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电视台做好扶贫新闻报道的几点体会

2019-01-31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蔚县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徐 燕

(蔚县广播电视台,河北 蔚县 075700)

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大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成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的重要保证。大力宣传新时期扶贫开发新的工作思路与目标,准确反映贫困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和他们脱贫致富的要求愿望,是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扶贫新闻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困难群众。如何以此为引领,做好扶贫新闻报道,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务必掌握的一项技能。县级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媒体,直接面对困难群众,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扶贫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全社会了解、认识、参与扶贫的重要手段。笔者是一名来自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结合近年工作实际,就县级电视台扶贫新闻报道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带着感情做好扶贫新闻报道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脱贫理论体系,为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全面实现小康提供了重要遵循。新闻媒体必须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在新形势、新条件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更宽的视野、更好的角度,融入扶贫开发战场,讲好扶贫故事,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7年年底,蔚县广播电视台策划了《访贫问苦在路上》系列新闻专题报道,抽调单位骨干力量,在将近两个月的实地采访中,采访了全县22个乡镇的两百余名困难群众,尤其是百余名偏远山区农村贫困群众。采访中,除了实地记录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群众的需求,还根据致贫原因将贫困群众分门别类,为下一步全县的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18年3月召开的全县扶贫攻坚大会上,《访贫问苦在路上》一经播出,即引起强烈反响。片中,南杨庄乡南杨庄村的一名初一学生,因为父亲离世、母亲离家,与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一心想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时时面临失学。通过报道,这名学生在当地社会爱心企业的帮助下,每个月除了粮油实物补贴外,还有了500元的生活补贴,从而能够安心读书。节目中一名下宫村乡南绫罗村乳腺癌贫困患者,在节目播出三个月后离世,离世前,县妇联、下宫村乡党委、政府及爱心组织给她送去了最后的温暖和帮助。会后,围绕片子中呈现的问题,全县开展了关爱、帮助贫困群众的系列主题活动。《关爱贫困群众 干干净净过大年》、《脱贫路上 你我同行》、《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扶贫先扶志》等系列活动又通过新闻媒体深度报道,形成了浓厚氛围。在脱贫攻坚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县级电视台是最基层的媒体,直接接触困难群众、驻村工作组等,在片区开发、易地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能够掌握第一手、也是最鲜活的素材。通过近年来的深入采访,笔者接触了大量的贫困群众,并根据致贫原因进行了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以笔者所在的蔚县为例,致贫原因最主要是因病致贫、因身体残疾致贫、因缺少技术致贫、因智力残疾致贫。就扶贫宣传而言,最重要的是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扶贫工作中,新闻媒体除了报道典型事迹,展示扶贫成果,更重要的是找准致贫原因,能够对症下药。坚持做好正面引导,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蔚县桃花镇二村贫困农民何德禄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脱贫致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笔者采制了新闻专题《何德禄的2018》,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何德禄自强不息的脱贫事迹,一经播出,感染了全县群众,何德禄也成了脱贫工作先进个人,新闻专题《何德禄的2018》还在蔚县扶贫事迹报告会上播出。《草沟堡乡白庄子村扶贫攻坚工作纪实》、《脱贫又脱单》等新闻作品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全县困难群众的精神面貌,为贫困群众送去丰富、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激发了全县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让“要我富”变成了“我要富”。

2017年,蔚县电视台推出了农业类电视栏目《蔚萝农事》,栏目中除了开设农技知识讲座外,还为贫困群众增设了农产品超市这一环节。通过农产品超市,农民困难群众可以免费发布自己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涉农企业也可以免费发布农产品、农药化肥,农机具的采购、销售信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蔚县电视台先后开设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 驻村帮扶》等专栏,采制的《驻村干部的一天》、《大山深处的故事》、《情怀——益海嘉里扶贫纪实》、《从“碗挨碗”到“心连心”》、《蔚县白庄子村:一个贫困村的美丽“蝶变”》等一批脱贫攻坚新闻,在中央、省、市媒体播发,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宣传了脱贫攻坚工作。

(三)灵活运用同期声 增强节目效果

同期声作为拍摄现场中与画面同步的声音,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采用现场同期声,可以增强信息传播的可信性,节目内容的交流性和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县级电视台记者常年工作在扶贫工作一线,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在深入采访中也是最有优势的。在扶贫新闻,尤其是扶贫新闻专题采制上,同期声的运用给此类节目增色不少。以制作杨庄窠乡西坡寨村的两名贫困儿童的新闻专题为例,13岁的哥哥和12岁的弟弟因为家庭原因失学。母亲精神状况不稳定、生活的拮据和极度自卑的心理,使得两个孩子终日在家,离群索居。第一次采访时,两个孩子始终藏在被子里,不肯出来,现场录制时,只好通过拍摄家庭环境展现两个孩子的生活状态,十分平淡。第二次采访时,笔者选择午饭时间采访,两个孩子较为自然的与笔者沟通,利用这个机会,摄像记者拍摄了整个对话,摘录如下:

记者:多大开始不上学的?

哥哥:五年级不上的,同学们嫌我臭,没人挨我。

记者:那你天天干什么?

哥哥:在家看电视,玩手机。

记者:家里怎么挣钱的?

哥哥:我爸在县城磨剪子。

记者: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哥哥:不知道,我会薅苗子、锄地。念书好,可我念不来。

记者:弟弟长大想干什么?

弟弟(哭):念书念不来,种地倒是行。给家里种地,撒点化肥,喷点药,不种地跟俺爸去县城磨剪子去。

记者:将来你们有了孩子,你会让他上学吗?

弟弟:叫他念书去,好好念书,念书会认字,还会算账,别人哄骗不了。我跟我妈我爸挖上野菜也不敢卖,怕人们骗。

记者:你们觉得现在开心吗?

哥哥:现在挺高兴,但是长大了,就不高兴了。

通过细致深入的采访,小哥俩逐渐敞开心扉,表达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学校的向往。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小哥俩的心声震撼了观众,相关部门、镇村两级、驻村工作组、爱心企业、公益团体等多次来到孩子家中,多方帮助,反复疏导。终于,小哥俩走出家门,重返校园,融入社会,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

(四)突出故事性、人物化 做好节目编排

在扶贫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故事和人物,没有细节的展现,就只能给观众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无法真正感动人、感染人,故事和人物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危房改造作为改善农村贫困群众住房条件的重要途径,如果只是普普通通地介绍各项工作,就会使新闻流于平淡,无法起到应有作用。在前期策划时,笔者通过认真了解该项工作,研究各项资料,最终确定了选择建档立卡户辛宝林家的修房过程来展现。《辛宝林修房记》从他申请危房改造开始,重点展示了如何申请,公示,监督几个环节,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危房改造的整个进行过程,更重要的是直观感受到了危房改造的公平、公开、公正操作,不仅看得有滋有味,相关部门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蔚县社会扶贫工作异彩纷呈》,是关于蔚县工商联动员工商企业参与社会扶贫工作的新闻专题。为了吸引观众,笔者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在节目开始,选择了通过工商联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淑芬,以她的前后生活对比,生动地体现了工商联社会脱贫工作效果。

二、结语

扶贫新闻报道,为总结经验、鼓舞干部群众斗志、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融入扶贫主战场,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电视新闻作品,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反映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猜你喜欢

蔚县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来蔚县过大年,品美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蔚县青砂 匠心传承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