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自己,活出60分精彩
2019-02-01王志康
王志康
1
钱小雅检查完女儿的作业后,又不由火冒三丈。虽说题没做错,字没写错,但那书写简直溃不成军,文具盒也仍然没按要求收拾齐整。这孩子,似乎永远不让她省心。
她頭疼心烦,开始教训女儿。女儿畏畏缩缩地看着她,脸上写满无辜。钱小雅最见不得这个表情,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见女儿的泪珠大颗滚落,钱小雅忽然感到极其无力,身心俱疲,也猝不及防地哭了。女儿顿时张皇失措,小脸苍白。
钱小雅心头一震。她从女儿的眼神中,看到一个面孔。那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迷茫地喃喃着:妈妈,我是不是又没做好?妈妈,我要怎样做,您才会满意?
认出来了,那就是她,童年的自己。
39岁的钱小雅平静下来,回想起走过的每一步路,恍然大悟:原来,她对女儿的种种苛求,都源于对自己的不满。下意识中,她把不满投射到女儿身上,不断评判她。同时,试图用对女儿的严苛要求,促使她达到自己未能企及的目标。
钱小雅的恍悟十分宝贵。有的父母终其一生都未能悟到,始终在懊恼、不甘中与孩子相爱相杀。
2
接纳孩子的前提,是放过自己。你对孩子的满意程度,往往取决于对自己的宽容程度。事事求完美的父母,没有力量接纳真实的孩子。真实的孩子不可能无瑕。这种父母时常焦虑愤怒,不满自己也不满孩子。他们的孩子往往欠缺安全感和自信心,在父母的打磨下,天性和活力一点点失去。
恰恰是对完美不抱有执念的“60分父母”,善于放过自己,容易宽容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往往宽和愉悦,孩子自由度高,安全感强,富有创新意识,能够释放真性情,思维活跃,身心健康。
美国电影《天才少女》中,外婆伊芙琳曾是剑桥数学系高材生,但她有未达的目标,很不满足。发现女儿的天赋后,她便开始了可怕的天才教育计划。她把孩子关在屋里,天天研究数学,使之没有了童年的欢乐及伙伴,造就了女儿生活及人际方面的低能。女儿自杀也没能使伊芙琳悔悟,她又将目光投向了外孙女……
现实中的很多父母,虽说没有如此极端,但执念也很多:我应该那样,我不能这样……经由种种挣扎努力,仍然只是这样,达不到那样时,就会不满、厌恶自己。对自己失望后,会放弃。这种放弃,不是真放弃,而是挪了个地方,开始要求孩子。孩子稍有偏差,就不满不快。孩子屡教不达,就焦虑懊恼。孩子背道而驰,就愤怒无望。
3
真的无望吗?其实你感到无望时,恰是柳暗花明之机。
熟悉的一位女子,生长于严苛的知识分子家庭。她说在别人家,父母都是一个红脸一个黑脸,而她面对的始终是两张黑脸的虎爸狼妈。她考了98分,父母就必须严查那两分丢在哪里。作文比赛拿了个一等奖,父母说还有特等奖呢。对她的其他方面,父母也不满。母亲说她眼睛不大,腿有点粗。父亲说她性格太内向,表达能力不强。
因此,她从小到大不停地跟自己较劲,总是拼尽全力,力争做到最好。一路成绩优异,读完研后做了教师,连续多年都是优秀教师。内向的她,还在一次辩论赛中成为最佳辩手。但她心中,这样的她还不算理想。比如,是优秀教师但不是杰出带头人;先后写过几本书,只有一本得以出版。
等到儿子出生,她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教子行动:一岁多教古诗;两岁多报了3个班;到了入学年龄,宁可多花钱多跑路,坚决挤进最好的学校。但儿子处处让她失望,不论学习成绩还是其他才艺,永远是中等。
她家里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她咬牙切齿地训斥儿子,捎带着批评不上进的老公。儿子一脸委屈。老公猫在沙发上玩手机,装没听见。
儿子10岁那年,她老公调到了另一城市工作。一天晚上,她教训儿子时,儿子突然开始反击,发很大的脾气,并且说要去爸爸所在的城市。
这一天对她来说,简直天塌地陷。早已疲惫不堪的她,在和儿子僵持了几天后,终于无奈放弃。她想:完了,我这一辈子没希望了。
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儿子去了爸爸身边后,渐渐变了个样。成绩还是中等,但活跃了,在校内校外参加了不少活动,还得了两个奖。父子俩回来时,精神面貌都不错,儿子更是一改蔫不拉叽的模样,简直神采飞扬。
这让她开始了反思。她发现,苛求孩子的根源就在于,她没放过自己。她尝试与自己和解:我眼睛不大,但很亮,没近视;腿比较粗,稳当;内向也好,谨慎沉稳。我不是最优秀的,但做普通人又如何?
阳光一下洒满了心谷。她觉得,自己不是没希望了,而是获得了重生。她走到老公和儿子中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快乐,还有满足。
走出执念,天高地远。父母的自我检视、自我觉知、自我成长,比那些教子的技能更重要。
(田晓丽摘自《莫愁·智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