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与孙中山
2019-02-02黄子云
黄子云
万象阴霾打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这是一首孙中山写下的曾用作革命联络暗号的“无题诗”。为了追随孙中山,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后,于1920年回到广东,与一些校友纵论时事、抒发情怀时,把孙中山的这首诗谱成曲子,表达了他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到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革命斗争中去的强烈愿望。叶剑英的一生,正是努力实践这一愿望的光辉的一生。本文叙述的,就是叶剑英这一光辉历程中的若干片断。
崇拜孙中山 向往大同世界
1905年,也就是8岁的叶剑英进入怀新学堂读书的这一年,经过长时间酝酿,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召开成立大会,从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为之撰写《发刊词》,将同盟会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向广大民众发出民族民主革命的号召。
孙中山、同盟会、“三民主义”这些新鲜的字眼儿和民主革命的消息,像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中国大地。
1908年,11岁的叶剑英进入广东省梅县丙村三堡学堂(公立高等小学)读书。这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剧烈震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向清王朝展开猛烈冲击。这种冲击波也来到了偏僻古老的梅州城。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推翻大清王朝的革命传闻,像潮水般地涌进了三堡学堂,在进步师生中扩散着,激起了无数的浪花。在进步校长和老师的影响与教诲下,叶剑英开始接受孙中山思想,而孙中山剪除辫子,漂洋过海,奔走呼号,冒着生命危险,从事革命活动的传奇经历,更使叶剑英惊叹不止。一位革命先驱的高大形象,深深地烙在叶剑英的心里。他效法孙中山,愤然剪去辫子,跨出了与旧势力抗争的第一步。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春雷,震撼了神州大地。各省纷纷响应,相继独立。
12月,梅州光复,人们热烈庆祝,奔走相告。消息传到三堡学堂,同学们欢呼雀跃不止。叶剑英特意跑回雁洋堡家中,向父母和乡亲们传告这一特大消息。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堡学堂的师生们热烈庆祝革命政权的新生,一些年轻的老师眉飞色舞地给学生讲辛亥革命、建立民国的详细经过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叶剑英听得入神,把教师宣读的孙中山就职誓言工工整整地写在学习簿上。课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也学着革命家的样子,登上讲坛向同学们发表演讲:现在是民国了,我们要反对帝制,拥护共和,拥护孙大总统,早日实现‘五个统一!我们要学习林修明老师(参加了震动全国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笔者注),为中国做一番事业,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再不受人欺凌宰割……
为了庆祝辛亥革命胜利和中华民国的诞生,国文老师根据局势出了一道作文题:《论兵》。
叶剑英望着黑板,沉思了一会儿,想到老师平时讲的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和武昌起义的过程,想起孙中山的信仰者和追随者李煮梦老师曾讲述过1906年孙中山与章太炎论兵道的一段话:“兵者所以威不若,固非得已。攘胡之师,为民请命,庶几前歌后舞,而强冠桀逆未遽倒戈,伤痍者犹不得免。……”顿时思路大开,于是开宗明义地写道:“兵之物,大矣哉!”
在文末,叶剑英对“兵者乃不祥之物也”的论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强调用兵乃救国救民之要道。这一篇作文,像往常一样,又被老师当作范文,拿去“贴堂”。
1915年秋天,即将从东山中学毕业的叶剑英特意邀请同学好友李巨昌、丘宏铨、肖人凤、温维伦等人,来到学校附近的名胜景区油岩游玩。传说此地以前从岩孔流出来的泉水可以充当炒菜油。主持和尚贪心不足,就把岩孔凿大,引起神仙的不满,神仙便让原先汩汩而出的清泉变成点点滴滴的。因此,贪心和尚便成了人们谴责讥讽的对象。
谈起此事,叶剑英颇有感慨地说:“这个故事寓有戒贪的道理,可以警示后人。”
丘宏铨说:“是啊,我们就以这个贪字联对吧?”大家齐声赞同。
丘宏铨沉思一会儿,诵道:“油自石中流,贪念萌时旋化水。”
李巨昌接着道:“岩从山半起,尘心净处且参禅。”
这时,轮到叶剑英了,只见他缓缓地走上山顶,纵目远眺起伏的群山,如万马奔腾;山风在身边呼啸。他触景生情,没有接着联,而是说:“如今国难当头,正是‘风驰电掣蔡家军,大遁小逃袁氏党的时候,我们怎么在这里参禅来了?”
他这一句话,如石击水,使大家的思绪一下子从历史掌故中挣脱出来。话题一转,很自然地转到议论国事、抨击朝政方面来。当时正值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丧权辱国。孙中山、廖仲恺组织中华革命党,全国讨袁声浪高涨,群雄并起。想到就要毕业,走出校门,也要加入讨袁大军,大家不禁激情满怀,放声高歌起来。
这时,叶剑英诗兴大发,吟道:
放眼高歌气如虹,
也曾拔剑角群雄。
我來无限兴亡感,
慰祝苍生乐大同。
这是叶剑英酝酿已久、发自肺腑的心声。他目睹中国外侮内患,有感于袁贼未灭,钦慕那些“拔剑角群雄”的爱国志士,决意效法他们,投笔从戎,铲除国贼,“慰祝苍生乐大同”道出了他的理想。同学们听后,齐声称赞最后一句点出了全诗的最高境界。
肖人凤说:“全诗旨意宏深,格调稳健,首句如将‘气如虹改‘气吐虹,似乎更好一些。”
叶剑英沉思一下,高兴地说:“我用的是皮日休的‘更如日月气如虹,你用的是李白的‘逢时吐气思经纶。‘如改‘吐可谓绝妙!”
丘宏铨说:“此诗用典颇有研究,‘大同出于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即是‘真理,‘公是‘公平‘无私,唯有当真理实现的时候,才能达到公平无私的和平盛世。这样理解,不知是否?”
叶剑英谦逊地说:“丘兄所言极是,弟引古以喻今,想到1913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曾对全体留学生说过:‘道德家必愿世界大同与永无战争之一日,我辈亦须存此心理,感受此学说,将来世界上总有和平之希望,总有大同之是。孙先生时常写‘天下为公的横幅给同志,我们也要同孙先生努力创造‘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几位同学听了,更觉得此诗意味深远。大家提议他将这首诗写在油岩石壁之上。于是,叶剑英向和尚借来笔墨,挥挥洒洒写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油岩题壁》诗。其时叶剑英年方十八,风华正茂,已显示出救国救民的博大志向。为了实现这一志向,他奋不顾身地奋斗了一生。
追随孙中山 走上革命道路
叶剑英离开东山中学后,于1916年到马来西亚谋生,1917年考入云南讲武学校,1919年毕业。在讲武学校3年期间,云南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又给了叶剑英以熏陶和促进,他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愿望越发强烈了。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矛盾的。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民国,还是四分五裂,民不聊生。革命的前途在哪里?自己的归宿在哪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轻的叶剑英怀着革命的愿望,回到了家乡广东。
广东是孙中山的故乡,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1917年,孙中山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上海南下广州,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任陆军大元帅。
但是,叶剑英回到广东时,形势发生了变化。孙中山建立的护法政府,已被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和政学系头子所把持。受到排挤的孙中山被迫于1918年5月4日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再到上海。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和混乱的局势,叶剑英苦苦思索着。是桂系好还是粤系好?谁更倾向于孙中山的革命?他一时还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
经人介绍,叶剑英见到桂系军长兼潮梅镇守使刘志陆。刘志陆见叶剑英仪表堂堂,举止稳重,谈吐风雅,又是自己的同乡,内心十分喜悦,说:“眼下莫督军有令,要扩充人马,我这里参谋处正缺人手,你来得正好,楚材楚用嘛。”
叶剑英听他开口便提广东督军莫荣新,晓得他是“人在粤土心在桂”,便留心提防起来,有意说道:“晚生刚出校门,不谙世事,适才司令说镇守潮梅,百姓夜不闭户,安居乐业,不知为何还要扩充人马?”
刘志陆说:“老弟初出茅庐,对天下大事有所不知,现在陈炯明在漳州招兵买马,窥视广东,大有交兵之势,不得不防。”
叶剑英问:“听说,陈炯明统帅20营粤军入闽是莫督军同意拨点的,怎么又会变心为敌呢?”
刘志陆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援闽”粤军的历史……
原来,这支粤军是3年前孙中山组建的。当时,孙中山接受建议,将所辖警卫军20个营改为省长亲军,任命陈炯明为司令,归大元帅府管辖。当时适逢北洋军阀闽省督军李厚基派兵侵入广东潮汕地区,广东督军莫荣新为了保住两广地盘,缓和与孙中山的关系,便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率领这支部队反击李厚基。经过10个月的战斗,援闽粤军打败李厚基部,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县,并迅速扩编为2个军:第一军军长由陈炯明兼任,第二军军长为许崇智,总兵力达到2万余人。
刘志陆颇有感慨地说:“当年莫督军让陈炯明去福建征讨那里的李厚基,是‘借刀杀人之计,陈军即使不被吃掉,也会被闽军打得落花流水,以消除桂军心腹之患。不料,孙中山把它看作是命根子,全力支持这支军队,如今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成了气候!”
听了刘志陆的这一介绍,叶剑英弄清了“援闽”粤军的历史和现状,知道这支部队与孙中山有着血肉的联系,已打定主意去漳州投军。但是刘志陆的态度究竟怎样?他毕竟是广东人,拥护过孙中山,现在是否死心塌地地跟着莫荣新干到底呢?于是,他问道:“以总司令高见,陈炯明正在窥测广东,待机而动,那么,桂军与粤军还要开战吗?”
刘志陆有意回避:“这很难说。”
叶剑英抓住不放,又问:“中山先生是中国当今第一伟人,总司令也曾拥护孙先生反袁护国,贵军中又多有粤籍人氏,如果桂粤两军发生冲突,请问将军站在何方?”
刘志陆说:“我想最好不要出现这种局面,这件事慢慢再议,我劝你留下来,还是那句老话:‘楚材楚用嘛!”
叶剑英明白了,说:“小弟冒昧说一句,我们出身粤土,本应‘粤才粤用的。当今之计,不论是‘粤用还是‘晋用,都要于国于民着想,何去何留,容我再考虑考虑。”
1920年8月上旬,叶剑英离开汕头,秘密前往福建漳州,投奔“援闽”粤军,被安排在司令部任见习参谋,踏上漫长的革命征途。
这时,在上海的孙中山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重新奋起,继续领导革命,他决定先赶走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1920年8月16日,在孙中山的多次敦促下,陈炯明率“援闽”粤军分三路回粤,向桂军展开全面进攻,拉开了驱桂的战幕。
叶剑英参加了驱逐桂系的陆荣廷、莫荣新之役。开始,他受命前往汕头,做刘志陆部队的策反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刘志陆部队的两个炮兵连同时宣布起义,有力地配合了粤军攻占汕头的战斗。随后,葉剑英又和吴铁城、陈策一起策动桂系的护国军第二军师长陈得平起义,为配合粤军回粤,又一次做出了贡献。
拥护孙中山 主动请缨北伐
驱桂获胜后,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于1920年11月29日重新组织军政府,宣布继续“护法”。
此时,叶剑英受吴铁城的邀请,留在军政府副官处做事,并由他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在孙中山关于“必须建立正式政府,以与北洋政府对抗”的建议下,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并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宣布撤销军政府。5月5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就在这个时候,叶剑英第一次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孙中山。这位革命领袖堂堂的仪表、渊博的学识、热烈的讲演、高超的见解,以及他那和蔼可亲、豪爽果断的风度,深深地打动了叶剑英,他决心要为实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奋斗到底。
革命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积极准备北伐,以便打倒軍阀,统一全国,实现民主共和国。但是,却遭到陈炯明的反对。
陈炯明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一直抱着投机心理。他自从率领“援闽”粤军打回广州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实际上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大权。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独霸广东,他与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湘系军阀赵恒锡勾结,竭力宣扬地方割据性质的“联省自治”,反对孙中山成立革命政府,反对选举总统,反对北伐,阻挠和破坏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陈炯明的倒行逆施,令叶剑英十分气愤,他邀集在广州的云南讲武学校毕业的华侨同学20余人,一起商讨决定上书大总统,谴责陈炯明,“请缨北伐”。大家推举叶剑英起草文书,全文如下:
孙大总统钧鉴:
乃者大盗移国,粤上自私,近以吾粤市政各局,抵押自肥,公设娼妓,败坏风化。开烟开赌,毒害人民。包庇走私,扰乱金融。国家税收,尽入私囊。军政大权,霸为私有,投靠军阀,卖党求荣。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陷国家于危急存亡之时。敬请大总统先行讨贼,底定后方,然后北伐,伏乞早日鞭策,我等愿作先驱,誓灭国贼,不胜厚幸,待命之至。
这封信发出的第二天,张国森、叶剑英等20多人被召进位于越秀山的总统府内,总统府秘书长马君武对他们说:“同学们的信大总统阅后极为称赞,批复说:‘请缨北伐,壮志可嘉,着陆军部核办,全部录用。大总统本想亲自接见同学们,因公务繁忙,命君武代为慰劳!”接着,他举起信问张国森:“这是你的文笔吧?”
张国森推推叶剑英,说:“是这位同学起草的。”
“写得好!写得好!言简意赅,文笔犀利,历数盗国罪行,痛快淋漓!”马君武握着叶剑英的手说,“诸君不愧是归侨青年军人,热心爱国,请缨北伐,壮哉此举!大总统已批转陆军部,请候佳音。”
几经周折,叶剑英最终被录用在粤军司令部当见习参谋,接着又先后到教导团、工兵营担任教官。
两广统一之后,孙中山决定出师北伐,并组织大本营随行。叶剑英被推荐为大总统的随员之一。
1921年11月底,孙中山率领大本营全体人员到达桂林。在此,孙中山决定对各省的军队进行统一整饬,以便于统一号令进行北伐。他亲自主持会议,研究整军。在参军处工作的叶剑英被告知参加会议。这天一早,叶剑英来到大总统行辕的正厅会议室。不一会儿,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走了进来,向众人点头示意,顿时掌声四起。孙中山快步走近大家,一一握手问候。
叶剑英第一次握住这亲切温暖的手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当他轻声谦恭地报告自己的名字时,孙中山似有所悟地说:“噢,你就是那个曾经同张国森请缨北伐,又同吴铁城、陈策等策反陈得平师的青年人吧?”
陈策在一旁说:“正是他。”
孙中山连声说:“年轻有为,年轻有为!”
叶剑英:“谢谢大总统夸奖!”
孙中山:“你是国民党员吗?”
叶剑英:“是。”
孙中山:“国民党员要做北伐的先锋,你有信心吗?”
叶剑英:“有道伐无道,成功在望。卑职只有一个担心:号令不一,人心不齐,难以全胜。”
孙中山:“你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怎样才能取胜呢?想过吗?”
叶剑英:“古人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我的想法是……”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孙中山还未等叶剑英说完,便将这几个字一连念了几遍,“这是孙子兵法的治军名言,说得好,说得好。”
原来,孙中山根据数十年革命几起几落的沉痛教训,深深感到,要想革命非有革命的武装不可,但是怎样才能使各系各派的旧军队变成革命武装呢?经过研究,他决定采取3种办法:第一,将各省军队团长以上官佐集中到大本营,由孙中山亲自训导;第二,对下级军官举办军官教导团,分批轮训;第三,对各个连普遍进行三民主义教育,加以整训。
叶剑英被分配到军官教导团,担任少校教官。军官教导团是叶剑英施展才干之地。他把自己对孙文学说的领会和在云南讲武学校学得的军事知识全部用来浇灌在这块整军练武的园地上,使其结出丰硕的果实。
1922年2月3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发布动员令,命令各军分两路出师北伐,先锋部队很快进入湖南境内。但是,早已从广西返回广东的陈炯明,不但与湘系军阀赵恒锡结成反对孙中山的联盟,阻挠北伐军通过湘境,而且对孙中山委托其留守后方、接济北伐军的重任阳奉阴违,竟停止对北伐军粮饷、弹药的供给,还派人于3月21日刺杀了批准给北伐军接济的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破坏孙中山的大计。
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认为陈炯明居心叵测,北伐军后方接济困难,决定改道北伐,督师回粤。4月中旬,孙中山在江防舰队护卫下,由桂林沿西江顺流直下梧州,时任护航第二营长的叶剑英率部担任护航。随后,所部驻扎在天字码头附近,继续整训。
孙中山返回广州后,即派温树德、陈策接管驻黄埔北洋舰队,并扩充海军陆战队。4月20日,正式任命陈策为海军陆战队司令,叶剑英受命为海军陆战队营长。
保护孙中山 讨伐武装叛乱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炮轰孙中山的越秀楼住所。对此,叶剑英义愤填膺,全力投入了保卫孙中山的战斗。
在卫队的保护下,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先后脱险。孙中山化装脱险后,随即前往驻长堤天字码头的江防司令部,乘小船登上停泊在江中的宝璧舰避难。
宝璧舰是广东舰队较老的一艘内河浅水军舰,不宜于防守。因此,在海军司令温树德的建议下,孙中山决定移驻更大更安全的军舰。16日下午,叶剑英和陈策等护卫孙中山转登永翔舰,第二天,又改乘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前往黄埔。
当晚,孙中山令北伐军迅速回师戡乱,并号召全军讨伐陈炯明。为配合北伐军回师,他还决定第二天率舰沿珠江向广州市区挺进,给叛军以打击。17日下午1时,孙中山率领永丰、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宝璧、广玉等7舰,摆开单行鱼贯阵,浩浩荡荡,从黄埔出发,向白鹅潭挺进。
舰队接近白鹅潭,孙中山下令各舰对准大沙头、白云山、沙河、觀音山等叛军驻地开炮轰击。叶剑英指挥宝璧舰炮手对准观音山据点,猛烈开炮。
第二天,战事未息。孤军无援的孙中山遂率舰队返回黄埔。
陈炯明叛变后,在广东纵兵抢掠,激起了极大民愤。为了壮大讨逆声势,叶剑英找到已升任警卫团机关枪连连长的老同学张国森,趁夜潜入了广州市,秘密串联。在夜幕的掩护下,他邀集旅粤的云南讲武学校华侨同学十余人秘密集会,通电声讨陈炯明。叶剑英亲自起草了电文:“陈逆竞存,粤土自私,包藏祸心,阻挠北伐。假联省自治之名,行军阀割据之产。复敢称兵叛乱,袭击孙大总统。贼兵所至,奸杀抢掠。同学诸君等誓为前驱,歼灭逆贼……”
这封电文由张国森带到香港发出,港澳和华侨各埠报纸均予登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纷纷发电,拥护孙中山讨伐陈炯明。
然而7月上旬,北伐军迭次失利,从前线退却。孙中山盼望回师讨逆的愿望落空,遂决定离粤赴沪。
离开前,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分别接见了各舰指挥人员,叶剑英参加了接见。孙中山告诉大家,革命道路艰难曲折,但不要怕失败,应该继续联络志同道合的同志,重新集合革命力量,坚持开展反陈斗争。最后,孙中山向同志们表示革命决心:“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民国责任,仍在吾人身上,不可轻弃,以自负初心。”孙中山临危不惧,威武不屈,为了革命事业,丝毫不顾及个人安危的高尚品德,使叶剑英终身难忘。
在孙中山离开广州后,陈炯明把持了广州军政大权,叶剑英只好去香港暂避。
孙中山在广州蒙难时,许崇智奉命从北伐前线回师广州救援,但被陈炯明叛军打败,只好退至赣东休整。后来,他率部入闽,攻陷福州,军威重振。
此时,避居上海的孙中山将北伐军改名为讨贼军,下辖3个军12个旅,共2万余人,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部参谋长。又将驻广西的桂军、滇军及驻江西一带的粤军组成西路讨贼军。在香港的叶剑英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赴福州投奔讨贼军,遂被委任为总部参谋。第八旅旅长张民达久闻叶剑英文韬武略,人才难得,便向许崇智请求要叶剑英来当自己的参谋长,得到批准。
1923年1月16日,西路讨贼军攻占广州。2月21日,孙中山由上海返广州,第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设立大元帅府,复任陆海军大元帅。陈炯明不甘心失败,伺机东山再起。
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令东路讨贼军入粤。讨贼军先头部队与叛军在揭阳县城附近的言岭关激战,损失惨重。叶剑英遂主动请命,率第八旅开抵关前,准备反攻。在广州养病的旅长张民达闻讯,抱病返前线督战。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终于挫敌破关,夺回要地。言岭关大捷,使粤军士气大振。由于打赢了这个硬仗,张民达、叶剑英名震一时。
此后,张民达、叶剑英的第八旅在孙中山的指挥下,频繁战斗在惠州、博罗一带,为孙中山分担了许多忧患,特别是反攻泰美之役,给敌军致命打击,受到许崇智的嘉勉。但由于讨贼军其他各部心怀异志,进攻不力,结果在叛军攻击下,节节败退,溃兵如潮。这时,唯有张民达、叶剑英的第八旅和少数部队抵挡敌军,紧紧保卫大本营。叶剑英告谕官兵:“我们无论如何要稳住阵脚,誓死保卫大元帅!”他和张民达指挥部队一方面阻止溃军,保卫孙中山;一面继续抗击叛军,且战且走,保护孙中山安全返回广州。
孙中山返回广州后,给予张民达、叶剑英的第八旅特别嘉勉。
1924年1月下旬,孙中山派蒋介石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叶剑英应廖仲恺邀请,参加黄埔军校筹办工作。3月间,孙中山将原属中央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任命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张民达升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叶剑英任该师参谋长。
1924年3月12日,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对张民达全师官兵进行训话,他高度赞扬了二师官兵的战绩表现,称原第八旅为真正的革命军队,张民达、叶剑英为真正的好同志,是革命的好党员,并授予金质奖章和奖金,寄以深切期望。
追思孙中山 完成未竟事业
正当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困难重重、步履艰难之际,迅速崛起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新兴力量——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国民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早在1921年冬,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之下,孙中山会见了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从此,打开了孙中山与列宁的直接联系,也建立了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使孙中山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以俄为师”和接受中国共产党帮助的必要。1922年陈炯明的叛变,更从反面教育了孙中山,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本质,倍感改组国民党的紧迫。于是,孙中山指定廖仲恺、陈独秀等9人为国民党改组方略起草委员,奠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基础。
1924年1月20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此时叶剑英正在第一次东征途中,得知噩耗,悲痛不已。为了准备3月30日在梅县召开全县各界民众追悼孙中山大会上的祭文,叶剑英彻夜难眠,他回忆过去追随孙中山的战斗岁月,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泪洒满纸。
1925年9月,陈炯明叛乱又起,叶剑英参加了第二次东征。两次东征彻底击败了陈炯明叛军,巩固了广东革命政权,以胜利的果实告慰孙中山在天之灵。
1926年7月,叶剑英作为国民革命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随师北伐。在率部攻克南昌后,他受到蒋介石“佩剑”接见,再次受到重用,被委任为嫡系部队新编第二师代师长。
但是,没有忘记孙中山教诲的叶剑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被蒋介石软化和收买。当蒋介石和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背叛孙中山,同流合污,分共溶共,破坏国共合作,于1927年上半年相继发动反革命叛变时,叶剑英遵守孙中山的遗嘱,与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继续执行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徒彻底决裂。他在吉安通电反蒋,到武汉寻找共产党,临行时辞去师长职务,策划举行武装暴动。不久,经过周恩来等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叶剑英和叶挺、贺龙等策划南昌起义的部署,随后率领第四军教导团南下广州,参加和领导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避居香港。1928年,他被党组织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读书深造。
在留学苏联和回国参加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叶剑英都没有忘记要继续完成孙中山的未竟事业。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孙中山倡导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奋斗不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叶剑英处在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心里仍然始终装着孙中山的高大形象,积极参加和主持纪念孙中山的各项活动。
缅怀孙中山 宣传革命思想
为了号召人们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叶剑英在许多文章、演讲和谈话中,深情地追忆孙中山,宣传孙中山的光辉思想。
1938年3月12日,在孙中山逝世13周年之际,叶剑英在《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忆孙先生在桂林》的纪念文章,回忆自己追随孙中山到桂林的经过。文章的最后,阐发孙中山当年训话的现实意义:“受过孙先生亲口训诲的人们,在当时也许有些人不十分了解孙先生精神训话全部的真正意义。在今天看来,特别是十多年来,不断的(地)在革命斗争中工作的同志,自然会深深地知道孙先生的大智、大仁、大勇,已成为努力于民族解放,民权自由,民生幸福,创造新中国的人民所朝夕奉行不倦的真理了。”
同年10月13日,叶剑英在《新华日报》发表《论日寇华南进军》一文,赞扬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他写道:“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运动,从太平天国以来,直到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发展至今,中国将近百年,都以两广为其根据地,这样两广军队和民众便能普遍地受到革命的锻炼,和接受丰富的革命传统。”
1956年11月10日,为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叶剑英在《文汇报》发表对该报记者的重要谈话。叶剑英比以往更加详细地回顾自己追随孙中山的革命经历,以及在孙中山身边的所见所闻,史论结合,评述了孙中山的建军思想和大无畏精神。
1981年10月5日,叶剑英在《人民日报》发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文,文中写道:“当此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深切缅怀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50多年前,我曾多次聆听过孙中山先生激動人心的演说,孙中山先生铿锵的声音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边。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坦荡胸怀,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革命前驱的伟大形象,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敬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号召全党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里,就有不少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的先辈。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也就是继续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事业,并把它发扬光大了。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段曲折道路,但是公正的人们总是可以看到,中国这只雄狮奋醒了,人民站起来了,国家从此走上光明的大道了。今后,我国的建设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定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面貌出现于世界各国之林。”
叶剑英最后高瞻远瞩地指出:“值此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时,我们十分关切在台湾的同胞。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回到孙中山先生指明的道路,毅然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以慰孙中山先生在天之灵。”
1981年12月,已经84岁高龄、疾病缠身的叶剑英,在王震的陪同下,从广州专程到中山县瞻仰孙中山旧居陈列馆。叶剑英对展品看得十分仔细认真,并详细询问了陈列馆建成经过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与王震在孙中山立像前合影留念。当天,他回到中山温泉宾馆后,又兴致勃勃地向王震回忆起当年在孙中山领导下战斗和工作的情形。他说,孙中山是他革命的引路人、第一位导师,他是踏着孙先生指引的方向一步一步踏上民主革命征途的。对孙中山的深情厚谊溢于言表。
(责任编辑: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