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素材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31袁野
袁 野
所谓乡土素材,就是长期积淀下具有浓厚本地色彩的各种文化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乡土素材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乡土素材乃是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环境,亦是实践应用于习作中的常见因子,但实际却不是这样。很多农村学生忽视了身边的乡土素材,反而在慨叹不知道写什么,导致作文水平迟迟不见提升。那么,乡土素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到底该怎样应用呢?
一、写乡土景观,培养审美情趣
乡土景观,既包括春种秋收的田园风光,又包括小桥流水的自然风情,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身边环境都是习作的好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平常之景,从平常之景中挖掘出不平常的美来,这样不仅能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习作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被动模仿、僵硬复制转变为主动观察、思考创新,还能够让学生受到自然美、景物美的熏陶,对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大有帮助。例如,在一次以“家乡风光”为主题的习作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四季景观,说一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有的同学描绘了家乡的河,有的同学想起了家乡的山,还有的同学热情洋溢地描绘了一派丰收美景的田野风光,学生畅所欲言,涉及的家乡景观十分丰富;接下来我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景观请同学们补充发言,丰富其内容、拓展其角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不断发现自己前所未见的自然美;最后和同学们一起确定文章架构,引导学生在掌握结构后再动笔写文。通过这样三步走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有那么多的乡土景观可以成为习作素材,积极构思了如《我爱家乡的晚霞》《家乡的田野》《小河水,流啊流》等优秀文章,改变了学生的作文态度,提高了习作教学效率。
二、写乡土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生活是习作教学的常见主题,这应该是学生得心应手、写得“出彩”的内容,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干瘪无趣、隔靴搔痒,令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无非是很多学生脱离了新鲜有趣的乡村生活,整日手机、电脑为伴,没有参与劳动过程,怎能写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呢?为了让乡土生活素材真正走入学生内心,我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劳动,真正跟着父母去做农活,体验劳动收获的艰辛与快乐。其实乡土生活中的劳动真不少,不仅仅是春种秋收时的忙碌,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浇水、施肥、拔草、养殖家禽等,学生可以帮助父母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切实体验劳动的不易,这样才能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有一位同学在作文《养兔记》中不仅写了喂养兔子的过程,还说自己真实感受了父母的不容易,抒发了感恩之情。二是鼓励学生寻找乡土生活的闲趣,如溪边抓鱼钓虾、冬天捉泥鳅等,在平常生活中寻找鲜活的趣点,使其成为学生习作的趣味素材。如在“第一次……”的习作教学中,有位同学写了《第一次捅马蜂窝》,形象地描述了捅马蜂窝的过程、自己的心情等,语言诙谐有趣,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十分生动。可见这样既能拓展学生写作时的素材范围,也能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写出生活性、情感性都较浓郁的文章来。
三、写乡土历史,充实作文内容
一方土地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镌刻在当地人的血液中,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内核,而这些历史亦是乡土素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将这些乡土历史素材应用于习作中,不仅充实了作文内容,提升了习作品味,也丰满了学生的素质修养,提高了学生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的写作能力。为此,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引导:一方面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了解乡土历史,即去历史遗迹、民间传说的发生地去调查、了解,再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老人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土地上到底发生过哪些事情,如本地乡民从何而来、村庄名称的来源、山林的传说、抗日斗争中的英勇故事等,只有充分了解并将这些素材记录在脑海中,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写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好文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走访亲朋长辈,了解家庭历史,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是随着历史变迁的脚步不断变化着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列好提纲,去采访家中的长辈,跟着他们一起回忆辛酸的过往、品尝生活的艰辛,这样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家庭生活的变化,也能增强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感悟。学生通过走访,写出了《奶奶的针线包》《灯的自述》《我家的新变化》等习作,不仅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形成了非常端正的文风,还提升了自身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四、写乡土民俗,凸显地方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在远离了钢筋水泥的乡下,这些乡土民俗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如果学生了解、掌握这些民俗素材,必定能写出极具特色的文章来,并为文化传承创造条件。一方面,教师要引领学生去了解民俗,或是查资料,或是问父母长辈,了解本地的具体民俗民风,像是婚丧嫁娶的具体规定、传统节日的习俗等,在了解独特农村文化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就能获得特色鲜明的习作素材,为习作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如一位同学在《欢欢喜喜过大年》中就将本地相关的春节习俗做豆腐、贴春联、祭灶神、走亲戚等做了具体又生动的阐释,让师生跟随着他的笔触感受到了热热闹闹的春节气氛;另一方面,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情感蕴于民俗素材中,让文中的民俗风情动起来、洋溢起来,热情扑面、打动人心,而不是干巴巴地条款叙述,毫无文采可言。例如有位同学在《艾香袭人的端午》习作中,以妈妈在端午节的时候采艾蒿并挂于门上的事件详细描述了本地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挂艾蒿,条理分明又蕴含着深深的情感,读着读着,仿佛闻到了浓烈的艾蒿香气,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殷殷祝福。可见将学生自身情感与民俗风情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民俗素材,运用得当则会使习作熠熠生辉,给习作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日新月异的家乡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广泛的乡土素材,成为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法宝”之一。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乡土素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不断充实自己的素材库,为其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