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融合: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研究
2019-02-02田菊
田菊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校的教育链、人才链與市场的产业链、创新链的相互融合,是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缓解地方高校发展困境的“推进器”。在生态视角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还存在“壁炉现象”、制度桎梏性以及经费短缺性等症结。基于此,从合作博弈的视角提出促进产教融合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产教融合作用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生态圈;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147-02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用十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并提出推动产教融合的30条具体意见[1]。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不仅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破解转型发展难题,促进地方高校生态多样化的重要“助推器”。
一、产教融合的生态学解释
“生态”一词本属生物学范畴,是生物的一种生活状态。教育生态学存在着两种观念,即关系论和系统论。在关系论语境下,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与整体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涵盖社会层面的关系,还有精神层面、自然层面关系[2]。而系统论则强调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机构和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演化规律[3]。但是,无论是关系论还是系统论,二者都将动态平衡性作为教育生态系统得以为继的重要指征[4]。产教融合可以说是教育生态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相互融合的一个重要表征,根据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性,二者需要找出其平衡点,达到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学视角下,我们将产教融合定义为高校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下,围绕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结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和发展特色,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入的战略合作,构建一个稳定、持续、高效、和谐的生态氛围,以达到互惠互融的动态平衡发展生态圈。
二、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生态检视
1.“壁炉现象”造成产教融合的短期化和形式化。“壁炉现象”指在产教融合中,学校一方表现积极主动,但企业的意愿并不够强烈,由此而形成了一面热、一面冷的壁炉现象[5]。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和环境,即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企业。但正是由于这种身份,使企业不能够合法地支配或者拥有学生这一自由劳动力,对其的管理与监督等方面也受到种种限制,加之培养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企业缺乏产教融合的动力与积极性。目前,我国产教融合仅仅停留在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等 “结果”而言,合作的“过程”,如校企双方的合作理念、合作机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使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貌合神离”。
2.产教融合合作机制的桎梏性。从目前来看,我国产教融合还处于摸索之中,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集中在:其一,产教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严重滞后,利益分配的方式缺乏科学性,使得产教融合缺乏效率和绩效。其二,学校能够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但目前校企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教融合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其三,产教融合育人应建立由企业、行业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决策与管理,但是目前这一机制尚不成熟,大多流于形式。其四,整合产教融合的运行体系没有建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都缺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其五,产教融合的效果没有建立合适的质量评价体系,导致产教融合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
3.产教融合经费投入的短缺性。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我国政府鼓励和推动产教融合的奖励拨款制度及财政拨付机制还不完善,国家层面对于企业深入参与产教融合在税费、信贷优惠政策等方面还不够明晰。企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由于现今产教融合相关利益机制的缺陷,导致企业投入的资金有限。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财政拨款和经费收入有限,高校很难有更多的资金来建设实训基地或者创新创业中心来为企业提供场地,这就使产教融合的深度难以保证。
三、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生态关系的博弈与融合
假若将人类社会的人假定为理性人。那么当在他人行为选择的条件下,决策主体人做出最优行为选择策略,就是博弈论的博弈[6]。博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双方都有所收益,或者至少一方收益但另一方利益不受损害。产教融合生态关系则是一种合作关系的博弈,即合作博弈的结果必须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所采取的政策至少使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同时不损害另外一方的利益[7]。因此,要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就必须建立促进产教融合的动力协调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校企双方利益的增加以达到帕累托优化状态。
1.产教融合合作博弈的根本前提——制度建构。推进产教融合,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及其他管理部门的共同推进。其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关键:第一,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产教融合的经费、资源、信息、利益的全面统筹规划;第二,要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各自的权、利、责,保障合作有法可依,健全合作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第三,完善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建立高校产教融合的监督管理制度,建构产教融合的质量评价制度,保障产教融合达到双赢。
2.产教融合合作博弈的有效途径——校企对接。要想实现产教融合合作博弈,产教融合的内容和方式是关键,要实现好“五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需求对接,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合理规划某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实行错位竞争。二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按照科技发展水平与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按照生产的过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根据生产特点安排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四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应该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实行“1+X证书”制度。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地方高校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还要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3.产教融合合作博弈的有效形式——多元化的联动模式。合作模式决定着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要搭建多元化的产教融合联动模式。第一,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如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行业企业参与,真正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第二,产教融合的科研创新体系的建构。可以在政府的环境保障以及政策支持下,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合作,从而提升高校科研水平,解决企业技术难关。第三,地方高校要积极面向产业升级需求,实现学校与相关产业在业务领域的契约合作模式,使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链关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7-12-19.
[2] 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3] 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4] 王忠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王为民,俞启定.产教融合“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6] 冉义明,洪诗鸿,唐晓萍.用合作博弈论探究建立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86-88.
[7] 王秦,李慧凤.基于合作博弈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