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100万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应对的冷思考
2019-02-01□黄芳
□黄 芳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着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高职院校作为承担高技能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各界纷纷探讨扩招背景下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招、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等,各地、各校也都积极思考未来区域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
实质上,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并非是一家之事,它不是高职院校自己内部可以解决的问题,扩招是国家基于宏观经济发展背景和国家大局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选择,高职院校此时不仅承载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要多思考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如何在稳定就业的格局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如何坚定地做好人力资源建设服务保障工作。
一、高职扩招100 万的背景及意义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是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要、缓解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矛盾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维护各群体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扩招无疑是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策略。
(一)是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必然选择
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向着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迈进,但现实情况是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质量并不高。2019年1月1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5年,他强调,要继续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全民素质。实质上,我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是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人力资源建设的任务依然很重。从人力资源结构来看,老龄化的快速增加导致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出现下降,整体素质不高,可利用率低。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而我国仅用了近20年时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英国45年,而我国大约只有27年[1]。加之我国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重视人才的引进却不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等,均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建设任重而道远,扩大高职招生规模,可以逐步均衡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
(二)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
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是从粗放式向集约式的升级,转型升级必然带来对人力资源的更高要求,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是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直接对接,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较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求,而此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是高职院校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纽带和基础。因此,大批的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对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和价值。高等职业教育扩招可以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高职院校来,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必然要重视审视院校建设基础和教学、保障水平,通过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来增强学校培育人才的水平,因此,高职扩招和这一事件引发的高职院校的一系列改革,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技术升级及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
近几年,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仍保持在1500 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有834 万人,再创新高[2]。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19年3月12日,人社部部长张纪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部长通道”中表示,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人口14 亿其中9 亿是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新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增加。就此,今年中央把稳就业放在六稳首位,专门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对于如何做好今年的就业工作? 张纪南介绍,主要围绕:一个“突出”,即重点群体,如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以及困难群体,将精准施策;三个“加大”:是指加大减负力度、加大培训、加大保障。高职扩招100 万即为缓解就业的重要政策举措,《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39 号)提出,要“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因此,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各群体提供技能教育与培训、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
(四)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矛盾的战略之举
我国正在努力向制造业强国甚至“智造强国”迈进,而高技能人才短缺则是阻碍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2016年11月,由摩根大通支持、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技能型劳动者数量在全国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较低,随着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技能人才缺口将日益扩大。数据显示,拥有一定职业资格等级的技能劳动者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仅占5%。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足,调查表明,高技能人才大多年龄超过46 岁。再者,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性不够,高技能人才大多分布在传统大中型企业,而在民办企业,特别是在新兴的行业中,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岗位技术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一项重要使命。高职扩招恰逢其时,通过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具有现实意义。
(五)是遵循人本主义维护各群体生存质量的优选手段
人才素质的完善是国家经济大战略的根本基础,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解决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等群体的培训与就业问题,保障其有尊严的社会地位,是提升其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往往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的支撑,缺乏规范的培训,在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的情况下也缺乏对自身最基本的安全保护意识和知识支撑,难免在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也难以保证工作质量;退伍军人由于保家卫国的需要,难以兼顾自身学历的提升,他们往往错过了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最好时机;而下岗职工则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化和自身知识与能力不足,难以实现顺利的转岗。对于这些群体,再教育再培训就显得极为重要,高职扩招恰好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给予他们再一次学习的机会,维护了其作为社会人的尊严,给予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的生存质量。
二、高职院校扩招的资源与条件浅析
201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共计1418 所,以100 万扩招规模来计算,平均每校要扩招约705人左右。高职院校是否具备为更多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基础和能力,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和冷静思考,以下我们将以上海为例,来分析高职院校当前实施扩招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策略。
(一)学校基础条件建设——不具优势,但基础良好
学校基本条件是办学的基础,也是学校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2018年,上海共有高职院校22 所,校均学校总建设面积141125.15 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5.02 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10.31 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18.95 平方米,15 所院校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低于20 平方米的设置标准,占全市高职院校总数的68.2%,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 号)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 平方米,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4年内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 万平方米。2018年,上海高职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10979 人,校均规模为5044.5 人,扩招一年后的校均规模测算为5749.5 人,连续扩招三年后的校均规模测算则达到7159.5 人[3]。从上海的地域特点和学校基础建设条件来看,学校校区面积较为紧凑,冗余量不大,但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建议全市高职院校可通过争取政策支撑和市场化手段逐步拓展校区面积和教学用房,在当前国家政策环境较为有利的前提下,在全市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财政投入的背景下,基础条件的完善尽管压力较大,但在现有基础上有所突破的可能性也较大。
(二)教学资源条件建设——优势显著,需逐步完善
教学资源是维持与稳定日常教学工作的根本基础,从上海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基础来看,2018年,全市高职院校校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8986.4316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2.02万元,超过教育部规定的优秀标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 号)规定,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4年内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不少于1000 万元。全市高职院校校均拥有计算机台数1922 台,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42 台。全市高职院校校均网络多媒体课室103 间; 校均教学资源量7892.23GB,其中,电子图书为3364.01GB,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平均达到5032M[4]。尽管在学校基本条件上不具备优势,但在教学资源条件建设上,上海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比较显著的优势,教学条件较好且资源水平也比较高,益于在基本条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逐步接纳扩招生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当然,要为扩招生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多方协同,借助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源等,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尚有差距,推进举措可行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理念和贯彻教育政策的核心推动力,高职扩招后,教师队伍即将面临巨大的教学压力,因此,不管是师资队伍自身教学素养基础或是队伍数量规模现状,都将迎接非常大的挑战。从上海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来看,2018年,全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总数为4731 人,生师比15.49,全市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62.02%,低于50%的学校有七所,占全市高职院校总数的31.9%,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10759.24 课时[5]。可见,全市高职院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并不高,尚有七所学校达不到50%的要求,对于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指导者、引路人,除了基本教学能力之外的专业背景、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尤显重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扩招,教师的教学素养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对于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从政策环境的完善角度来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可以期待。
(四)教学模式改革——教改动力强劲,改革一触即发
高职扩招的对象是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群体是一群存在“学习断层”困境的人群,他们既往的学习经验已经淡化,取而代之是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累积,他们对新的学习的把握是不明确的,如果采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他们是难以适应和延续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要借助继续教育培训的经验和模式,来探讨能适应这些群体的教学模式。面对这些群体,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更加灵活和有弹性,授课时间的灵活性、模块化课程、评价方式的针对性等都值得探讨,如针对这些群体的第二课堂或拓展课程的延伸空间就比较大,可借鉴的经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限定选修课、学生社团,学院无线通讯社团的作品得到市级层面的奖项。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构建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将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技文体竞赛、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和各有关学生团体任职及其它教育实践活动统一纳入学分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些学校的建设基础,对于创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适应扩招要求和生源群体个性化需求,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上海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可能性来说,我们认为改革与创新的因子和活力一直都在。
(五)实训资源条件——外部空间巨大,资源完善可期
实训设施建设是职业院校异于普通教育领域的重要特征,为了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培育质量,必须要有一流的实训设施与条件。从上海高职院校的实训设施来看,2018年,校内实践基地工位数73246.14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0.66 个,校均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73.23 万元[6],实质上,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本身就不高,且企业的实践教学设备投入也不尽如人意,如果每年增加700 多人,三年增加2100 多人的学生规模,则实训设施条件显得明显不足。尽管实训资源条件不足,但上海拥有众多的优秀企业,高职院校有很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果能够通过完善企业激励政策,加大校企融合力度,使高职院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实训资源,如企业对学校的实训资源投入,企业内实训,又如,校内工厂建设等,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来完善实训资源,并形成教育合力,这不仅益于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质量提升,对于迎接高职扩招挑战也具有实际意义。
三、高职院校扩招的风险预警和推进策略
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当在思想上与国家战略布局高度和谐统一,行动上要依据院校现状基础多想对策、解决问题,战略上要长远谋划高职的可持续价值,义无反顾地承接起国家交给的重任,积极调整院校战略布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迎接一大批新生的入学。
面对新格局的发展,以及新问题、新矛盾的产生,高职院校必须要时刻预警,并准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调整和完善。特别是最初几年的适应期,应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并实时调整策略。
(一)面对可能的校园文化冲突,营造更富生命力的校企文化氛围
扩招对于各个高职院校来说,会增加一群来源不一、经验复杂的学习群体,此时,会改变原先高职校园内相对单一的学生来源群体,来自社会领域的人群,学校的、企业的、农村的、部队的,在高职院校汇集,形成相对复杂的人员群体[7],而此时,校园文化难免存在冲突或不兼容性。多因素、多文化的交融,需要学校积极给予重视,以免因文化不和谐而引起各种矛盾。建议通过学校校园文化定位调整、办学理念改变、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重构等,以及相应的校园活动、校园布局的调整,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渗透,逐步融合多元文化,逐步形成更具生命力的校园文化、校企文化。当然,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还需要各高职院校形成可持续推进的机制。
(二)面对多元的教育对象,构建更具灵活性的教学模式
实质上,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高职扩招的最初阶段显得更为重要,面对复杂的教育群体,特别是一些学习断层的群体,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是考验扩招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还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步调整。建议在借鉴高职院校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结合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既往的学习与工作体验,灵活教学模式,推进学分制改革,给予这些群体以往学习经验一定的学分折算,设置相应的专业基础及实践类教学内容,比如,退伍军人群体,可多开设一些体育竞技类的课程,消防兵退役的军人,可以为他们开设化学类的课程,从事过相应工种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可增加其相应专业内容,同时,增加拓展类及选修课的范畴,使学生的学习空间范围更加广、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有所发展。
(三)面对复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建设更具人性化的校园治理模式
学校学生群体的复杂性是高职院校即将面临的重要考验,不同群体之间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互不接纳性和矛盾冲突,比如,退伍军人可能思考问题比较单纯,行为方式也比较直接,更容易存在行为冲动的问题,矛盾的产生也在所难免,由此,管理方式如何实施也是学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当前学校不断推进治理模式改革的背景下,要积极将新问题多加考虑,完善校园治理模式,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特点,灵活选择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切不可管“死”,要建设更具人性化的治理方式,充分激发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活力和学习潜能,保护不同学生群体的独特个性。
(四)面对庞大的教育群体,建设更具市场调节性的资源配置模式
高职扩招第一年面临的是校均700 多人的扩招人数,从规模的角度来看,三年后,各高职院校则存在校均2000 多人的规模增量,2000 多人对于上海的高职院校绝非一个小数目,2018年上海各高职院校校均规模为5044.5 人,扩招三年后估算校均规模为7159.5 人,增量约42%,由此,首先带来的就是资源配置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更加灵活的资源配置模式和调节机制,通过吸引其他社会资源拓展校区之外,还需要申请增加财政投入,拓展基本教学资源基数,再者,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积极利用企业资源,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如投资,合作,赞助等,灵活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五)面对参差不齐的学习经历,推进更具适应性的评价模式
高职扩招即将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参差不齐的学习经历,其知识和技能基础差异较大,如果完全按照一般高职学生的评价方式对他们进行考核,则难以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建议评价标准要重视差异性,应当依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有差异的评价标准,结合这些特殊群体原先经验来指导教学与考核,充分利用其先入经验,将教学与考试内容与其经验结合起来,且要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灵活评价方式,淡化功利性因素,避免对师生的伤害。
(六)面对相异的学习基础,构建更具成长性的师资培育与引进机制
师资的短缺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面对如此庞大的新增教育群体,各高职院校都存在生师比极速增大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一问题,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难以稳定新增教育群体的学习兴趣,影响其持续学习的热情,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寻求政策支持,逐步扩大教师编制,加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拓展,以弥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技能水平不足的问题;要避免“重引进,轻培养”的怪圈,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不断提升学校内部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与技能水平;要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再者,可以更多的考虑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拉近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衔接起学校学生既往社会相关岗位的学习经验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