在时间上坚持,又要在原理上坚持。练拳其实是练人,人品之高下决定拳品之等次。太极拳的清静训练境界可提醒人们如何做人与如何做事,这正是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的体现,它最能体现先祖的心愿与智慧,这也是它的永恒魅力所在。
(编辑/刘强)
运劲境界转入独立性、自主性,必须充分调动自我能量。同是运劲,随各自的体质、阅读、理解能力的不同,运劲境界显示各自不同的独创特色,以心所能及与力所能及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