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及其应用
——以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为例
2019-08-15张和新
张和新,仇 莉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 224005)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高职课程开发,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高职课程的实施需要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来与之匹配。在诸多职业教育教学法中,项目教学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职业课程实施的行动导向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以项目带动教学,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掌握知识、转化技能的过程。[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支撑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项目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2]
一、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一)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综合性
首先是整体性。“工作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从工作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到评价整个过程;二是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即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成效;三是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性,即认识把握工作过程结构、工作要素所必需的知识信息。[3]项目教学的“项目”,是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解出来的具体任务,也具有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性,可以看作是微型的完整的岗位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运用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帮助学生熟悉岗位工作的整个流程,掌握岗位工作的各个环节任务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对学生岗位整体认知具有帮助,学生获得基于工作逻辑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实践能力的提升。
其次,综合性。项目教学法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技能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在教学目标方面,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运用既包含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运用,也包含学科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知识的运用;技能的运用既包含多项心智技能的运用,也包含多项操作技能的运用;完成任务不是单一的方式,而是根据任务和实际条件来选择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体现行动导向的实践性、探究性和知识的建构性
首先,项目教学强调实践性。项目教学是基于工作项目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而学生是在“真实情境”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主体,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完成任务,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
其次,项目教学强调学习的探究性。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任务。针对遇到的问题,探索多种解决方法。这种探索是知识建构、技能训练、能力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再有,项目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建构性。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的获得是在具体问题情境中,通过探究活动,将已有知识与新的知识不断进行同化与顺应,个体对已有知识的改造、创新,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项目教学中,学生在任务完成实践中完成工作知识的建构,尤其是缄默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三)体现任务完成的典型性、真实性、情境性
首先,工作任务的典型性。教学项目的选择具有典型性,这种典型性体现在:一是专业课程内容面上的覆盖性,即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训练的覆盖面;二是岗位任务的关键性,即项目任务是关键岗位的关键任务。
其次,任务的真实性。只有在解决“真问题”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任务的真实性是源于真实工作过程的任务,进入教学内容时需要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加工,体现教学的高效性。
再有,教学过程的情境性。教学任务的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现场的,也可以是模拟现场的。项目任务处于具体情境中,则呈现的问题就会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会不同。
二、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这里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项目教学法与项目课程的不同。项目课程是课程范畴,同一项目课程既可以用项目教学法,也可以用其他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教学方式的范畴,非项目课程也可以用项目教学法。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第一环节:立项
立项,就是教学内容的项目化。首先明确,立项不是列问题,而是典型任务的确定。作为教学项目,应具备项目的条件特征,即完整性、相对独立性、典型性、一定的复杂性。立项的任务目标要具体、明确,需几个课时之内能完成任务。
第二环节:分组
一般情况下,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多人合作。根据项目任务,班级学生自行分组,每组人数与任务有关,各小组人数基本相同。分组的基本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组里每个同学都承担职责,分工明确。每个小组准备个人自评表、小组成员评价表用于过程评价。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决策)
各小组独立完成项目计划的制定。 计划的内容包括完成任务方案假设与实施路径,问题假设与解决路径,任务完成所需要的工具与资料、运用的方法和技术等。
第四环节:实施计划
各小组分别独立进行任务完成。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同时每个成员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解决问题的方式追求多元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从发现问题、修改方案、解决问题到检查等环节不断反复,最后形成最佳方案。
第五环节:任务完成评估与评价
各小组在完成任务后进行产品展示与讲解,各小组间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互评。教师依据小组自评材料、互评材料、小组评价量表,对各小组进行整体评价和小组成员评价,在此过程中注意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
第六环节:总结与拓展
由于项目选择是课程内容的点上的选择,所以,项目教学最后要进行总结和拓展,提升学生迁移能力。总结的内容,首先是知识的总结:一是实践性知识的总结,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二就是经验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因为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经验性的实践知识,有些是零碎的、表层的知识,需要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深化、系统化,使之具有知识的迁移性特点。其次是技能的总结:一是针对不同情境下问题或任务的操作技能的解释;二是体现多种任务普遍适用的技能的总结,使之具有迁移性。
三、以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为例开展项目教学的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专业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所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它的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一般规律,建筑施工现场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原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课程培养学生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和组织等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国家现行施工规范、规程、标准的能力,加强对施工理论和应用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是钢筋混凝土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一项重要岗位任务。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施工现场的专业岗位需求,我们选择了“钢筋工程下料长度计算”这一任务作为教学项目。
钢筋工程下料长度计算项目的实施过程如下:
总之,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是适合高职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方法,体现了职业教学学习的情境化设计,有助于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