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意浓方感人
2019-02-04
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周国平
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人都说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父亲去世已满十年,自那以后,她时常离开上海的家,到北京居住一些日子。不过,不是住在我这里,而是住在我妹妹那里。住在我这里,她一定会觉得寂寞,因为她只能看见这个儿子整日坐在书本或电脑前,难得有一点别的动静。母亲终归需要有人跟她唠唠家常,而我不能使她满足。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她也许是一个有些偏心的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某一样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叮嘱我不要告诉别的子女。可是,渐渐长大的儿子身上忽然发生了一种变化,不肯和她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离她一小截距离,不让人看出母子关系。那大约是青春期的心理逆反现象,当时却惹得她十分伤心,多次责备我看不起她。再往后,我到北京上大学,然后去广西工作,然后考研究生重返北京,远离了上海的家,与母亲见面少了。
最近十年来,因为母亲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与她见面又多了。当然,已入耄耋之年的她早就无须围着锅台转了,她的孩子们也都有了一把年纪。望着她皱纹密布的面庞,有时候我会心中一惊,吃惊她的一生过于简单。她结婚前是有职业的,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便退职回家,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作为儿子,我很想做一些令母亲欣慰的事,也算一种报答。她知道我写书,有点小名气,但从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直到不久前,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当我女儿在她面前活泼地戏耍时,我才看见她笑得格外的歡。自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很好。我知道,她不只是喜欢小生命,也是庆幸她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天伦之乐。在她看来,这比写书和出名重要得多。
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摘自《成为你自己》,有删改)
技巧借鉴
文章通过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文章的亮点如下:
一是触动心灵,发掘感点。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写出好的文章来,就要善于捕捉写作的灵感,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这篇散文选取了自己与母亲有关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小时候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当“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母亲笑得格外的欢。从这点滴的小事发掘感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那种浓浓的深情。
二是叙议结合,突出感点。在写作时,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结构文章,充分地表情达意,进一步阐明主旨,突出感点。如文章第三段,写了母亲的付出,原本母亲是有职业的,后来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作者议论道:“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写出了母亲的任劳任怨,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三是运用细节,凸现感点。细节是作品的血肉,就像一个人不能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一样,一篇文章不能只有框架没有细节。作品的具体性、生动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如文章第二段,渐渐长大的儿子不肯和母亲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与母亲离一小截距离。这一细节描写真实典型,想必很多男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既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歉意。
四是真情流露,升华感点。文章是作者情感的结晶,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如第五段,作者在结束全文的基础上,抒发了浓浓的深情:“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情真意切,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风雨剥蚀的古檐
◎王伟月
这一幢老屋,唯一可以引来别人目光的便是古檐。微微翘起的屋角像是张开的鸟翼,斑驳参差的瓦当不减当年的尊贵。可是,岁月剥蚀了它年轻的肌肤,风雨抹尽了它鲜艳的容颜。古檐下面是一个饥饿的家庭。
父亲长年在外做活,养活全家的重担压在了母亲那瘦弱的双肩上。她没有抱怨,就像那古檐,默默地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她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从屋里转到屋外,又从屋外转到田地。浓浓的炊烟熏染了她鲜艳的头花,劳作的汗水冲掉了她细腻的脂粉,脏乱的活计使她漂亮的衣衫褶皱,岁月把她雕琢得如那古檐一样斑驳古老。
每天,她都伴着晨星起床,伴着明月回家,烈日下是她剪不断的汗水。不知有多少血泡磨起了,又被磨破,磨破了又被磨起,不知有多少根黑发被晒灰了又被晒白。我可怜的母亲啊,我知道您无声的劳作只为撑起家人的天空,一如那古檐遮挡烈日强光呵护一家人。在我心里,母亲就是古檐。
我渐渐长大了,懂事了,上学了。可母亲却渐渐变矮了,变瘦了,变老了。每一个下雨的日子,我都会在古檐下温习功课,母亲也不闲着,在古檐下劳作。她的双手从不闲着,不是碾玉米就是纳鞋底,两鬓垂下那夹杂着银丝的一缕黑发。望着那滴水的古檐,我问母亲:“我考什么样的大学呢?”母亲用古檐那样沉稳的语调回答我:“考一个最好的。”说完她笑了笑。“妈,我考上大学有了工作,一定让你过好日子。”“嗯,不用了,你娘过惯了苦日子,过不了那轻闲日子。”母亲严肃地回答。我看到古檐那一排瘦弱的椽条牢固地擎起那厚重的屋顶,那无情的雨水还在剥蚀它那仅剩的朱颜。
我想为母亲画幅睡觉的画,却总想不起母亲睡觉的姿态;想为母亲画一双手,却总没有机会看那双手。最后,我只得画母亲那被岁月刻得到处是沟壑的脸庞在斑驳古檐下的微笑。
我的母亲没有史铁生母亲那样隐忍,没有高尔基母亲那样伟大,但她却有古檐一样的无私和坚强。在人生的道路上,母亲永远是为我撑起一片晴空的古檐,凡是我到的地方,都有那古檐翘起的屋角。
教师点评
本文角度精巧,以对古檐的赞美开篇,又以对古檐的升华结束。古檐风雨剥蚀的历程恰恰印证了“岁月剥蚀了它年轻的肌肤,风雨抹尽了它鲜艳的容颜”。作者以古檐喻母亲,表达了对母亲大爱无言的由衷赞美。
一是触动心灵,发掘感点。如第四段:“望着那滴水的古檐,我问母亲:‘我考什么样的大学呢?母亲用古檐那样沉稳的语调回答我:‘考一个最好的。说完她笑了笑。‘妈,我考上大学有了工作,一定让你过好日子。‘嗯,不用了,你娘过惯了苦日子,过不了那轻闲日子。”通过母亲的语言,揭示了母亲朴实的性格及对儿女的深情。二是叙议结合,突出感点。如第三段,写母亲的辛劳,每天伴着晨星起床,伴着明月回家,为了生活,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不知磨起多少血泡……接着议论道:“我可怜的母亲啊,我知道您无声的劳作只为撑起家人的天空,一如那古檐遮挡烈日强光呵护一家人。”三是运用细节,凸现感点。如第四段,每一个下雨的日子“我”都会在古檐下温习功课,而母亲“双手从不闲着,不是碾玉米就是纳鞋底,两鬓垂下那夹杂着银丝的一缕黑发”,细节的刻画真实感人。四是真情流露,升华感动点。如第六段,通过直接抒情,升华主题:“我的母亲没有史铁生母亲那样隐忍,没有高尔基母亲那样伟大,但她却有古檐一样的无私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