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摆渡人》

2019-02-03尹成成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摆渡人

尹成成

摘  要:本文基于原型批评理论,从情节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三个角度对美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创作的《摆渡人》进行分析,旨在透过原型追根溯源,以更好的挖掘出小说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摆渡人》;情节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2

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创作的《摆渡人》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一举荣获五项世界文学大奖。这是一本心灵治愈小说,巧妙的叙事手法和完全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将爱情、家、救赎三个主题相互交融。小说讲述了15岁女孩迪伦意外死于火车事故,死后灵魂脱壳,穿越荒原,并在荒原上与摆渡人崔斯坦相遇又陷入爱情的故事。两人历经磨难,最终抵达彼岸世界的“家”。但是那里并不是崔斯坦的世界。为了爱情,迪伦决定打破荒原规则,再一次穿越荒原,将崔斯坦带回人类世界。

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評流派。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原型批评理论的两大主要理论来源。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中提出了仪式、巫术、神话等对于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性;而荣格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创立了人格心理分析,并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

弗莱的成名作《批评的剖析》于1957年发表,此书详细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的思想,并提出原型可以分为情节、人物、意象等几个类别。弗莱与弗雷泽和荣格不同,不关注原型从何而来,而是对原型的文学功能和作用感兴趣,即探索文学原型表现出来的规则和形式。受古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摆渡人》中存在大量的原型,本文将从情节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三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使得读者更全面的理解小说救赎的主题,以及洞悉小说深层次的内涵。

一、情节原型

救赎是《圣经》中非常显著的主题,《摆渡人》中以救赎作为主题之一,与《圣经》中的《出埃及记》的情节十分相似。

在《出埃及记》中,摩西被神委以重任,命他带领神的选民脱离苦境,救赎他的子民。在神的安排下,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进行了三个月的旷野旅程,最终到达富饶的迦南地,在此拜神,从此过上圣洁的生活,实现了对以色列人的救赎。《摆渡人》中,小说一开始,经验丰富又勇敢无畏的摆渡人崔斯坦遵循荒原界定的规则,像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一样引导着小女孩迪伦的灵魂,同样穿越了环境复杂,险象环生的荒原,把迪伦送到她该到达的地方—灵魂的家,使迪伦的灵魂经历重重困难,获得新生和自由,实现了对迪伦灵魂的救赎。

《出埃及记》是《圣经》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救赎主题的情节,它所蕴藏的救赎论能够激起人们心灵的共鸣。《摆渡人》故事情节的安排,表明小说作者可能深受《出埃及记》救赎情节的影响。同时,《摆渡人》也暗示了当一个人如果像崔斯坦一样内心善良却又身不由己,像迪伦一样深陷困境又对爱有执着追求,他是可以通过自我救赎和互相救赎实现愿望和自由的。现实中没有一个人可以获取完全的自己理想的自由,有家庭的牵绊,有工作的束缚,又要辗转于各种人际关系,但只要我们心存希望,心中有爱,我们便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这就是我们对身处烦躁的人类世界对自己的救赎。

二、人物原型

弗莱认为文学产生于神话,是神话的延续和“位移”的结果[1]。《摆渡人》中崔斯坦的原型就是冥王船夫卡戎,萨利的原型是司掌穿越边境的赫尔墨斯。他们一个负责护送,一个负责接待,共同完成人死后灵魂的救赎。

希腊神话中,卡戎作为冥王的船夫,他不仅在冥河上负责摆渡,还兼负着分辨乘船人是亡灵还是活人的任务。小说中摆渡人崔斯坦也具有这种辨别的能力。虽然他一直恪尽职守地履行着摆渡人的职责,但在他内心深处也会对他所护送的灵魂是否纯洁有一个判断。作为摆渡人,他在每接手一个灵魂时都已经对他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他曾说“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过去,他们的爱憎,他们的感情、希望和梦想。”在崔斯坦看来,迪伦灵魂是无比纯洁的。“迪伦不仅真诚善良,还是一个能让魔鬼感到有如享用饕餮盛宴般的‘处女的灵魂。”作者还在卡戎原型基础上对崔斯坦加以美化,使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崔斯坦护送迪伦行走在荒原中,告诉了她真相,保护迪伦免遭恶魔之手,并与迪伦萌生了爱情,使得小说另一主题“爱情”得以彰显。

在小说中有个叫萨利的人物,他在迪伦跨越天堂之门后过来接她,引导迪伦走向灵魂的“家”。此人物的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司掌穿越边境的赫尔墨斯,他在人们死后引导人的灵魂穿过黑暗(厄瑞波斯)到达地狱之门。萨利指引成功穿越荒原的灵魂在灵魂之家寻找他们已故的亲人,找到自己的归属,熟悉新的地方并开始新的生活,其使命与赫尔墨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摆渡人》中,在荒原界定规则下,崔斯坦像卡戎一样循环往复的护送着死后的灵魂,萨利迎接灵魂回家并帮助他们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在履行任务的同时又一次次帮助每个灵魂的重生,这是对别人的救赎,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三、意象原型

在小说中,对于意象原型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通过经典意象的不断出现,会使读者有一个最初印象和内在情绪,很容易从原型过渡到当前情景,即传统文学的力量。在《摆渡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就是荒原和蛇。

“荒原”意象是整部小说的结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荒原意象初始于创世纪神话,给人以自由、凄凉、狂野、神秘的形象。《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因犯错离开天上乐园开启了征服自然荒原的旅程,过程艰辛又困难重重[2]。在《摆渡人》中,作者同样赋予了荒原狂野,神秘的形象,崎岖陡峭的山路,疯狂吞噬灵魂的恶魔,让读者浮想联翩,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摆渡过程的艰辛。此外,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荒原意象已经由物质的荒原逐渐转变为人类精神的荒原,女主人公迪伦看到的荒原的景象都是自己内心的映射。她伤心哭泣,荒原就狂风大作,阴云密布;她开心愉悦,荒原就是灿烂阳光,静谧湖水。迪伦眼中的荒原,可以看出在整个穿越荒原的过程中,她的精神世界也是跌宕起伏的。

蛇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古希腊神话中的蛇代表着诱惑和邪恶。他们形态丑陋,凶猛残暴,阻拦着人们前行。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刻尔柏洛斯。刻尔柏洛斯虽然是一致犬,但脖子周围生长着毒蛇,还长着蛇的尾巴。刻尔柏洛斯作为地狱看门犬,他允许每一个死者的灵魂进入冥界,但不让任何人出去,同时也不允许每一个活人进入,刻尔柏洛斯就是在实行阻止的角色。因此当人们想要塑造一个凶残恶魔的形象时,蛇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小说主人公在穿越荒原的过程中一直饱受着凶残恶魔的阻挠和攻击,作者在描述这些恶魔的长相时和蛇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无数恶魔像黑色的小蛇般突然冒出来,地上顿时黑烟滚滚。”“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绕着她的脚踝滑动,似一条盘旋蜷曲准备绷紧身体的蛇”,作者将恶魔写作蛇,使读者产生联想,增加了读者对恶魔的认识和恐惧,也使救赎的过程更加险象环生。

四、总结

《摆渡人》的主要主题为救赎,荒原的两次穿越折射出了人性之美,他们对彼此的救赎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存在的大量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原型的分析,包括救赎的情节原型解读,崔斯坦和萨利的人物原型解读,荒原、蛇等意象原型解读,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小说背后隐藏的丰富的人性内涵,只要我们坚信内心的目标,饱含涵希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自由与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玲.原型批评视角下的《肖申克的救赎》[J].视听,2018(06):81-82.

[2] 张岩.荒原意象与西方文学的精神流变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00-104+112.

[3]余璐.灵魂之旅与荒原镜像——克莱儿·麦克福尔《摆渡人》评析[J].出版广角,2017(06):92-94.

猜你喜欢

摆渡人
摆渡人
《摆渡人》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微山湖上,那一对夫妻“摆渡人”
范姜锋 从“追梦人”到“摆渡人”
黄河上的“摆渡人”
银河摆渡人
银河摆渡人
《摆渡人》: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蓝兰 做中国文化“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