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VS美丽乡村
2019-02-02何晓玲
何晓玲
四月的欧洲,正是冬春交替之时,春寒料峭。应两国林业部门邀请,我们赴瑞典、英国两地进行考察交流。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处处尽是“森林城市VS美丽乡村”的情景。
对富有的诠释
都说瑞典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我们飞机落地斯德哥尔摩阿兰达机场后几小时内的目之所及,却怎么也无法与“富裕”二字相联系。机场的出入大厅及通道非常简洁朴素,没有吸引眼球的巨幅广告,没有色彩艳丽的考究装饰,乍一感觉,就像是我们一个很普通的长途汽车站。出了机场,也没有车来车往的繁忙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停车场内静悄悄有序等待的车辆。
车往市区,一路上窗外掠过的,不是高楼大厦和新区工厂,而是连绵不绝的密密森林。由于气候相近,粗粗看去,很像我国东北的林相,连树种都很相似,多以桦树、云杉、松树等针叶树为主,高大而挺拔。间或有一片片丰美的牧场相连接,围栏低回,牛羊点点,屋舍掩映,一派宁静、闲适的景象。
车行途中,路过一处著名的“森林公墓”,冠以“森林”之名,自然是林木森森。据介绍这还是较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处保护地,其布局和建造由著名设计师设计,包括树种的配置、方位、高低都有讲究,不仅有外观的需求,还各有含义。有意思的是,公墓的正对面,就是一处高档住宅小区,据说正因为这里森林繁茂、环境优美,才特意选址在此,销售价格不菲。看来西方人对生死的看法比我们要淡然得多,没有太多的忌讳,或许还觉得,在这个离上帝较近的地方,更能得到上帝的护佑。路上还途经了“华为”瑞典公司,同样建在一片森林环抱的旷地上。
进入市区,“北方威尼斯”的风貌跃然眼帘,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十分相像。蜿蜒的水道纵横交错,大小船只穿梭来往,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马路不宽却非常整洁,多以古老的石砖铺陈,随坡地自然起伏。仔细观察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建筑,几乎没有多少高楼大厦,新建的更不多,也少有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上百年的老建筑、有历史的图书馆、浓郁欧洲风情的老街随处可见,历史悠久,保存完好。街上的行人神色从容、不急不缓,难见行色匆匆;整个城市宁静而淡然,有条不紊,少有现代化程度很高、活力四射、浓重的商业味,这似乎和我们预想的情形相去甚远。但瑞典的确是全世界社会保障领先的国家,公民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基本都没有后顾之忧,生活闲适,压力也小,员工几乎没有加班的概念。瑞典还是个真正的“和平之都”,两次世界大战均没有遭受到战争和入侵,所以从深层次上讲,是和平带来了这份富裕和安宁。
说到福利,我们感受最大的,就是走到哪都能遇到的那一片片绿色森林,这莫过于是人人都能享受的最昂贵的“生态福利”。那些无处不在的森林公园,大大小小,古树参天,鲜花簇拥,自然而精致;或紧挨街道,或置身小区,或邻近湖畔,或位于城心……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在梅拉伦湖畔的一处公共绿地散步,只见一株株百年以上的古树遮天蔽日,蔚蓝色的天空缀着朵朵白云,成为深邃的背景;金色的阳光,透过密匝的树林,疏影婆娑,洒落在翠绿的草地上,生动而灿烂;迎春的小花,依偎大树,有的正含苞欲放,有的已尽情盛开;人们随意地在此休憩、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好不惬意和享受。
瑞典是个林业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达68%,也是世界第三大林业出口国,所产林产品80%用于出口。瑞典林业最突出的特点,是森林经营理念很强,有比较完善的一整套管理体系。早在1903年就制定了《森林法》,确立了“限量采伐、及时更新、永续利用”的方针,施行每采伐一株必须补种1.5株的铁规则。所以尽管纬度高、日照短,树木生长量小,但森林一直呈现生长量大于采伐量的良性循环态势。2003年瑞典还向欧洲多国提出倡议,成立了“欧洲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网络”,共同保护森林资源。
去延雪平市拜访瑞典国家林业部的那天清晨,我们迎着晨曦,循街而行,几分钟就遇到一片大树林。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太阳刚露出笑脸,阳光穿过密林洒向腹地;除了几位晨练的市民,只有几只漂亮的小鸟在跳跃;一排排高大的桦树、榆树、杉树,在湛蓝天空的衬映下,宛如搭建起一座森林宫殿,置身其间,忍不住张开双臂,想把这一切拥入怀中。在这份身心的全然释放中,我们豁然顿悟,俨然找到了对“富有”二字更深意义的诠释。
所谓“富有”,不等于是现代化,也不只体现在物质和财富上,更多的则是精神境界上的享有,这是社会文明进步所要追求的更高層次。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也是名副其实的“精神贵族”。同样,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就会不失其自信和优雅。
最美不过和谐二字
大凡去过英国的人,或许都有同样的感觉,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其乡村之美绝不亚于城市。
虽说现在浙江的美丽乡村,在本世纪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亲自部署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带动下,也不比国外逊色,2018年还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但要说这也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结果。记得建设之初,浙江不少村镇组织学习考察,最多的就是去英国,可见他们美丽乡村建设起步之早,很值得我们借鉴。
去格洛斯特郡国际合作局访问途中经过的科茨沃尔德地区,就是英国最美村落的集中展示地。那里村容整洁,花团锦簇,藤蔓缠绕,溪水淙淙,人们或闲情散步,或沐浴阳光,或静坐品茗,也有孩童勇敢地跨入冰凉的小河游玩嬉戏,一派宁静和安逸。如果说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对于我们已不足为奇,那么那里乡村的历史感和原生态,却让我们肃然起敬又心旷神怡。英国乡村的房屋几乎都保留了几百年的老建筑,绿树环抱,藤蔓扶墙,成为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且风格各异,几乎没有重样的,不像我们的推倒重来,改造得太彻底,许多都成了千篇一律的排屋。正是这种自然的状态,与周围的环境极其协调,淳朴又不失典雅,恬静而透射浪漫,显现出独特的魅力。这种浓郁的传统风格,如今恰恰成为现代人追逐的潮流和向往。我们在格洛斯特下榻的酒店,就是一座极具英格兰风格的乡村庄园酒店,木结构、小阁楼、格子窗、花玻璃,小巧、精致、温馨、舒适,听介绍其建筑历史比英国独立还早。酒店周边的区域里,也是一派美丽乡村的景象,草地、古树,老屋、鲜花、夕阳、牛羊……据说格洛斯特还是戴安娜王妃的故乡,当今英国皇室成员中多位都在这里有私人居所。
除了自然的乡村,英国有很多专业的植物园,不少还是皇家级别的,我们前去考察的英格兰植物园就属于皇室所有。植物园收集了来自全世界的植物品种,有不少古老的物種和从中国引种的植物,是一处宝贵的物种基因库。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节,红的、白的、黄的,品种繁多,接待我们的亚当先生介绍,其中就有来自中国的品种。植物园还是一处很好的自然教育基地,那天正好有一位老奶奶志愿者在陪着孩子们做各种体验活动。植物园的大草坪上每年还举办多场森林音乐会,让人们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享受艺术之美。
从乡村到城市,一路看到的,是一片片绿草覆盖的台地、丘陵、山岗,不时有成群的牛羊、金黄的油菜花、别致的小木屋、成片的树林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勾画出一幅幅大气开放、流动的风景画。虽说一眼望去很像我们内蒙古大草原的景色,但仔细观察,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有更多高大的树林融入其中,林草相间,整体上更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景象丰富。在一片盛开的油菜花旁我们停车小憩,阵阵花香扑面而来,站上一块小坡地放眼望去,满眼的金色随地形起伏,由近及远,无边地伸展,没有尽头,只见鸟儿追逐、蜂儿绕旋、蝶儿飞舞,好一派怡人的田园风光!
进入伦敦市区,空间自然收缩了不少,道路也并不宽敞,但随处可见的街心公园、居民窗台上的花艺小品、店家门前的葱郁绿植,都充满了生机和情趣,让人豁然开朗。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是首都,伦敦市区却看不到多少新盖的大面积商品房,而且还在尽量控制建设规模,最令人羡慕的倒是看起来与城区比例不太相称的大面积的森林公园。我们考察的伦敦里士满皇家森林公园,面积之大就超乎想象,据介绍有近1000公顷,是欧洲面积最大的绿地,即便是开车参观,一时也难观其全貌。这里从整齐的花园到辽阔的荒野,整个公园大树林立、绿草茵茵,人们悠闲地在这里游览、锻炼、散步、野餐。我们下车步行,在一片大树林下,偶遇一队马鹿和偏角鹿正在慢条斯理地觅食、和游客“打着招呼”,没有一点惊慌的神色。大树、鹿群、游客和蓝天、白云、阳光,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天然画卷。
说到动物保护,英国皇室有一项传统保留节目挺有意思。皇室成员每年要花几天时间,乘船在泰晤士河上逐个清点天鹅数量,这里的天鹅大多归女王所有。虽然出于私利,但这也确实提高了公众的保护意识,以至于在英国天鹅似乎成了“大众宠物”,大小公园里常能见到。不光是天鹅,伦敦周边的许多公园也冠以“皇家”之名,产业之大不言而喻。但皇家的很多场所都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包括私人城堡,这点倒十分亲民,在绿色共享上尽显宽厚。
英国之行,乡村与城市、森林与田园、古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皇权与民意,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不过“和谐”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