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法、神的融合
——汤谐《史记半解》评析
2019-02-04张新科袁方愚
张新科, 袁方愚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地位,此后,《史记》作为古文典范被散文家广泛重视。宋代以来,各类形式的《史记》评点不断出现,到明清时期到达高潮,古文选本以及专门的《史记》评点著作层出不穷,《史记》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得到充分的挖掘。(1)关于古代《史记》评点,笔者曾撰写《宋代的史记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5期)、《史记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以明代评点为例》(《文史哲》2014年第3期)、《清代的史记文学评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等论文,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而且,《史记》作为文学经典,影响了众多文学家的创作。
在清代众多的评点著作中,汤谐的《史记半解》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部著作。汤谐( 1661—1724),初名大成,字展文,号怀村,他的一生主要活动于康熙年间。汤谐天资聪颖,自幼就被人称为 “神童”,后来相继考取增生、廪生,但屡次考举人不中。曾被诬陷入狱,后得以平冤。康熙五十二年(1713) ,汤谐完成了《史记半解》。雍正二年(1724) ,汤谐终于考中举人,却在去京参加会试的途中患病去世,终年63岁,其一生颇有悲剧色彩。
汤谐自幼熟读《史记》,即使在狱中“犹日手《史记》一编”,可见其对《史记》的热爱。《史记半解》共选择《史记》原文68 篇进行点评,其中“本纪”3 篇、“表”8 篇、“书”4 篇、“世家”7篇、“列传”46 篇(2)《史记半解》,清代汤谐编纂,今有韦爱萍整理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本文引《史记半解》之文,均出自该书,不一一详注。。汤谐在《自序》中对书名有自己的解释:“名之曰‘半解’,用志余不敢自信之意” 。除自己评点之外,汤谐在一些篇目最后,还汇辑了前辈古文大家如锺惺、茅坤、邓以赞、孙执中等人的评论,有时还对这些评论进行批评,这对于读者理解作品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 《史记半解》的理论主张
《史记》作为古文典范,如何解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主张。唐宋以来的古文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史记》进行解读,各有新意,而且有许多理论术语。如宋代对《史记》的评论,刘辰翁《班马异同评》中有“精神意气”、陈模《怀古录》中有“意味”、真德秀《文章正宗》有“气象”等,可见当时的评论者对《史记》文章已有多种理解。到了明代,随着复古运动的兴盛,《史记》愈来愈受到重视;加之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套版印刷的出现,《史记》评点也愈来愈多。茅坤评点用“神理”、凌约言评点用“境界”等术语,充分显示出《史记》文章的多样化特点。到了清代,这种评点继承前代传统,并且不断发展,理论术语也日益丰富。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评点《史记》,从文章角度看很有价值。汤谐之前,从文学角度评点《史记》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吴见思的《史记论文》,对《史记》的叙事写人的手法进行了细致评点,比明代的《史记》文学评点有进一步发展。汤谐的评点,与《史记论文》相比,有相同又有不同。他对《史记》非常推崇,他在《自序》中说:“文章之有《史记》,譬则山之有泰岱,水之有沧海,其高不可得而攀,而深不可得而测也。”《史记》之文为山、为海,非好学深思难以探其真谛。汤谐在《杂述》中指出: “行文之有法度,犹审音之有六律,制器之有规矩。”《左传》“因经起传,编年、纪事多断续,分合之节法尤奥而难寻。《史记》事自为书,人自为传,皆整齐综括之篇法,虽微而可按。故余论古文之法自《史记》始。”《史记》之行文,无愧“法度之宗祖”之誉,“必先见其法,而乃可以深会其神,此余论《史记》独详于论法也”。由此可见,汤谐的《史记》评点,最重视的是“法”,实际确实也是如此。
但是,“法”只是文的外在表现,文的关键是在内部,在内容。正如汤谐在《杂述》中所言:“文章之有法度也,非自法始也,必先有其意而后法以运之。意者,一篇之主宰而文之所由生。意不高,虽有良法无所附丽;然意立而法不密,则无以达意。……《史记》之文,一篇自有一法或一篇兼具数法。烟云缭绕处,几于勺水不漏,而寄托遥深,迷离变幻,使人莫可端倪,一片惨淡经营之意匠皆藏于浑浑沦沦、浩浩落落之中,所以为微密之至,而其貌反似阔疏也。” “文章之道有三: 曰意,曰法,曰神。意之本在识,识高则意高;法之本在心,心细则法细;神之本在养,养到则神到。”“须知平淡、拙朴、琐屑、不经意处,莫非精神贯注、浩气流行,乃为真不负《史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汤谐的《史记》评点理论主张很明确,是意、法、神三者的融合。
正是基于这种主张,汤谐《史记半解》的选目就很特别。《史记》12本纪,他选了其中3篇:《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孝文本纪》,这3篇从思想到叙事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而且以《史记》的近现代人物为主。秦始皇是一统天下的君主,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王朝。项羽是司马迁破例将他列入本纪,因为他也是一个时代主宰天下的风云人物。孝文帝是西汉王朝最有仁德的帝王,司马迁对他予以高度评价。汤谐选择这3篇本纪,也体现出独特的历史眼光。《史记》10表,一般人不大重视,甚至还曾有废表之论,而他选了其中8篇表的序言,足见其对表的重视,这在《史记》选本中是很突出的。《史记》8书,他选了其中4篇、《律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这也是非常独特的4篇,涉及社会发展中重要的4个方面。30世家他选了7篇,从陈涉到梁孝王,显示出他重视当代历史的思想观念。46篇列传,从伯夷到司马迁,基本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类人物,也包括了传记的各类形式如单传、合传、附传、类传、自传。就《史记半解》的选目来看,有些篇目是其他《史记》选本有的,有些则是其他选本所不选的,但都是《史记》中的精彩篇章,既能体现司马迁的独特思想,又在叙事、写人、议论等方面别有韵味,可以说是意、法、神兼备的经典之作,也是体现评点者思想的代表作品。
二、 《史记半解》的理论实践
《史记半解》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在其具体评点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评点并非易事,因为作品中隐藏着作者设置的“密码”,评点的过程就是解密的过程。曹植《与杨德祖书》曰:“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1]154《文心雕龙·知音》篇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2]518作为评点者应有一定的才学,还应有一双慧眼,“识”是关键。评点者既要站在原作者的角度考虑创作问题,又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得失。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知难》云:“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3]366章学诚的话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要进行作品评论,就必须从思想上、心灵里与作者产生交流和共鸣,知其人,论其世,品其作,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应该说,汤谐具备了这些要素,其友人苏仕弘在《史记半解序言》中说:“怀村以公正发愤为群小所构,幽于缧绁。当事听谗,直欲置之死。会其罢官去,冤乃稍稍渐白。而群小又从而媒孽之,流离转徙者垂六七年。余固疑怀村将不暇复致力于古文矣,然而怀村志不衰,在囹圄中,犹日手《史记》一编,至于间关播迁、风涛雾露之间,朝夕披吟,未尝少辍。嗟乎!怀村精神意气若此,宜其与太史公之心真能旷百世而相感也。”“凡文章之有评注也,必读者之精神与作者之精神两相浃,而后其奥美出焉。”可见,评点者汤谐与司马迁的遭遇、精神有共通之处。
《史记半解》采用传统的评点方式,一是符号的“圈点”,二是文字的“评”。评点者的圈点,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文章的关键、转折、线索、关合、提顿等等,这些符号,具有特殊的功能,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点醒作品的意之所在、法之所在、神之所在。如同“路标”,给行路者指路。“、”“○”“◎”等表示不同的提醒。我们这里重点看文字评论。
关于“意”。《史记》不是一般的历史资料汇编,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记载中表达自己的深刻思想,鲁迅先生高度赞誉为“史家之绝唱”。评点者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够探究司马迁的深意,挖掘《史记》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他认为,只有抓住“意”,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伯夷列传》尾评曰:“缘其烟波杳渺,转接无端,使人猝难领会,而读者不复深求于史公作意,遂都如雾里看花,说来只成一场鹘突。夫读其文而不知其意,尚何以读为哉?”《货殖列传》尾评曰:“凡学者读古文须先看得全文意思融洽,然后细看他妙处,才有益此文意思,亦尽明了。”可见,“意”是基础和核心。如在评点《秦始皇本纪》时,先依次点评秦之所为:更帝号、销兵器、废封建、除谥法、议封禅、坑儒生等举措。然后再说秦王劳民之事: 益治宫殿,劳民一;治驰道,劳民二;求神仙,劳民三;击匈奴,劳民四;开岭南,劳民五;戍岭南,劳民六;筑长城,劳民七; 广北边,劳民八;徙北边,劳民九;益治宫殿,劳民十;分作骊山,劳民十一;益治宫观,劳民十二;益徙边,劳民十三。评点者随文逐一点评始皇13处劳民之过,强调“至此则劳民已极,而胜、广之难作矣”。同时,还随文指出秦亡的11处“败兴”,并直言“败兴已极,败局遂终”,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许多罪过本只一个病根,然就事论之,则民为邦本,而残民尤速亡之道,此史公所以特加详写而得切著明此理,为千秋炯戒也”,非常细致地揭示出本篇的深意。《项羽本纪》尾评指出:“太史公作本纪,自武帝及秦汉,以世相承。而项羽实为灭秦之主,沛公虽先入咸阳,然其始本属于项,而非羽战秦巨鹿,即欲入咸阳更不可得。至灭秦以后,虽随封随叛,迄无宁晷,然终不可不谓之‘政由羽出’也。明此则秦后汉先,自应有《项羽本纪》一篇,与后贤所论正统诸说,固各为一义矣,班孟坚止作《汉书》,而又不能不载羽事,故改从列传,岂得以彼而废此哉?此史公为羽作纪大指。文章作意,往往由此而生,读者不可不知。”汤谐特别重视司马迁尊重历史把项羽破格放入本纪体例之中,并揭示出司马迁的深刻思想。又如《张丞相传》评点深挖《史记》之旨:“试问何故此传,定该以官串人?何故两丞相传中,定该将从前御史大夫不问贤否,并著一传?不几于茫然乎!岂史公漫然而作此章法乎!不知史公微意,乃深惜周昌之不得为丞相也。昌立朝廷则萧、曹卑下,安太子则留侯同功,声价过苍与嘉远甚,使不左迁而得为丞相。当孝惠、高后时,必大有可观者,奈何以私故弃之诸侯?致使终抑郁以死哉!此史公之所为惜也。其不另立传何也?另传则反不见其不为丞相之可惜,若明以此意入论赞,则又生硬非法也。惟合之等为御史大夫而得为丞相者传中,彼以贤而得为丞相,此尤贤而不得为丞相,则此之可惜不必明言而意已曲至,文章倍觉含蓄有味。……故以丞相名篇,以御史大夫作线,其故皆为周昌而起,而章法之所以确不可易者,乃在乎此。解此,乃见其文心之幻化,精神之飞动,意味之深长。否则寻行数墨而已矣。”这段评点,以“意”入手,再与“法”“神”结合,使读者深刻领会司马迁的思想精神。《儒林列传》尾评:“传儒林自是并叙六经诸儒,然史公却另有微意,则以贬公孙而尊董子,薄公孙之希世取荣容,而悲董子之直道见疾也。盖史公《史记》之作,本于《春秋》,《春秋》之义闻于董子,而董子之遇抑于公孙,故传中用意如此。”评点者揭示出司马迁的“用意”在于对董仲舒的推崇和同情。汤谐如此探究作品深意,引导读者进入《史记》的思想核心,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人物事件的表层上面。
关于“法”。评点者非常细致地评点每篇作品的独特之法。评点中关于章法的词语很多,如总括、关键、顿挫、过渡、关节、波折、余波、紧笔、闲笔、宾主、正反、唱叹、点睛、特笔、提笔、承上、起下、伏应、详略、虚实、层次等等。如把《三代世表序》分出7层: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一层。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二层。周以来乃颇可著。三层。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四层。至于序《尚书》则略,此一层内又有四层。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五层。余读谍记,此一层内又有三层。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六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七层。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短短一段文字,被分成7层,对于读者理解文章章法很有帮助,这种层次提示非常细致。再如《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的尾评:
文分四截。“非徳不纯,形势弱也”,以上叙周事始终引起为一截;“汉兴”已下,“用承卫天子也”已上,叙初定天下时分封为一截;“汉定百年之间” 已下,“万事各得其所矣”已上,叙后来抑损之宜为一截;“臣迁谨记” 已下,综括汉家当日始终,叙出作表意思为一截。中二截对,后截与前截对,是一头两腹一尾格,指归则皆在束句注明。
把一段序言分成4截,而且指出每一截的核心内容和章法。只有理解了层次安排,才能逐步进入作品的内在核心。当然,大量的评论是关于《史记》叙事、写人之法。如《留侯世家》尾评:
文于前后幅,两用特笔提唱“为韩报仇”四字,如虎啸龙吟,声振天地。中间叙良大功十一条,皆曲传其立身事外之微情,于留侯全体大用,固已毫发无遗憾。而“愿沛公听樊哙言”与“刘敬说是也”两节遥对。“卒灭楚者此三人力也”,“竟不易太子者四人力也”两节遥对。“止立六国”“计封功臣”两节亦微对。其余五节错综见,或整或散,参差不齐,章法尤有寓方于圆之妙也。
评点者对《留侯世家》章法的分析非常细致,共11节文字,两个“两节遥对”,还有两节“微对”和5节“错综见”,使原作的笔法和内容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张耳陈馀列传》:“虽系耳、馀合传,而耳成馀败,故一篇以‘耳能至千里客’为主句。因两人始以善说发轫,张耳后以客说成功,故排列局中,许多相说节目作章法。有耳、馀说人;有人说耳、馀;有人说人;有人为耳、馀说人。有合说,有分说,有明点说字,有暗含说字。一路宾主错综,出没隐见排列,几至二十余节。而烟波百道,缭绕行间,使人无迹可寻,宜乎向来未经拈出也不识。今之读者其有先我而窥之者否与?”这段评点抓住“说”字进行评点,使读者深入作品的内涵之中。类似的评点很多,如《李斯列传》:“以四叹、一哭、五上书作章法。”《李将军列传》:“此文妙处全在以沉着之笔为咏叹之文。”《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传入偃,偃传入弘,乃合传中因事立法之一端,平原君虞卿传亦如是也。” 《卫将军骠骑列传》:“通身所叙者,命将出师、论功行赏节目。其语句纯用凝重、排比、反复,波澜动荡处无几也。而笔势飘举,读之但觉一片浑浩流转之气在人喉舌间,艨艟巨舰,轻若鸿毛,可以观江河之能事矣。”等等。
至于文中的夹评,在文章关键处提醒,点出要害,亦是非常精彩。如《信陵君列传》:“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句下夹评:
公子抑秦大功,全在救赵,其计却定自侯生。故史公用全副的精神,写此一段,以深表公子之知人能得士也。而“魏有隐士”句领起,比“北乡自刭”句煞住,若为侯生作小传者,中间宾主夹写,水乳交融,痕迹俱化,文心之妙无以加矣。
评点者由侯生引出一段评论,看出此人在本篇传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看出传记的匠心和意境。其他如《季布栾布列传》开头“季布者,楚人也”句下夹评:“一篇纲领”。《儒林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这句下夹评:“贬公孙尊董子,一篇大意,只此三句,振动全神。”《酷吏列传》开头“昔天下之网尝密矣”一句下夹评:“此段是写往事却是影当时,与后文相应,一段为一篇关键也。”《太史公自序》起笔“昔在颛顼”句下夹评:“起于历叙世次,枝分瓜析,却已全是一片神行”等等。这些夹评,时时处处给读者以提醒,以引导。再如《田单列传》夹评:“写破燕复齐,势如破竹。然却用十层写出,细其不细,不足以表其奇。”《淮南衡山列传》夹评淮南王与伍被的问答:“写王与被问答,凡一十余往复。其参差历落,曲折悠扬之美,如叠嶂层峦,烟云缭绕。断续即离之际,时露清光。”总之,通过评点者的圈点提示、夹评的段落分析、尾评的全篇总结,使读者对《史记》文章的章法结构、内在意义等有较全面的认识。
关于“神”。文章之“神”,实乃是“意”与“法”融合之后产生的总体效果或意境。此前的评点者已有提及。汤谐的“神”,则是“意”“法”基础上的“神”。如《萧相国世家》尾评:“写相国朴忠,汉高猜忌,及诸人维护相国,章法极为缜密,情事极是刻透,而精神飞动,意致潇洒。读之但觉一片爽气清光,萦绕于笔墨之外,可谓妙处难名。”评点者从“章法”“情事”“精神”“意致”入手分析,最后指出读者的感受,实乃进入作品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曹相国世家》尾评:“此篇是史公极质直、不作深曲文字。如前幅叙战功,固极简洁明晰,然《绛侯世家》及《樊郦列传》亦用此法,不专为参设也。惟一篇文字必有一段出色处,方厌人意,不为苟作。而史公却极赏参之清净简易,一遵萧何约束,故全在后幅着精神。然既是清净简易,无所作为,则更无可称述形容之事业。于是就其玩世不恭处摹写之,纯以饮酒作波澜。一则曰日夜饮醇酒,再则曰饮欲有言者以醇酒,三则曰复饮之酒,四则曰吏舍日饮歌呼,五则曰取酒张坐饮,亦歌呼相与应和,反写得极扰攘热闹,而清净简易之意,已飞动于楮墨间。极质直之文遂发无限风神,异样出色矣,岂非化境!”评点者指出本篇独特的章法“全在后幅着精神”“纯以饮酒作波澜”,写出“清净简易之意”,写出“无限风神”,达到一种“化境”,这样的评点能使读者真正进入作品的审美境界。又如《魏公子列传》尾评:“其神理处处酣畅,精采处处焕发,体势处处密栗,态味处处浓郁,机致处处飞舞,节奏处处铿锵。初读之,爱其诸美毕兼,领取无尽;读之既久,更如江心皓月,一片空明。我终不能测其文境之所至矣!”评点者的语言非常生动,“神理”“精采”“体势”“态味”“机致”“节奏”等组成了本篇特殊的艺术境界,评点者叹为“文境”难以探测。《刺客列传》写荆轲开始与狗屠交往,评点者夹评曰:“荆轲之燕后先出,高渐离次出,田光以及太子丹、秦王、鞠武、樊於期皆一定之序也。开头叙一狗屠,无事实,不传其姓名,正如浩荡烟波,白鸥出没。何等摹写!何等风神!”同传写田光自杀,夹评曰:“光以死明不言,非本念也。太子欲用光,又转用轲,不自杀何以留轲。然此意却道破不得,故托辞太子还疑耳。史公推见田光至隐,著自杀句为一篇血脉,通体皆灵真。非史公不能有此神笔,读者须识得。若无此笔,即前后神理尽成懈散,才不枉却古人也。”这是从细节处评点文章章法之妙、境界之妙。《李将军列传》尾评:“广才略绝人,而功业未就。只中贵勒兵、匈奴生得、博望后期三节见其神勇,然亦非得意事也。故往往从诸人语意中及善射处咏叹之,然凭空咏叹,文情虽得缥缈,文气亦易松薄,气稍松则味不永,味不永则神不透。此文妙处全在以沉着之笔为咏叹之文。惟沉着故刻露,而意味乃倍觉深厚,神理乃真觉飞动矣。”由咏叹之事进入沉着笔法再进入“神理”境界。《田叔列传》尾评:“写田叔,节节以爽豁峭劲胜,只为要写得‘刻廉自喜’四字,神理活现也。”《酷吏列传》尾评:“全用上好下甚意作骨,每于接代回环处着眼。十余人中,有意气相合;有衣钵相传;有互相倾轧;有递相汲引;竟未有一个不蒙天子宠任,此未亡而彼已进;彼方败而此又兴。一路写来,为可浩叹也。而文之纵横变化,莫测其端,更不啻五花八门之胜矣。”这两篇评点,抓住原文的关键词,由此进入文章的思想、意境。再如《太史公自序》尾评:“《史记》一书,长江大河洞庭彭蠡之胜备矣。到此自叙,要意理包括得完,更要气象笼罩得住,方称万壑朝宗境界,然可也是难。看此文系则追溯皇初,学则融贯诸家,迹则遍周宇甸,志则根柢忠孝,绪则渊源周孔,道则统承列圣,用则才配六经。鸿裁伟论,拔地倚天,而文气深沦深厚,浩荡杳冥,正如大海容纳众流,茫无涯际,其中百怪变幻,都归一片鸿蒙。宜乎二千年来,学士文人惟有为之望洋向若而叹也。使读此而有得焉,其文章境界,不知如何出人头地矣。”这段评论,理论术语有“意理”“气象”“境界”“文章境界”等,由于《自序》是《史记》全书的压轴之作,是司马迁个人身世经历、思想渊源、时代变迁、创作目的、文化整合、《史记》框架结构等内容的综合体现,必须以大气力、大气象、大境界进行展示,评点者也抓住了这些特征,揭示出本篇的深刻主旨和气象境界。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汤谐的“神”,不是孤立的,是与意、法结合在一起的,是文章的一种最高境界,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三、 《史记半解》的价值
作为一部《史记》选本和评点著作,《史记半解》有其重要的价值,最主要的是评点者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史记》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由于评点者对每篇的评点细致入微,大到整个文章布局,小到遣词造句,甚至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都能深入挖掘,一步一步引导读者进入《史记》的世界。还应注意的是,评点者的语言生动活泼,读起来不生硬艰涩,能引人入胜。如《商君列传》尾评:“妙处全在中间惠王一叹,振动前后,有点睛欲飞之势,使通身骨节皆灵。若不著此一叹,犹只是印板文字,无甚生气也。”《刺客列传》尾评:“刺客事本奇特,传中写得风神勃发,笔墨淋漓,固是文与事称也。大意只士为知己者死。史公一生重知己之感,故其文尤极慷慨悲歌之胜矣。”《黥布列传》:“此文自始至终,一片奇气。其透快如刀砍斧截,蹦跳如生龙活虎。当时淮南勇冠三军,劈易万人。史公为之作传,便全是此意象,真化工肖物之神技也。”《郦生传》尾评:“笔气横甚,不横不足以写郦生之豪宕也,然却多用坚重排叠之句,以厚其势。势不厚而强为横,则又恐其气之剽而不留也。看《史记》大半不能多著圈点,学者须于此等处细细玩取,才见他妙用真是领略不尽。”这些评点,不只是指出文章章法之妙,更重要的是指出为什么妙、妙的效果如何,评点者引导读者透过表面深入作品内部,领略作品的韵味。又如《扁鹊仓公列传》,一般读者只看到其中治病的药方,看到医者高超的技艺,但评点者却从文章章法入手进行分析,尾评曰:“章法茂美,所不必言,而药论、丹经、方言、俗语,入手皆成雅驯,观者第觉古奥,则神骨有仙凡之别,是以铅汞砂石尽化黄金也。然其句法、字法,剪裁锻炼变换错综处,便是金针暗度,读者勿徒作绝技观。”揭示了本篇特有的文章价值。
合传是《史记》列传的重要类型之一,每篇合传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看《史记半解》的几例点评:
《刘敬叔孙通列传》尾评:
此为《史记》合传中极竦莽浑朴之文,不另立起束,不苦作钩环,直叙直收,自行自止。只是以一定都、一制礼,两关国家大政而联合之也。然既称合传,关会终有不可废者。而文之关会,则在通传谏易太子节及上置酒见留侯云云,与敬传谏都关中节及留侯云云紧对。盖敬一味爽豁,通一味委蛇,性情颇反。而通谏易太子事,独与其平时意象迥别。又定储、定都两关国本,故特取此事作关会。亦因见通制礼之功,犹未足配敬定都之策耳。此外则敬不易衣、通更短衣,略相映射,以见其相反。盖合传之又一奇矣。
《张释之冯唐列传》尾评:
一边写二君质直不阿,一边写孝文从谏若流,君明臣良意象,洋溢楮上。盖《张冯传》之兼写孝文,犹《酷吏》诸传之兼写孝武也。叙张语凡数节,皆简质,冯语止一节,颇详。然皆苍劲不作态,所谓言各如人。且二君独有古名臣风度,故史公文格亦进周秦而上之耳。虽对面旁面问出风神,以动荡其文境,然终以质劲胜矣。
《万石张叔列传》尾评:
五人以恭谨合传,乃其中间章法却另出一奇。则皆以历任文、景、武三朝为纲,官职升迁,罢免子孙,继续盛衰为目。往往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也。整齐处十之六七,亦有故作参差处,更有变幻不测处。虽系天然事料,实皆作者用意点剔配合成章。学者于今所联点句字详察之,而得其伸缩轻抚之所以然。自信余言之非妄,盖合传之奇至此而已极矣。
《魏其武安侯列传》尾评:
魏其荣势以亲交;武安挟诈以肆横;灌夫负气以任性。传内三人都写得须眉欲动,妙矣!尤妙在传外诸人,如籍福之委曲调停,三边掩捺;安国之心袒丞相,故持两端;当时之是非不爽畏势移;天子之寔恶武安,疑难自决;太后之一味私情,护持昆弟:无不面面如生。看来他传多作波宕,而此传全著精彩,为是花簇已极,更添入闲情不得耳。故即以精彩处为波宕处也。
《史记》合传往往是两位及其以上的传主同时在一篇传记中出现,有时传主的事情分开来写,有时则交织在一起,这种传记最能体现传主的个性特征,也最能显示出司马迁高超的写人艺术。《史记半解》在评点时能够细致分辨每篇合传的不同章法以及不同人的不同个性。如上所举,读者跟随评点者的指引,看到了为刘邦出谋划策的刘敬、叔孙通两人的相反个性,张释之、冯唐两人敢于直谏君主的相同个性,万石等5人谨小慎微相同中的不同。尤其是《魏其武安侯列传》,人物关系复杂,矛盾斗争激烈,人物性格也各不一样,评点者对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以及灌夫、籍福、韩安国、郑当时、汉武帝、王太后性格的点评也非常到位,使读者看到了上层社会尖锐的矛盾冲突,也体会到了司马迁多姿多彩的写人艺术。
《史记半解》也常常引用前人的评论,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史记》的精妙之处。但有时对前人的评论也予以批评和补充,如《张丞相列传》尾评引王维桢:“一传中论张苍为丞相,及申屠嘉为丞相,皆非备员者,而周昌、周苛、赵尧、任敖、曹窋皆为御史大夫,故并著一传。”又引唐顺之:“以官串人,《张苍传》《酷吏传》同体。《张苍传》,御史大夫也,《酷吏传》,中尉、廷尉也。”此后汤谐指出:“二评皆见其表,未见其里。试问何故此传,定该以官串人?何故两丞相传中,定该将从前御史大夫不问贤否,并着一传?不几于茫然乎!岂史公漫然而作此章法乎!不知史公微意,乃深惜周昌之不得为丞相也。”他认为前人没有真正理解司马迁的深意,所以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又如《季布栾布列传》尾评:“二布合传,金圣叹取赞中‘贤者诚重其死’,及‘不自重其死’二句为说,是诚有之。而谓‘求之传中,更不可得其故’,则亦未然。看来有踪迹相邻处;有意致相似处;有作用相反处;有声闻后先相望处,皆是也。文特精悍峭厉,侠烈意象,宛然在目。”对金圣叹的评论既有肯定,也有批评。再如《游侠列传》尾评:“史公论游侠,赴士厄困存亡死生,而又廉洁退让,不矜能伐德,以致当时慕义无穷,故足述也。然赴士厄困存亡死生之足述,已于序文透发。故后文列叙处,尤着意写其廉洁退让,不矜能伐德,以见当时之所敬慕者尤在乎此。其行文一抗一坠,于离奇天矫之中,具宛转悠扬之胜,则亦如游侠诸公于激昂慷慨之中,有廉洁退让之美也。序文层次虽多,意思本自了然。因见一坊本注释,舛缪已甚,恐反误学者,故详论之。”汤谐认为有些《史记》注本对《游侠列传》的理解有许多舛缪,所以要进行详细分析。《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尾评引用明代杨慎的观点后直接指出“升庵说此文亦未稳”。由此可见,汤谐的评点,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史记半解》也具有重要的文学理论价值。《史记半解》对于意、法、神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虽然针对《史记》而论,但由于作者是从文章的角度评点《史记》,把《史记》作为典范的古文,所以,提出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丰富了古代文学理论,并且对于后来的古文家产生影响,特别是“法”的理论,影响颇为深远[4]。
《史记半解》在《史记》评点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史记》评点,汤谐之前的评点者不少,尤其是明代以来的评点,成就斐然,汤谐对前人的评点有继承,又有发展。特别是对于后来的《史记》评点,具有一定影响,许多精彩评论被集评著作所吸收、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