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精准,才能越标准
2019-02-01中国农资评论员崔海涛
《中国农资》评论员 崔海涛
近日,北京市土肥站的一项有关有机肥施用精准化的研究在中国农资传媒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后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这项研究对鸡粪、猪粪、牛粪等不同品种有机肥进行田间矿化分解试验,测定了不同品种全年在露地与保护矿化释放速率,从而准确地测定了这些有机肥全年为作物提供的养分量,并据此给出了施肥公式,即作物总养分需求量扣除有机肥能提供的养分量,就是通过化肥来补充的养分量。这种精确的有机肥替代方法在我国还很少应用,但无疑这是一个进步。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行动,以减少化肥等投入品的过量使用。但是一定量的有机肥到底能替代多少化肥,这在以前很多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推荐一个大概数值,具体这个数值如何确定则不得而知,这使得在有机肥施用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介绍,在我国的蔬菜、果树种植区,很多农民大量施用有机肥,使得土壤层养分过量,从而导致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有的农民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之能对耕地进行换土。即使这样,很多农民仍然不明白是施用有机肥过量造成的,在未来的种植中仍然犯下同样的错误。
毫无疑问,增施有机肥可以培肥地力,但是万事万物都有合适的度,超过了或低于这个度都不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应用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这个度,找到一条准绳。只有依据这条准绳,我们才能更精准地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达到优化产地环境、提升产品品质、从源头上确保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的目的。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研究还很少。“差不多”、“说不清”的事情还很多。比如,曾经有一个有机肥企业厂家在推广自己的产品时宣称,其产品可以抗旱、抗病等诸多功能,可谓是农业生产的必备神器。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该产品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其作用机理是什么?当听到这些问题时,该厂家负责人也是一脸茫然,无法回答。也许其产品在田间应用中确实表现出了抗旱、抗病等功能,但是如果无法给出具体的机理,那么农民就无法知道如何施用、施用多少的量才能达到抗旱、抗病的目的。
这种认知的模糊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很多“迷信”色彩。比如有些企业硬是把八卦、天人合一等学问用到有机肥的创新中来,在国学外衣的装饰下,打出了新概念,并利用各个场合对此鼓吹。有业内专家表示,对于这些所谓的创新,听得人听不懂,讲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在讲什么。
这些都暴露了一个一直以来为行业诟病的问题,我国在肥料施用方面的精准化研究和技术推广还不够,这才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在很多时候是“差不多”先生,其离标准化生产的距离还相当遥远。
根据我国的政策导向,绿色化、标准化是未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改变,传统的“差不多”的生产方式必然被抛弃,更加精准化的生产方式必将走到前台。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是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认知是撬动生产方式改变的动力,也为标准化农业提供了可能。北京市市土肥站对有机肥替代精准化的研究只是我们农业生产领域很小的一个部分,但这种研究背后的精准化思想却让我国农业看到了标准化生产的希望。如今我们已经在路上,正在向远方的灯塔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