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山川草木染

2019-02-02阿珂

风采童装 2019年6期
关键词:苏木染料织物

阿珂

撷取植物的色彩,

将其留存在染织物里,

这是古人口口相传的手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诗经》中的这些句子用质朴却永恒的方式,

为草木染在我国早期历史中添上最浪漫的一笔。

如今,

草木染再次回到人们视线中,

除了衣物,还有耐用的餐桌布、环保袋、头巾等等,

生活从此诗情画意。

草木染艺术的“经”与“纬”

我们常说的“植物染色”便是草木染,它发源于史前时期,是一项古老的手工艺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采集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花果植物的根、茎、皮、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提取汁液,于是,植物染料开始出现。

经过反复尝试摸索,祖先们掌握了运用植物汁液来染色的方法,传说轩辕黄帝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草木染色制衣。到了夏朝,据后世史料记载,当时的先民开始人工种植蓝草并使用蓝草进行染色。

周朝时,中国古代的草木染技术已趋于成熟,随着草木染料数量和种类规模的扩大,甚至在周礼体制下设立了专职掌管纺织品染色的官员,名为“染人”,他们的职务范围是“染草”。

而民间,诗经中大量如“青青子衿”之类的诗句也体现了植物染料在当时的风靡。直到秦汉,草木中提取的植物染料已逐渐取代了远古时期作为主要染料使用的矿物染料,以植物染料染色纺织品的草木染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染色技术。

《说文解字》中记载了在东汉时期总共有39种色彩的名称。自汉至盛唐,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草木染技术造就了一匹匹色彩绚丽的丝绸织物,它们通过繁华的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沿岸和欧洲。

宋朝以后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扩大了其销售范围,使中国古代的草木染产品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草木染技术也传播到了日本等国。明清时期,汉口的绣房、字画店、布匹行等星罗棋布,都需依托传统植物染料来染色,因而为该技艺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雪宦绣谱》将传统绣线的颜色归为青、黄、红、黑、白、绿、赭、紫、葱9类,又按深浅分成745色,足可见草木染的使用规模之大,技术之成熟。

随着化学染料涌入,草木染迅速没落。工厂、作坊都纷纷改用价格低廉、染色工序简单的化学染料。然而部分化学染料染色的衣服与人体皮肤长期接触后,易引发人体病变;甲醛含量的超标也会孚致婴儿畸形和其他疾病。“天然”成为更多顾客的主要诉求,古老质朴的草木染又再次回到大众视野。草木染材料取自自然,有天然环保的特性,符合当今潮流,并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时尚中融合草木染的技艺。

如果说草木染的传统经典技艺是“经”,那与时尚相结合的草木染便是“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将经和纬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现代的草木染艺术。

红·茜草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古时称茹蔗、地血,战国以前,是野生植物。《诗经》中的“茹蘑在阪”“缟衣茹蘑”,前者是说它生长在山坡上,后者是说它的染色。西汉以来,开始大量人工种植,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新兴大地主如果种植“十亩卮茜”,其收益可与“千户侯等”。茜草是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春秋两季皆能收采。收采后晒干储藏,染色时可切成碎片,以热水煮用。茜草属于媒染染料,所含色素的主要成份为茜素和茜紫素。如直接用以染制,只能染得浅黄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剂则可染得赤、绛等多种红色调。

出土文物证明,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有铝离子较多的明矾。这是因为明矾水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铝和茜素反应,能生成色泽鲜艳、具有良好附着性的红色沉淀。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袍”的红色底色,经化验即是用茜素和媒染剂明矾多次浸染而成。茜草早在商周的时候就已经是主要的红色染料。丝绸经茜草染色后可以得到非常漂亮的红色,在唐朝风靡一时。据说武则天穿的石榴裙,就是以红花、茜草、苏木等染成的大红色。

蓝·蓼蓝

荀子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蓝。”指的就是靛青这种蓝色染料,是从蓼蓝的植物中提取的。蓼蓝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使用地域最广的蓝色染料。它茎叶含有靛甙,这种物质经水解发酵之后,能产生无色水溶性的3-羟基吲哚酚,即靛白,当靛白经日晒、空气氧化后缩合成有染色功能的靛蓝。

在古代使用过的诸种植物染料中,它应用最早、使用最多。我国利用蓼蓝染色的历史,至少可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说起,《诗经》中“终朝采蓝,不盈一檐”的诗句,说明春秋时的人们确曾采集蓼蓝,用于染色。《礼记·月令》中也有“仲夏之日,令民毋艾蓝以染”的叙述,说明战国至两汉之间,人们不但用蓼蓝染色,而且大量种植,以备收获,并规定不到割刈之时,不准随便采撷制取的。西汉以后,种植蓼蓝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成为一个专业。

黄·栀子

栀子的果实是秦汉以前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用于染黄的物质为藏红花酸。先将其果实在冷水中浸泡,再经过煮沸,即可制得黄色染料。此染料属直接性染料,可直接染着于丝、麻、棉等天然植物上,也可用媒染剂进行媒染,得到不同的色光,如:铬媒染剂得灰黄色;铜媒染剂得嫩黄色;铁媒染剂得暗黄色。由于它染色方便,着染织物色光鲜明,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原地区应用最广泛的黄色植物染料。

古代用酸性来控制栀子染黄的深浅,欲得深黄色,则增加染中醋的用量。用栀子浸液可以直接染织物成鲜艳的黄色,工艺简单,但栀子染黄耐日晒的能较差,因此自宋以后染黄又被槐花部分取代。

粉·苏木

苏木原名苏枋,是苏木科苏木属的植物,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海岛有苏枋国,其地产此木,故名。”其实这种豆科的常绿乔木植物,在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和台湾等地区历来均有生长。苏木内含有苏木红色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红色系染料。早在西晋年间,南方地区的民间,就已广泛使用它染色。

苏木的赭褐色心材中所含无色的原色素叫“巴西苏木素”,经空气氧化就变成有色的“巴西苏木红素”。苏木的这种色素也属媒染性染料,上染织物的色彩视所采用的媒染剂而定。一般铬媒染剂得绛红至紫色;铝媒染剂得澄红色,铜媒染剂得红棕色;铁媒染剂得褐色;锡媒染剂得浅红至深红色,用苏木染出的红色和用红花染出的蜀红锦以及广西锦的赤色,十分接近。

紫·紫草

紫草,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外表暗紫色,断面紫红色,含紫色结晶物质乙酰紫草醌,可作紫色染料。《尔雅》中将紫草称作“茈草”,陶弘景说:“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紫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紫草素也属媒染性染剂,不加媒染剂,丝毛麻纤维均不着色,与椿木灰、明矾等含铝较多的媒染剂作用可得紫红色。

中国传统紫色染料基本只有紫草的根,制取复杂,其色素难溶于水,并且不甚稳定。宋以后紫色的染取技术逐渐提高和丰富化。

植物染料的制取与保存

我国古代利用植物染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利用植物染料的鲜叶,即把待染织物置于渍有其鲜叶,并已发酵的染液里,或浸或煮一段时间,使织物着色;一种是通过化学加工把植物染料鲜叶中的色素制取出来备染。前一种方法染色受季节限制,因为植物色素在植物体内难以长期保存,采摘的鲜叶必须及时与织物浸染,否则会失去染色价值。故在制取技术较落后的商周至战国时期,染色只能在夏秋两季进行,如染蓝、采蓝必在6月至7月,染红、挖茜草根必在5月至9月,其他染草的采集和染色也大都在秋季。后一种方法因将色素制取出来,染料很长时间不会失效,染色可随时进行,不用再抢季节割草、染色了,因此用量多的植物染料大多用此法。

中国古代对各种植物染料的提纯和储存有许多科学的方法,其中一些方法的工艺原理与现代采用的原理相同;一些方法更因其简单实用,一直沿用至今,如靛蓝和红花的制取及保存。

中国制造靛蓝的技术的起始,从秦汉两代人工大规模种植蓝草的情况推测,约早于这个时期,待至三国以后,即已完全成熟。北魏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记载过当时用蓝草制靛的方法:“刈蓝倒竖坑中,下水。”用木头或石头镇压蓝草,以使其全部浸于水中。浸渍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再宿”。然后将浸液过滤,置于瓮中,再按1.5%的比例往滤液中加石灰,同时用木棍急速搅动滤液,使溶液中的靛甙和空气中的氧气加快化合,待产生沉淀后,“澄清泻去水”,另选一“小坑贮蓝靛”,再等它水份蒸发到“如强粥”状时,则“蓝靛成矣”。文中不但说出了制靛的方法,而且道出了所用蓝草与石灰的配比。唐宋以来,各个朝代的许多书里对造靛方法也都有所论述,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所说:造靛时,叶与茎量多时入窖,量少时入桶与缸。用水浸泡七天,蓝汁就出来了。每一石浆液,放入石灰五升,搅打几十下,蓝靛就凝结了。水静止以后,靛就沉积在底上。内容与贾书基本相同,但有些地方更为详细。所述蓝草水浸时间远较前者为多,这主要是为了增加靛蓝的制成率,当然也具备了更多的科学性。

在使用经化学加工的靛蓝染色时,需先将靛蓝入于酸性溶液之中。并加入适量的酒糟,再经一段时间的发酵,即成为染液;把需要染色的织物投入浸染,待染物取出后,经日晒而呈蓝色,其染色机理是酒糟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氢气(还有二氧化碳)可将靛蓝还原为靛白。靛白能溶解于酸性溶液之中,从而使纤维上色。织物既经浸染,出缸后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由于氧化作用,便呈现鲜明的蓝色。这样的制靛和以其染色的工艺过程是有充分科学根据的,与现代人工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完全一致。

红花中含有黄色素和红色素两种色素,其中只有红色素具有染色价值。红色素在红花中是以红花甙的形态存在的。近代染色学中提取红花素的方法是利用红色素和黄色素皆溶于碱性溶液,红色素不溶于酸性溶液,黄色素溶于酸性溶液的特性。先用碱件溶液将两种色素部从红花里浸出,再加酸中和,只使带有荧光的红花素析出。其实我国自汉以来的各个时期,一直就是利用红花的这种特性来提纯和染红的。《齐民要术》曾对民间炮制红花染料的工艺作过详细描述。其内容大意是:先捣烂红花,略使发酵,和水漂洗,以布袋扭绞黄汁,放入草木灰中浸泡一些时间,再加入已发酵之粟饭浆中同浸,然后以布袋扭绞,备染。草木灰为碱性溶液,而发酵的饭浆呈酸性。另外,为使红花染出的色彩更加鲜明,古人还用呈酸性的乌梅水来代替发酵之粟饭浆。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制取红花素的方法与近代提取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古代不但能够利用红花染色,而且能从已染制好的织物上,把已附着的红色素,重新提取出来,反复使用。这在《天工开物》里有明确记载:“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滴,其红一亳收转,仍还原质,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再放出染缸,半滴不耗。”这段记载听起来,好像不易理解,其实是有道理的。这是利用红花红色素易溶于碱性溶液的特点,把它从所染织物上重新浸出。至于将它储于绿豆粉内,则是利用绿豆粉充作红花素的吸附剂。这也说明当时染匠不仅对红花素的染色特点和性能相当了解,而且在紅花的利用技术上也是异常熟练的。

生叶染

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直接通过新鲜的植物来进行染色的方法,具体而言,生叶染是针对直接可以提取出色素的植物染料而言的,将植物的染色部分(根、茎、皮、叶、果等)直接在常温下粉碎榨汁处理后,提取出充满色素的汁液进行染色的染色方法。这是最简易的染色方式,但对染料有一定要求。

媒染

媒染是通过媒染剂这一载体,使色素依附于织物的染色方法。主要是针对无法直接提取色素和对纤维素没有亲和力的染料,可在提取色素过程中加入媒染剂,使染色素能顺利依附于植物。大部分植物色素无法长久保持,易分解,媒染剂能使色素存在时限延长,并且媒染剂是对植物染色色度,色相调整的重要工具,例如,醋可以增强红色和紫色效果:盐能使染色更加持久;明矾的用量可以调整颜色的色度。

煎煮染

部分染料的色素无法在常温状态下依附织物,因此需要通过煎煮的方式以达到植物染料染色所需温度。通常方法为将需染色的织物与搅碎榨汁的染料汁液同时放入锅中煎煮,使色素更好的依附。

发酵染

发酵染的主要代表是靛蓝染。将蓝草浸泡出色,在加入媒染剂,急剧搅拌使溶解于水中的靛甙与氧气充分接触,氧化成为靛蓝,氧化的这一过程也称发酵。发酵而成的靛蓝能直接用于染色,并且使用发酵法染出的颜色,保存时间长久,经久不退。茜草等染料也可使用这一方法。

敲拓染

顾名思义敲拓染是通过敲击植物,使植物颜色、形状直接染到织物上的方法。使用这一方法,只需要一把锤子或一块石头、几片叶子和一块织物。不需要媒染剂的添加,和繁复的煎煮程序。敲拓法不仅限于染料,通过敲击所有植物都可以印染于织物上。

套染

用含有不同色素的染料进行叠加可以得到不同的色彩,用多种不同性能的染料分多次染色产生空间混合效果的方法成为套染。套染是使植物染色色彩多样且多变的重要方法,如靛蓝和槐花套染可得油绿色。

扎染

分为扎与染两个步骤。先扎后染,通过纱、线、绳等对织物用力扎、缝、缚、缀、夹、打结后再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将线绳拆除,在被扎住部分便会留白。这种染色方式意味着织物的染色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每次染色的绑扎部位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每次扎染都会染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苏木染料织物
为什么彩色照片时间久了会褪色?
欢度佳节,芝加哥河又“绿”啦!
染料、油和水
苏木泡脚养血安神
武汉纺织大学研发神奇织物 可精确感知人体温度
七月桑桑
图说纺织
混纺比和组织结构对棉混纺织物风格的影响
织冰
七月桑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