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探索之旅
2019-02-02吴燕飞
吴燕飞
在大班“光和影”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妍妍带来了几个从网上买来的皮影戏玩具(见图1、图2),孩子们被这些会动的玩具所吸引。看到大家兴趣盎然,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可以结合孩子们正在开展的“光和影”主题活动,引导他们迁移关于光影的已有经验,产生对光影的持续探究欲望。于是,追随着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皮影戏探索之旅开始了。
一、初步制订计划
為了了解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想法,我问他们表演皮影戏需要准备什么。孩子们似乎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观看了一个皮影戏的视频,帮助他们了解皮影戏表演需要角色道具、幕布、光。孩子们还链接前一主题活动的内容,决定表演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我适时地抛出问题:“没有现成的表演道具怎么办?”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自己做呀,上次国旗升降台不就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吗?”经过讨论,孩子们分成了舞台组和道具组。舞台组的计划是:确定组员,制作架子,制作幕布(见图3)。道具组的计划是:确定组员,根据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制作小水滴、太阳、雪花等角色(见图4)。
从两组孩子的计划来看,他们对于参与人员、制作内容是有明确规定和分工的,但对于怎么做、需要什么材料缺乏计划。尽管孩子们的计划不完善,但我没有直接告知,而是希望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再去完善。
分析:幼儿分舞台组和道具组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了行动的方向。教师还鼓励他们向同伴介绍各自的想法和思路,旨在引导他们学习制订计划并实施。
二、探索制作幕布的材料
舞台组根据计划开展了用什么材料来做幕布的一系列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了解了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材料选择的适宜性。
问题1 用什么做幕布?
舞台组从二楼走廊找来PVC管,搭出了一个长方形架子。接着,孩子们讨论起了怎样做幕布的问题。“我觉得幕布要大一点,不然大家看不到。”“那这么大的幕布用什么做呢?如果用一张纸来做就太小了。”“那就把好几张纸接起来。”于是,有个孩子从百宝箱里找来报纸,用固体胶将两张报纸粘了起来。一旁的孩子提议给报纸刷上颜色,让报纸变漂亮点(见图5)。由于刷了颜料的报纸很湿,孩子们就从科学区拿了小电风扇来吹(见图6)。过了一会儿,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报纸拉了起来,刚拉了一半就撕了个大洞(见图7)。看着孩子们沮丧的表情,我没有立即上前帮忙,而是继续观察。这时,有个孩子提议在有洞的地方补贴一张报纸,但这一想法马上遭到了其他孩子的反对:“报纸就算补好了还是会被撕破的。”我在一旁提醒道:“是啊,如果报纸不合适,哪种材料不容易撕破呢?”这时,琰琰似乎想到了什么,说:“我家有很多布,布不容易撕破,我明天拿来。”听到她的话,我为自己没有急于介入而庆幸,并期待他们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
分析:尽管之前幼儿观看了皮影戏,但对于幕布的印象较为模糊,只知道它是大大的、平平的,所以一开始他们凭已有经验选择了报纸。尽管教师知道这样的尝试注定失败,但仍尊重幼儿的想法,让他们通过尝试发现问题的症结,进而思考材料的适宜性。
问题2 为什么不能用黑布、透明纱巾做幕布?
第二天,琰琰在妈妈的帮助下从家里拿来了黑布、透明纱巾、白布等各种布,放到了百宝箱里。琰琰随手拿了一块黑布挂在架子上,两边用夹子夹住。接着,她拿来皮影戏道具放在黑布前面(见图8),并让一旁的妍妍拿着手电筒照。看到影子迟迟不出来,妍妍很纳闷:“咦,有手电筒的光,为什么没有影子呢?”波波摸了摸黑布说:“会不会是这块布太黑、太厚?”于是,他们换了一块纱巾挂了上去(见图9)。这时,站在幕布外面的观众忽然大叫起来:“我看到你们了,手上的道具我也全看到了。如果这样的话,没有幕布也可以表演了呀。”(见图10)琰琰似有所悟,说:“是不是纱巾太薄了,有点透明?”波波也发现了问题:“是太薄了,人都能印出来了。”“哎,那要用怎么样的布呢?”孩子们有些沮丧。
分析:要想照出皮影戏道具的影子,除了要有光源,还对幕布的材质有特殊要求。当意识到太黑太厚的布不能照出影子时,幼儿随即调整为纱巾。尽管没有成功,但幼儿开始对“怎样的材料适合做幕布”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教师未曾介入,但对幼儿的操作情况十分了解,这为接下来的介入做了铺垫。
问题3 用白布做幕布为什么成功了?
当孩子们寻找材料遇到困难时,我问他们为什么视频里的皮影戏幕布不会出现问题,引导他们再次有针对性地观察。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视频里的影子,发现要用淡颜色的幕布,且不能太薄。琰琰迫不及待地从百宝箱里翻出一块白布挂了上去:“啊,有了,有了,影子出来了,我们成功了。”我也与他们一同欢呼。第二天,孩子们发现用淡蓝色的布做幕布也能成功。
在此后的交流环节中,我特意邀请舞台组介绍幕布的制作过程,帮助孩子了解幕布材料的选择对能否照出影子的重要性,并对他们面对失败不放弃继续探究的行为进行了肯定,鼓励其他孩子动脑筋,努力通过自己的尝试解决问题。
分析:对于幼儿来说,失败也是一种学习,他们在失败中一次次反思、改进,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成功地照出了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支持幼儿的想法和行动,坚信他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探索光源的问题
光源是表演皮影戏的重要条件。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失败、调整、反思的过程,最终解决了多个问题,明白了“物体与光源的距离不同,影子的大小也不同”的道理。
问题1 不用别人帮忙,一个人能照出影子吗?
解决了幕布问题后,孩子们觉得总是要两个人帮忙才能照出影子很不方便。有没有办法一个人就能照出影子呢?听到孩子们提出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我就顺势支持他们去探究。悦悦说真正的舞台上的灯光是挂在上面的,于是她到美工区拿来几根毛根,将手电筒绑起来并挂在夹子上,这样就可以不用手拿着电筒了。可是,大家发现光只能照出皮影戏道具的一部分(见图11),怎么办?悦悦想了想说:“我再挂一个手电筒好了。”说完,她又用同样的方法做了一个挂上去。一旁的妍妍说:“你看,光是斜的,还是不能照到全部。”“要不下面再装两个?”悦悦非常执着,又在底部装了两个(见图12),这样四个手电筒从四面照射,形成了四束光,但影子还是不能完全照出来。看到悦悦再次尝试仍没有成功,小伙伴们不知如何是好。
虽然之前开展过让影子成像的集体活动,但现在孩子们一心想着如何解决“一个人就能照出影子”的问题,忽略了影子成像的条件,可见他们还不会主动将之前获取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到游戏中。见此情形,我问孩子们:“想一想你们之前玩过的游戏,还记得光是照在哪个位置才出现影子的吗?”波波似乎明白了,他把手电筒搁到妍妍的肩膀上(见图13),此时光集中照在皮影戏道具上,完整的影子终于出现了(见图14)。但只要妍妍稍稍一动,手电筒就会从肩膀上掉下来。于是,波波又去百宝箱寻找其他材料,发现了一个带绳子的手电筒:“有办法了,我们把绳子套在脖子上,手电筒就不会掉下来了。”说完,他把绳子套在了妍妍脖子上,看到绳子太长,手电筒照不到合适的位置,他又用夹子将多余的绳子夹住(见图15)。大家都对他的方法表示赞赏。
分析:在对“如何一个人就能照出影子”的探究中,幼儿试图通过调整手电筒的数量和位置来解决问题,然而并不奏效。为此,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顾等方法,帮助幼儿迁移经验并将之运用到游戏中,从而引发了将手电筒搁在肩膀上照、将系着绳子的手电筒套在脖子上照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最终解决了问题。
问题2 光照面积太小怎么办?
自从波波想出“挂脖式手电筒照射法”后,孩子们兴趣浓厚,一有空就来玩一玩,照一照,试试能不能照出皮影戏道具的影子来。这一天,乐乐看着自己照出来的影子只有一点点,便不停地移动皮影戏道具,发现往上移只能照到上面部分,往下移只能照到下面部分,怎么也弄不好。一旁的浩浩说:“我们拿很多手电筒一起照,不就能照到了吗?”(见图16)可是,当几个手电筒一起照时,他们发现幕布上出现了好几处手电筒的光,还是照不出完整的影子来。“这样不行,要不我们找一个大一点的手电筒,这样光就会大一点了。”浩浩找来一个比较大的手电筒尝试着,虽然光照面积增大了,但还是照不出皮影戏道具的全部影子。这是为什么呢?
看到孩子们充满困惑的眼神,我想到之前班级里开展过“我找到的影子”“阳光下找影子”“画画阳光下的影子”等活动,他们对影子产生的条件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皮影成像的认知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继续探究。为此,我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有趣的影子”这一集体活动,通过“怎样让花的影子跑到球的影子里”这一小游戏、小实验(见图17),生动形象地帮助孩子们了解了要想照出物体的影子,光源和物体之间需要保持适宜的距离。有了这一经验后,乐乐再次尝试调整皮影戏道具与手电筒之间的距离,发现拿着皮影戏道具的手要伸直,让皮影戏道具贴近幕布,手电筒则要尽量离得远一点,这样整个皮影戏道具的影子就能照出来了。
分析:“如何照出皮影戏道具完整的影子”这一问题涉及皮影成像的科学知识。教师及时捕捉了幼儿的这一需求和困惑,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来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化解难点,为幼儿继续探究提供支持。
四、捕捉表演中产生的问题
孩子们分工明确,有的制作幕布,有的制作道具,最后的表演活动则将道具组和幕布组的孩子有机地组合了起来。可是,随着表演的开始,问题接踵而来。
问题1 “小水滴”太小看不清、不会动怎么办?
“看不清呀!”“这‘小水滴怎么不会动啊?”观众席上的孩子们边看边提出问题,第一次演出没有成功。
虽然道具组的孩子之前看过、玩过网上买来的皮影戏道具,但他们在自制《小水滴旅行记》的道具时还是没有联想到“皮影戏道具关节会动”这一特点,只是将《小水滴旅行记》中的角色画好剪下来贴在冰棍棒的一端,而且画的角色都比较小,小水滴尤其小(见图18)。看着孩子们疑惑的样子,我问道:“你们觉得小水滴与幕布的大小相差多少?”在我的启发下,几个孩子想到了用尺子测量幕布(见图19),得出长和宽分别是100厘米和60厘米,并进行了记录(见图20)。
随后,他们又量了一下“小水滴”,发现“小水滴”只有5厘米。泽泽用手比划了一下100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发现“小水滴”确实太小了。调整大小后制作的“小水滴”终于能让观众看清楚了。接下来,孩子们商量如何解决让“小水滴”动起来的问题,他们给“小水滴”也装上了“手”(见图21),可是棒子一拉,“手”就掉下来了。昊昊从百宝箱里找来毛根想把它穿到洞里去,也没有成功。添添提议:“要不我们把妍妍带来的‘猪八戒的手和脚拆下来装在皮影戏道具‘小水滴上?”几个孩子一致同意并马上拆装,从中也发现了“会动的关节”的结构原理。第一个会动的皮影戏道具“小水滴”诞生了(见图22),但太阳、雪花这些道具该怎么办呢?难道也把其他现成的皮影戏道具的手和脚拆装到它们身上吗?马上有孩子否定了这种想法:“不行,这样买来的道具就玩不了了。”这时,道具组的孩子再次观察了现成的皮影戏道具,发现它们的手和脚都是一节节的,是用螺丝一样的东西拧住的。于是,他们在画好的角色两侧戳了洞,用毛根、两脚钉将角色和吸管连接起来。这样,会动的太阳、雪花等皮影戏道具陆续做好了。孩子们及时分享了“小水滴”等道具动起来的方法,了解了制作会动的皮影戏道具的秘诀。
分析:幼儿年龄小,他们的思考和行动还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为此,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瓶颈时,教师巧妙地运用提问引导幼儿发现关键问题,支持幼儿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问题2 表演时看到了手影怎么办?
皮影戏表演又开始了。“小水滴、太阳、雪花动起来了!”孩子们拍手欢呼。突然,琰琰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视频里的皮影戏看不到手的影子,你们表演时手的影子就会出来呢?”馨馨说:“会不会是因为照手电筒的手没有遮起来,也被照到了?”怎样才能不照到手呢?馨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从建构区拿来两块木板竖着叠放,自己则蹲下来把手藏在木板后面操作(见图23)。但是,她的方法遭到了同伴的質疑:“难道一直让人在旁边扶着木板吗?”这时,波波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把架子垫高,这样手在幕布下面就照不到了。”说完,他招呼旁边的添添拿来建构区的红酒箱子叠放在架子下面,这样幕布就升高了(见图24)。接着,他又从建构区找来两根一样长的粗PVC管,刚好把皮影戏道具的手柄插进去,手柄顿时变长了。按照他的方法,果然解决了“表演时看到了手的影子”这一问题(见图25)。过了几天,孩子们又想出了新的解决办法,他们直接在幕布下面挡一块纸板,并用吸管接长皮影戏道具的手柄,这样同样照不出手的影子(见图26)。
分析:在解决“表演时看到了手影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幼儿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先后采取了用木板挡住、用红酒箱子垫高、用PVC管把皮影戏道具手柄接长等多种方法,从中进一步理解了有关影子产生条件的知识。
问题3 户外表演时没有影子怎么办?
看到有的孩子表演成功了,其他孩子也跃跃欲试,表演区显得十分拥挤。于是,大家决定把架子搬到走廊上去。没想到一到外面,幕布上就照不出影子了,即使放了很多手电筒也照不出。这是为什么呢?我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走廊两边都是窗户,是阳光把手电筒的光给比下去了,于是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有人建议给走廊两边的窗户装上窗帘,这样就可以使光线暗一点;有人建议让师傅来做间小屋子,在小屋子里操作,光線就不会那么亮了;有人建议用纸板把架子围起来,这样就能把光挡住了。大家想到的办法很多,但哪种比较好呢?经过讨论,大家觉得“装窗帘、让师傅来做小屋子”这些方法花时间、花钱,不可行。最后,大家都同意“用纸板围起来”这个方法。妍妍和波波从旁边材料库抬来了大纸板(见图27),考虑到光线是从两边照过来的,所以孩子们认为要把大纸板粘在架子两侧才能把光挡住。波波拿来了双面胶,可是怎么也粘不住(见图28)。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用胶枪粘好了两侧的纸板,这样幕布后面确实暗了许多。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表演起来,但由于幕布上方没有遮挡物,阳光还是从上面照了进来。在我的帮助下,他们把一块大纸板搁了上去。由于大纸板较重,架子较轻,所以大纸板老是塌下来,他们觉得应该找一块轻的纸板。他们链接之前用KT板顶在头上做游戏的经验,找到一块KT板盖到顶上(见图29),终于成功了。
活动结束后,波波向大家介绍他与同伴合作制作、调整直至成功的过程:“我们觉得外面阳光太强烈。当光线太强的时候,手电筒的光就弱了,所以我们先用纸板把架子两侧挡了起来,但是表演时发现上面还是很亮,接下来我们找了一块纸板盖上去。纸板太重了,我们又换成了KT板,最后我们成功了。”小伙伴们听得很认真。
此后,每次皮影戏表演时,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掌声和欢呼声。皮影戏表演还在继续进行,孩子们正在计划表演其他故事……
分析:教师运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针对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原因,鼓励他们联系已有经验,运用身边的资源或工具,与同伴合作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在与同伴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倾听和接纳别人的想法,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一个共享经验、共同提高的过程。
“皮影戏探索之旅”是教师关注、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的活动,幼儿经历了制订计划、准备材料、分组制作、合作表演的过程。围绕如何照出影子而生发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主动卷入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中,这样的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问题解决的推动者,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的行为,适时提供支架,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