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善
2019-01-31戴子琦
戴子琦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侃侃而谈,呼出内心殷切的希望。他站在时代的塔尖上,悲悯地看着众生。浅读孟子,我感受到了他对“天性善”的赞誉以及坚定的追求。
卢梭追求“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善良”,从而写了《爱弥儿》一书。而孟子强调人性中先验的善的观点,是与卢梭有些类似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关于人性初始的状态,有各种观点:荀子的性恶论,笛卡尔的白板说等,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但我们不管本性如何,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完善自身。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这样写道:“对于孟子来说,一切后天的经验和学习,都是为了去发现和发扬亦即自觉意识和保存,扩充自己先验的善性,也就是所谓存善。”孟子给了人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方式,他给予了学习的一种动力和方向。简言之,他存善简单化了。对于存善,圣人如此,凡人亦如此,它变成了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命题,只要人人发展自己的本性——这也就形成了他的另一个观点——“人皆可以成尧舜。”
而至于方式,他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他道出的这种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识,对于我们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他也成了孟子所提倡的一种方法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失败和挫折,多数时候会把责任推给别人,这也是人类的天性。但孟子认为,我们应先从自身寻找原因。这就是自省。
想起陈忠实老先生的《手记》中,“寻找”是一个关键词,读完全书后,发现“剥离”也是一个关键词。没有“剥离”与“寻找”,就没有后来的陈忠实,当然也就没有如今的《白鹿原》——我們在渐行渐远的过程中,也应该践行这种“寻找”和“剥离”。
冯友兰说:“我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换句话来说,哲学就是剥离自己。我们欠缺什么?我们错过什么?我们做错什么?我们获得什么?想来,我们要寻找到自己生命的哲学,剥离的同时,便是寻找。
在剥离与寻找的同时,我们要对自己所经历的挫折有所认识。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对我们的苦难下了一个积极的定义,从而给予内心的安慰,不至于绝望放弃。
康德站在那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对心中道德律的反复揣摩也是一个存善的过程。孟子在这头望着我们微笑。我们并没有多高的追求,但我们的存善之心会一直跳动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