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德育教育脱节之反思
2019-02-03张秀丽吕志敏
张秀丽 吕志敏
摘 要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教育是知行的统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立德树人。尽管今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家长依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忽视德育教育。及时学生考进了大学,在行为养成,公共道德很多方面存在严重的认识缺失。究其原因,不可忽视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脱节。
关键词 学校 家庭 社会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德育教育上的脱节,存在下面几个原因:
(1)学校偏理性教育,家庭教育偏感性。“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才是真正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生离开“拐杖”,能够时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及时修正错误,进行自我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时刻都在进行,亦足够重视,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偏理性,更多的是理论式、长篇大论式的说教,教者讲得口干舌燥;听者昏昏欲睡,不以为然。学校是这样,家庭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更多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出于溺爱,忽视教育中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才有更好的收效这一观念,而是一味忽略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么偏袒孩子,有错误不纠正,要么是想当然,忽视教育的规律性,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孩子又怎么能有正确的认识。
(2)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学生的家庭德育教育把学生打回原形。德育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实效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德育工作应该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如今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和家校、社会共同教育的脱节有关。“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无论是谁,作为教育者要成为善教者是目标。相对来说,学校教育系统性强,收效比较明显。但是学校一方的教育是不够的,德育教育应该是家,校、社会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家长足够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但是往往不会方法,社会又缺少足够的关注。三者无法达成一致,不能齐抓共管,导致德育教育往往事倍功半。比如:学生缺少艰苦朴素的观念,生活中往往鋪张浪费,在学校老师要求学生不穿名牌,不高消费,固定每个月的日常开销,不点外卖。学校在校表现相对较好,但是周末回家后,家长却自己高消费,带学生买名牌衣服,给孩子点外卖,每个月500块钱日常开销足够,但是家长怕孩子不够花,常常多塞几百元。而出外消费,商家或百姓也不提醒家长,不要让孩子高消费,社会人群往往觉得家里条件好,不差这几个钱,一定让孩子吃好、穿好。可见,学校教育的成果被家里这种错误的教育抵消,学生的家庭教育把学生又打回原形。
(3)家、校、社会在德育教育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严管机制。教育是立国大计,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合适的教育不单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学生的原生家庭教育,社会的整体良好教育,全体公民的责任感。只有三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才能在德育教育上有所突破。比如,学校严抓学生在课堂玩手机,学生回家后家长要规定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时间以及怎样合理利用手机学习,社会公共场所也该提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必要时,未满18岁,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上某些网站或者上网游戏。这些问题都需要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而不是各自为政,或者睁只眼闭只眼。现在手机的滥用已经成为教育的难题,也使学缺少学习的动力,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理想。
怎样才能使德育教育收到实效呢?
德育教育扎根生活教育才可硕果满枝头。一次课堂上,我给学生讲了旅游中的见闻。我问学生旅行中自己吃的东西产生的垃圾怎么处理?在大巴车上孩子吵闹、打闹如何处理?学生积极发言。告诉我在车座旁系个垃圾袋,把产生的垃圾放在垃圾袋里,到服务区,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孩子吵闹,要及时制止,告诉孩子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打闹,要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生回答后,我告诉孩子们我在车上所见。我告诉他们孩子把垃圾扔在车厢里,大声打闹,把靠枕扔到乘客身上,家长不制止,孩子揣摩家长的表情后,更肆无忌惮。即使家长稍有制止,却告诉孩子警察叔叔来抓你,老虎妈子来了!家长素质不高,原生家庭不懂教育孩子的方法,乘客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说。家,校、社会不能齐抓共管,德育工作难以收到效果。学生频频点头,认同我的分析。没有抵触,没有沉默的反对。学生反而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一吐为快。可见,德育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也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社会的放任。生活教育时时在,处处在,以生活教育为基石,抓住契机,随时随处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只有扎根生活教育才可硕果满枝头!
人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离不开纷繁无杂的生活。生活教育是常态。生活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教育学生的隐性课堂,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生活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作为教育者,家长,社会人群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并建立紧密联系,德育教育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有一天,学生能够去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才是德育教育的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