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阅读教学中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2019-01-31金枭钦
金枭钦
一、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文本的解读却存在着或多或少不和谐的问题。一是片面化,把完整的文本解读得支离破碎,抓住一点代替全文,以偏概全,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完整性。二是平面化,长期以来,初中教学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学视角,忽视了文本的内隐性、艺术性。三是概念化,用高尚、健康、积极的语言、情感、思想来套文本,文本的解读形成固定模式,学生也没有真正领会文本,忽视了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
二、“支架式”教学法释义
支架式教学法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据。“支架”一词原是指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地指导作为支架,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随后教师指导逐渐减少,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时,教师就撤掉支架。
课堂活动中教师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中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在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适时、适当、适量的教学支架。
三、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实践
1.寻找恰当支架,进入文本
(1)寻找恰当支架进入文本,吸引学生关注文本
支架需要能把学生意识引向文本意识,因而支架必须接近而恰当。比如,上散文《春酒》一文,我先从电影《橘子红了》的作家的名字切入,然后由电影主角引出文本《春酒》,再从读者的评价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把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地引向文本内容,然后以设问渐渐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感体验:这种酒是什么酒?这种情是什么情?这个人又是谁?这些事又是什么事?使学生进入文本《春酒》去感知文中的酒、情、人、事,恰当的支架让学生带着期待开始文本的解读。
(2)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寻找恰当的支架进入文本
基于学生的经验寻找恰当的支架让学生的意识能够快速而顺利地进入文本,这是文本解读能否正确进行的关键。初中生已形成了自己的习惯、认识、情感、经验、见解,使他们会用以往的经验来判断、解释、下结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丰富调整认识,带着学生走进文本。
首先是唤醒学生生活经历,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恰当支架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促进新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概念。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支架应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想象,从而对文本充满期待。
(3)基于新旧知识衔接点,寻找恰当支架进入文本
确定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习以为常的东西换个角度却变成了新颖的东西,新旧知识的联系主要指向的是新知识,需要排除无关因素。教师须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异同、迁移点、匹配度,找准联合点,进入文本。
从旧知识引向新知识的最近路线。从旧知识引向新知识有很多的方法手段路线,那就需要寻找新旧知识最近的路线,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以最高效的方式进入文本。
2.构建梯度支架,深入文本理解
(1)支架要在同一方向。文本有三层意义,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解读,所谓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同一语言需要深入品味。从不同方面来解读文本的三层意义,只会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支架的构建要方向一致,使学生能够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地解读文本,感受文本带来的情感体验。
(2)支架要呈现梯度。每一个文本都是独特的个体,阅读文本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来不断与文本对话。分析文本,既要从整体来把握,适当的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立足文本,仔细地揣摩语言,由表层的语意深入文本的内核,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精神对话。
同一方向对语言的分析可呈现以下梯度。
①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词语通常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词语本身的字面意思,二是词语在文本中的语境义,三是词语所蕴涵的言外之意。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文中的含义。
②深入地理解句子的作用。在文本解读中要抓住文中的中心句、警句、反复出现的语句,体会其在表达意思、抒发情感、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能够感悟其中的妙处。
③鉴赏语言的魅力。鉴赏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语言进行鉴别、评价、欣赏的过程,是理解基础上的独特感受,从语言中领会深刻性、形象性、情感性、音乐性等各种美,这是一种个体内心的高峰体验。
对文本的理解需要经历读通文本、读厚文本、读薄文本、读准文本这几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整体地读、细腻地读、流畅地读等不同读书方法结合起来。
3.创设意义支架,超越文本
(1)创设意义支架
文本理解是一个文本和学生的“前结构”或偏见之间的不断互动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每一次理解都是一次意义生成,学生的解读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无法深入文本内容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支架进行动态解读和多元解读,创设意义支架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文本中超越文本。
例如,《春酒》一课的第三次解读,课堂教学中,笔者先设问:除了了解了饮春酒、喝会酒这些风俗,你还可以感受到些什么?学生回答:对家乡的怀念,我立即追问: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回答:从“我”自泡八宝酒可以看出“我”对家乡、童年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思念!我又继续白先勇先生说的,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文中有哪些句子体现了这种幽幽的创痛呢?学生回答: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我继续深入文本:乡情、思念、温情,这一切让作者内心失落、遗憾!当我们细细品读,春酒背后所承载的是人情。出示《春酒》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伴随着老师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朗读,学生也随着老师诵读蕴含的情感而进入了诗中描述的乡愁意境中。
笔者出示白先勇先生评价琦君的文字作为第一个支架,描述琦君先生离开家乡的经历作为教学的第二个支架,两个支架的建设,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对乡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提升,第三个支架是在老师的推波助澜的诵读、解说中,使学生在文本中读出乡情、读出乡愁,读出怀念和思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了生活中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意义支架要有助于文本动态解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他们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流、对话、沟通,因而使以文本解读为内容的阅读教学时时处于灵动、不断生成的状态。学生、教师对文本的有创意的解读在对话中生成,对话有借助于意义支架。意义支架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生活理念,有利于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重新建构,有利于动态解读与文本相互碰撞,超越文本。
(3)意义支架要有助于文本多元解读。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在“如何教”这个点上着力,学生在“如何学”这个点上着力,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阅历的个体,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外部世界、社会、自然、文化等的理解,因而他们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意义支架。阅读教学,应该是重视语文的人文熏陶、情感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取向,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情感感受、情绪变化,尊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体验,这些内容,是意义支架的构件,在此基础上,意义支架是有利于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思维情感世界。
三、实施“支架式”教学取得的成效和感悟
近两年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通过支架式教学的模式进行的文本阅读、理解和训练,在学生、课堂、教师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使我认识到,要上好阅读课,不仅是简单地肢解文本,使学生碎片化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寻求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面地解读、理解文本,内化、吸收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1.支架式教学,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阅读、分析的桥梁,使学生站在当代的环境去理解文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养分,提高学习能力。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本之间找到支点,这就不仅需要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更需要教师通过解剖教材,理解文本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供了锻炼机会,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准确、文本分析更到位,作业完成也更顺利,这就使得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对语文课不再畏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文本解读活动是一个对文本意义的建构的过程,而文本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才得以建构。文本只是一种情景一个范例,学生才是建构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与文本形成初次建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对话合作启发形成再次建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搭建支架,使用“支架式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