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为例
2019-02-01朱学荣
□郭 宇 牛 慧 朱学荣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社会参与,突出专业特色,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励学励行,善建筑成”的校训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致力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三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即指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全面系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活动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组建专兼职、校内外专家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明确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挑战、理论基础和培养目标
(一)社会发展新趋势挑战现有人才能力结构
20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取决于人左脑的逻辑、分析、线性思维能力。未来凭借这些远远不够,艺术创作、共情、创造以及全局性思维等右脑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一趋势是三大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汇聚而成:首先,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依靠左脑的重复性工作正大规模转移到能以最低成本完成这些工作的地区。其次,人工智能趋势加剧。20世纪机器取代人力劳动,21世纪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左脑负责线性思维、推理分析的功能。相关职业面临来自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人工智能的挑战。再有,世界各地物质财富积累程度空前提升,人的富裕程度随之提升,价值需求发生了结构性跃迁。应对新趋势,最紧迫的并非升级人现有的逻辑能力,而是为人提供缺失的且并未自知的能力。这就需要右脑的创造、创新能力[2]。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把握趋势,帮助学生科学地认知自我,培育坚定的意志力、强烈的责任感、无限的创造力、高效的合作力。
(二)创新是人所具备的潜在力量,创新人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心理学领域提出第三驱动力行为理论,即完成任务所带来的愉悦感源自内在的自我激励。人类已经历二次行为驱动力升级:第一次几乎全部基于生存需求;第二次基于重复性工作管理,人以媒介物实现自我评价。丹尼尔·平克在其《驱动力》一书中认为:人是由两个矛盾的自我中心组成。一个是自私的功利中心,它告知人生是零和游戏,以牺牲他人物质资源为代价积累自身财富;另一个是道德的无私中心,它认为人是团队的一部分,团队发展意味着个体成长。功利中心由金钱权力等外在奖励驱动;无私中心则受到对学习的热爱、责任感等内在动因驱动。二者同时存在,人会针对情景运用不同的驱动模式。非功利性驱动模式会使人获得内心解放,也是创造力和幸福感的释放。创造力源于无私中心,有创造力的人会把创造过程看作是对创造的回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人的自我激励,帮助学生建立“内奖”机制,以获得更高的内心秩序水平和更多突破性成长。同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关键在于人才。
另外,神经认知领域的科学研究最新发现,人脑具有神经可塑性,人可以通过经验原因引发大脑结构改变。人脑由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相互连接构成,通过加强或削弱连接,人脑结构发生改变。大脑并不像计算机,而更像一座不断变化空间结构的城市,大脑有独特的神经结构用以最佳地契合个人需求。基因和童年经历对大脑只起到部分塑造作用,后期环境刺激可持续重塑脑神经。重塑脑神经的原理与重构城市空间相似,拆除或毁弃旧有布局后开展新建设。身份认知和行为方式不仅是心理产物,也是大脑的物理建造。基于上述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创新是所有人都具备潜能。这就要建设关照现实需求,结合科学理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1]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使个体不断实现思维和行为层面的自我超越,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
(三)在科学判断新形势的基础上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面临日益加剧的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个体要相应地通过提升认知层的复杂性和行为层的有效性来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则需要以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意志力、责任感、创造力、合作力等基础性能力为目标。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品质。意志力通常指人全部的精神生活,它引导人行为的方方面面。意志力是人有效控制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根本条件,当人正确运用这一力量时,就会产生坚定的信念支撑、对问题的专注思考。责任感是由内在非功利性驱动的精神状态,本质上是利他的心理行为模式,使人的自我价值有更精神化的、非功利性的界定,同时使人获得信任和尊重,增加合作的幅度和效度。创新创业实践必然要通过复杂合作来达成,没有人可以凭借自身力量完成从产生创意到创意产品化、市场化的所有环节。创造力,没有边界,弥漫于整个世界,所有人都能进行创造性思维。人的常规性思考,因记忆路径的模糊性,其思考路径总会存在差异而绝不是精确的重复。感觉、语言、记忆共同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条件。创造力的激发是这三个条件的坚固性、变化性、互通性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需要意志力不断推进新的思维路径和新的问题解决方案,最终促成创新。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意志力和责任感保障了合作的稳定与有效,创造力则确保了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
二、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措施与经验
(一)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系统性、开放性
自2017年,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始通过顶层设计,不断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依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系统性、开放性建设。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积极整合校内教育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全校师生、全部专业、全部课程的协同效应。与二级院协同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类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创新基础、创业基础、风险控制、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的通识课程;不断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全体教师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重视课里课外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专业团队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意识与教学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开设学生创新创业沙龙及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全方位推进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协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积极拓展校外教育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元实践教学平台,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将已有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形成比较优势[4]。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与呼和浩特市金川企业家联合会建立合作平台,整合企业家资源,拓展双创课程实践空间。借助企业家联合会丰富的企业资源,挖掘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传播企业家精神、拓展校内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的社会平台。与内蒙古蒙杰律师事务所合作,共建双创法律服务工作室。推进校园普法,提升面向全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控制意识与控制能力。双创法律服务工作室,依托专业人士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专利申请、就业创业法律问题咨询等公益服务。与内蒙古中税众联税务师事务所、内蒙古聚源财税咨询服务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双创财务风控平台。借助第三方机构的专业力量,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与控制能力。与内蒙古盛和热力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学生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借助合作企业的先进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专家资源,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储备,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
(二)推进以多维度立体式课程开发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并鼓励跨专业团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围绕意志力建立基础课程群、围绕创造力建立思维课程群,通过基础课程和思维课程传授与创新创造能力相关的概念、知识和工具,帮助学生创造更有效地创新、并从创造性的思考和活动中获得幸福体验。
在基础课程设计开发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尝试构建以体能、幸福、阅读、书法、音乐鉴赏等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团队深刻认识到体能是人参与社会实践的根本性约束条件,良好的体能使人精神饱满、思维活跃,行为更加坚定有力。因此课程团队开设体能素质拓展项目课程,通过高强度高技巧性的体能训练,使学生感受身体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心理变化,通过建立新的肌肉记忆来实现大脑结构的物理改变,进而引发心理变化,提升意志力水平。此外,课程团队积极开发关于幸福认知和体验的课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须依靠群体实现生存需求,人的恐惧和幸福很大程度源于其所置身的群体。但由于现代社会具有极高的流动性,人与群体的关系高度陌生化且充满不确定性。社会交往过程中所构筑的自我认知和人内在的自我认知之间的结构性平衡,是内心秩序的重要基础。提升内心秩序水平可以降低焦虑、提升幸福感,并且更加具有专注力和创造力。内心秩序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独处的能力。如果人不能独处,就不能有效控制注意力,就会不可避免地求助于比较简单的外在手段,诸如药物、娱乐等任何能麻痹心灵或转移注意力的事物。具有独处能力的人则不受环境秩序限制,能够从所专注的事物中寻求意义和幸福感。而独处的能力很大程度源于阅读等高技巧性事物所培养的记忆力、认知力和感受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也注重设计开发强化高职大学生阅读能力、拓展爱好的如书法、音乐鉴赏等高技巧性的相关课程。
在思维课程开发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尝试构建以创新基础、设计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等为核心的更加注重学生高度参与的项目体验式课程群。思维在人的全部生命体验中具有核心性,人日常会处理诸多传入大脑的外部刺激,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实施行动。思维是具有交流潜在性的大脑活动。交流媒介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日益多元化,语言、图像、艺术、数学、科学公式等等。虽然所有交流形式都有其独特优势,但人在生存实践中采用的最主要交流方式是语言,语言使得高频、高效的合作得以实现并不断扩展,甚至超越血缘、地缘的限定,客观上增进了社会总体的信任水平。同时语言作为思维重要的外化方式,能够将思维以相对准确的复制呈现,使人得以审视自身或他人的思维并加以矫正。有鉴于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强化训练意志力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育所塑造的僵化的、功利性思维模式,帮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体验,发现自身热爱并能够持之以恒投入其中的事物,发现内在的非功利性自我,持续创造并不断完善其创新创意的呈现效果。
(三)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学生禀赋、专业特色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项目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问题导向的教学就是遵循和发扬马克思关于“问题意识”的思想,从课程设计直到课程反馈,都以问题逻辑贯穿始终。“这种方法强调围绕问题组织课程,而不是呈现一些毫不相关的知识。”[6]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项目与真实情境紧密相连,增强实践教学项目本身的带入感、吸引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在上述两大课程群基础上,围绕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意转化力,更具针对性地开发相关实践教学项目。启动了“思维设计体验馆”,通过设计空间和丰富空间内部创新工具来实现对人情绪的影响和行为的重塑。同时,依托该空间开设创新创业模拟实训课程,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的原型,测试假设、回答重要问题,并利用相关指标评估原型,利用3D 打印、BIM 技术、数据搜索技术等创新工具为自己的创意设计模型和产品化流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通过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创新工具,包括简单且快速接触细分市场渠道的媒介,教授学生关于综合运用移动设备、社交媒体、数据挖掘的技术,来帮助他们开拓搜索信息的领域,获得更多洞见、归纳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形成可行性方案[7],再结合拟成果项目答辩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组建创客团队自主设计开发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经过学校双创导师团队的严格遴选,胜出的学生创客团队可借助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运行测试项目。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通过推出“周末业谈”常规性专题研讨课程,邀请行业专家与学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打开自我、感知现实、探寻趋势,使之获得更多理性的思考力和高效的行动力。
此外,课程团队还积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社会合作平台。与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开展针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问题的小班讨论式培训课程。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专家机构评审合格,受训学生获得劳动保障部与国际劳动组织颁发的《创业培训(SYB)合格证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通过不断整合优化专业、行业、地区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完善双创课程体系,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导向的学习能力和将创新创意产品化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