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有效引领
2019-02-03高晓丽
高晓丽
摘 要 探索性教学不是简单的主动学习,应当切合实际,灵活运用。探索性教学能否取得成效,要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同时每位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关注每一位学生,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研究,才能保证新课程标准的顺利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索 自觉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觉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提倡自觉探索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1提出预习目标,提前自觉学习
自觉探索学习是基于学生个体自觉学习的合作探索式学习。在新课改下很多教师都积极尝试合作探索式教学,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尤其是在探索活动中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偷懒现象。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因学生课前没有自觉学习,在合作中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浑水摸鱼”。因此,在组织学生探索前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而要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就需以明确的预习目标作为指导。
一般而言,在预习过程中以知识目标为主来要求学生,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自觉阅读教材,形成初步构建。为保证学生预习的效果,实践中教师可采用“导学案”形式来进行检测。以“四则运算”中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为例,在预习过程中主要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而这需要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自觉思考。为此,在预习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预习要求:自觉阅读教材,看懂例题,初步了解加法混合运算的法则。在此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自觉预习,教师以导学案来对学生进行检查。课堂中综合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保障合作探索的有效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设置的。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种数学教学旨在逐渐建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了解情况汇报,教师有意识记录一些价格。如30.50元、40.15元、2.70元、7.08元、108 .00 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像30.50元、7 .08 元、2.70元、102.0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提出探索问题,合作探索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学习群体,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交流,我问你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个小组有疑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相互交流合作,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以求共同提高。
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摆来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因为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所以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合作的重要。
4加强课后拓展,培养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拓展,是指数学学习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的延伸和合理渗透。进行课堂拓展时,不是所有的素材、习题内容皆可拿来使用,而应该有所选择。那些与课时教学重点无关紧要或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弃之不顾”。要提高数学课的实效,一定要立足儿童视野,围绕学习目标,精选教学拓展的内容。
如像“小数的意义”“负数的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这些起始概念,拓展内容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关的学习材料。而教学“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圆的周长与面积”等后,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精心选择内容,让学生尝试练习,如:学校里有圆形的喷泉,教师可提出“沿着它的边沿走一圈要走多少米?这个圆形喷泉的四周用了多少平方米的彩色地砖”“圆形茶杯垫的直径是12厘米,买8个这样的茶杯垫用料多少平方厘米”…… 这些生活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常有所耳闻,比较感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解决几个问题,不应是课堂拓展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不断体验策略的价值、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有效拓展的要义所在。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要革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发展意识,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過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