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有效教学探究
2019-01-31刘静
刘 静
初中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古诗词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传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多是停留在“背诵默写”层次,教学采用的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方式,古诗词的教学显得枯燥,学生兴趣不高。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并应用,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应用,这样才能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加强诵读,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咏是学习古诗词的不二法门,但反复吟咏不等同于单纯的记忆背诵,相反,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会,在反复的吟咏中积累。如《归园田居》的教学中,以农家图片为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中读诗,结合对诗歌内容的探究,学习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比赛。如此,形式多样,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参与度高,效果也较好。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为让学生多诵读,多积累,首先,在课堂中定要注重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而呈现诗歌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在配图中诵读,学生兴趣就较高;其次,要以改编的方式引导学生多读。如《水调歌头》可以改编为歌曲,形式新颖,学生就较为喜欢;其三,要注重通过诵读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实践中,可将班级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比赛;最后,要注重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积累。如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以“我最喜欢的古诗词评选”“诗词名句大赛”等来组织学生活动,效果也较好。当然,在组织活动前,要提前确定主题,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如要举行“诗词大赛”,教师要先提供诗词范围,引导学生提前记忆。
二、了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大多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更多的是从字面意义理解,缺乏对诗词内涵的体会。以李白《行路难》为例,其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意思不难理解,而当问及“为何李白会‘停杯投箸不能食’”时,学生就无从回答了。这就需要学生去了解此诗的创作背景,李白被召入京,但“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最终被“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还有摆宴为他送行,此时李白心情复杂,故而才会“停杯投箸不能食”,也才会“心茫然”。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才利于学生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提前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去了解诗人的简介、诗词的创作背景,这样才利用学生理解古诗词。如《观刈麦》学习中对白居易当时所任的官职、社会环境进行了解,才能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在对诗词理解中,不能单纯的拘泥于字面含义,而要结合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春望》中,“国破”了,但“山河”依旧,国都沦陷了,城池被战火蔓延,杂草丛生,和昔日相比,一个“破”、一个“深”即可让人体会战争后的荒凉和凄惨,作者的黍离之悲油然而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句子分析后,要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体会。在教学中切忌按照教参或翻译书而让学生生搬硬套的记忆,要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背景而理解诗词的含义,在熟读的基础上记忆、体会。
三、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鉴赏,要注重抓关键词,结合诗题和诗句中的关键词进行体会,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展开探究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题展开交流活动。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从诗题中的“茅屋”可见作者当时的处境,而这“茅屋”又被“秋风”所“破”,自然是感慨万千,于是才“歌”,而作者绝非是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己及天下,可见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在课堂中,针对关键词,要多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以此而丰富学生的体验。如《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说明了时序的交替,这自然引起作者的思想之情,“日”和“春”都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在该句中,作者以新旧事物的交替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寄托的是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蕴含丰富的哲理。对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交流后,教师要结合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哲理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点拨和指导,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会,更好地感受作者在诗句中所抒发的情感。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在教学中还可采用写评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对所学的诗词,结合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中的景、物、情等写短评。
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在读中积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理解古诗词,结合诗眼,通过交流而鉴赏古诗词。如此,学生喜欢,能主动参与,不断的积累、理解、鉴赏、应用,古诗词的教学效率才能提升,也才能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其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