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构建“土肥和谐”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的八个哲学问题
2019-02-01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名誉会长曾宪成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名誉会长曾宪成
“土肥和谐”的生态观,与中国太极、阴阳、五行等古典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实践出真知,“腐植酸+土肥”如同“功能+土肥”始终充满活力。直面“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集聚“腐植酸/有机质、耕地/土壤、化肥/肥料”等三大生产要素,构筑“土肥和谐”新关系,应当拷问八个哲学问题。
土肥三大生产要素相辅相成
“腐植酸/有机质、耕地/土壤、化肥/肥料”三者互为包容、相辅相成。肥沃的黑土地,本色是腐植酸,为土壤最大碳库。土壤是生命之本,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腐植酸是耕地的命根子。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是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其重要地位不可颠覆。化肥是植物外供最大“养分材料”,具有规模化生产不可逆的作用;但化肥不等于肥料,而肥料又离不开化肥,腐植酸凝聚力量巨大。
化肥过量使用现象需正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号令,“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是推动化肥变革的重大历史性举措,也是发展气候农业的必然要求。化肥作为植物养分外供之王,一方面大规模提高农业产量,另一方面大规模伤害土壤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化肥当季利用率仅有3成,大量浪费社会资源,高耗能,还直接影响气候变化。化肥“一把撒”时代已过时。
提高化肥利用率坚持“两机互补”
化肥投入多重性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追溯两个土壤肥料营养学说的历史,一个是德国人泰伊尔于1809年创立的“土壤腐殖质以土壤有机质-腐殖质自供为主”;另一个是德国人李比希营养学说,于1840年创立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以工业制取的氮磷钾等无机养分外供为主。两个土肥营养学说距今分别过去了210年和179年。现在,构筑“土肥和谐”,确立“有机-无机营养供给理论”和“腐植酸有机-无机营养供给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必然。坚持“以有补无,以无补有,有无互补”的“两机”方针,以解决化肥利用率偏低问题。“两机互补”既是哲学,又是科学。
“两个”最大养分需明确
正确理论源于正确实践。腐植酸是土壤最大“营养库”,化肥是植物最大“养分库”;一个是内供最大,一个是外供最大。于土肥而言,把好“两个最大”至关重要。几十年来,土壤腐植酸/有机质快速消耗,工业提取的腐植酸成为土壤最大的补充库。需要重申,煤炭腐植酸与土壤腐植酸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有着一致性的应用特点。这是人类智慧利用腐植酸,反哺土壤的点睛之作。
黑白统一构筑“土肥和谐”
黑白对立统一和谐之道,十分贴近中国古典“太极”理论。“腐植酸+化肥”,最具“土肥和谐”的太极之道。如何内(腐植酸)外(化肥)结合,黑(腐植酸)白(化肥)结合,构筑“土肥和谐”是关键。一定要摒弃“非白即黑”和“非黑即白”的传统思维。“黑”是构建“土肥和谐”的功能因子,“白”是构筑“土肥和谐”的养分材料。黑多,还是白多,必须因地制宜。通过“腐植酸+”,集成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锌铜钼及其他有益元素,使其合理匹配,即是“黑白理论”的和谐统一。土壤生命活力在黑白交汇中。
腐植酸缔结肥料时代核心价值
“肥料工业1.0到3.0”时代,是单质化肥由粗到细的时代,实际是化肥时代。“肥料工业4.0”时代,是自觉接受“有机-无机营养供给理论”和“腐植酸有机-无机营养供给理论”科学指导的时代。凡事必须抓住核心,腐植酸是土壤的核心,制造肥料有着画龙点睛作用。“腐植酸+大中微量营养元素和有益元素”如同“功能+土肥”,既是打造“肥料工业4.0”时代的核心,也是构筑“土肥和谐”时代的核心,更是大规模生产优质农产品、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历史经典值得崇尚
纪念国发〔1974〕110号文件“国务院转发燃化部、农林部关于积极试验、推广和发展腐植酸类肥料报告的通知”45周年,腐植酸肥料在农业上获得的“五大作用”,是中国的经典,也是世界的经典。2015年7月20日,工信部原〔2015〕251号印发《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腐植酸肥料纳入其中。需要指出,有机肥≠腐植酸肥,腐植酸肥是最好的有机(复合)肥。45年来,大量田间试验进一步证明,腐植酸肥料与土好、与肥香、与环境友好,新获“两高三少”“三剂化”“三化效应”等一批重要成果。
策应化肥之变,助力“负增长”
走进绿色农业新时代,土要好,肥要香,化肥要负增长,腐植酸一定要起好腔,带好头。俗话说,黑土地肥得流油,腐植酸正随“油份子”(反哺)。当前,策应化肥之变,补充土壤碳库,提升地力,让黑色腐植酸将白色化肥转变成黑色肥料还土壤本色,于“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而言,即是“黑白两极”和谐发展的应身之道。中宣部公益宣传片《认识腐植酸——让腐植酸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将播出,让人们一睹新时期“腐植酸+”构建“土肥和谐”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