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奏响生命的华章

2019-01-31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7期
关键词:母爱文本生命

(山东省临沂市第四实验小学)

一、依托文本生命教育内容,弹奏生命涌动的“音符”

语文作为一门彰显人文特性的课程,选编的文本不仅文质兼美,有很多内容都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以人教版为例,有的文本是关注对生命的认识和珍视,如《生命生命》《触摸春天》等;有的关注对生命的敬畏和欣赏,如《浅水洼里的小鱼》《花的勇气》等;有的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为人民服务》《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跨越百年的美丽》等;还有的提醒学生学会关注宇宙、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命的质量,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等。

教师在教学这些文本时就要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解读生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咀嚼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真谛,弹奏生命涌动的“音符”。

二、建构和谐自主开放课堂,弹奏生命涌动的“主旋律”

在“自主、探索、合作”的新型课堂中,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就要努力建构一种让学生心灵得以舒展,思维得以激发,让创造的火花在交流中闪现。“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随着对文本的解读而进入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以此生发出新的教育契机,教师就要利用这些新生成的有效资源,变奏教学流程,增删既定教学目标,带学生体验新的生命历程,弹奏生命涌动的“主旋律”。

教学《麻雀》(人教版七册选文)时,我让孩子进行课外自读,课上交流时,我发现孩子们已经被麻雀的行为所震撼——它为保护小麻雀竟然以小小的身躯去抵挡猎狗的袭击!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只有她,只有爱,才维系着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虽然这段话在选编课文时已省略,但它有助于孩子从深层次理解老麻雀伟大无私的母爱。当我出示了这段文字并满怀激情地读完,很多孩子已是泪眼婆娑了,老麻雀的爱拨动了孩子内心深处爱的琴弦。于是,我适时引导,让学生也试着给文章一个完整的结尾,抒发内心的感动。

一个孩子这样写到:“母爱是无私的,当老麻雀拿出最大的勇气保护自己的孩子时,谁都抵挡不了。当她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时,她的伟大让我们倍感温暖……”

“心动辞发”,它来自于孩子美丽、高尚的心灵。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大家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

“母爱像太阳、蜡烛、啄木鸟、救生圈……”

“她会给我们阳光,给我们温暖,让我们茁壮成长。”

“她会为我们照亮前方的道路。”

“她会为我们啄去身上的毛病。”

“……”

抽象的母爱变成一个个形象鲜活的生命,我鼓励孩子用诗的语言来表述。诗的灵感像潮水一样汹涌而出,孩子们在感动中写出了一首首虽稚嫩但饱含深情的小诗,这就是孩子眼中的母爱,有了爱的滋润,才会有美好的诗歌,有了诗的陪伴,生命才会更加美好。

三、关注资源回归生活本真,涌动生命“余音缭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及其作用的意识。没有资源支撑的课堂也不可能是内涵饱满的课堂。要非常平面地解读教材,去寻找资源,也包括学生的课堂资源。

在教学《怀念母亲》(人教版五上)时,我发现孩子们始终把作者对母亲的思念、遗憾地看作是作者本真的感情,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还停留在文字表面,这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上。因此,我适时添加了“季羡林1935年他出国留学,本来留学就两年,结果抗战爆发,他就一直滞留在国外回不来。后来,他得以回到祖国后曾写下的相关文字……”等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在战乱时期,季老多年来漂泊在异国他乡不能回到祖国怀抱的遗憾和思念之情,然后再推荐阅读《季羡林传》,孩子们对季老便有了丰满的认知。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缔造者,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结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发动学生开展“亲子读书”“好书推荐卡”“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语文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栏目,同时在班内也开展相应活动,让学生在“大语文”中学“语文”,从而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扬生命,奏响生命的华章。

猜你喜欢

母爱文本生命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母爱大于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