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9-01-31◆
◆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中心小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课下拓展应用。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识,学会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激发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教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的有效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学生通过现实的问题情境,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引起学生探究研究的兴趣。例如,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观察图片——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怎样才能求出这块玻璃的面积?于是学生产生了问题: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老师点拨引导,拿出平行四边形模型,左右移动,马上变成了长方形。老师适时打出课件,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图示。让学生大胆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终于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事实证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疑问之花”在数学课堂处处开放。
二、注重合作交流,加深探究深度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会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辩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如在揭示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后,他们产生了要验证的欲望,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教师要提供有效素材——一组组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随便摆出三角形,得出了很多种摆法,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胆验证,学生确信不仅前面课上出现过的三角形面积可以按公式计算,而且自己随便摆的一个三角形,面积也可以这样计算,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共同参与的乐趣,从而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享受思维过程。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要想真正了解和认识某种事物,就必须亲自动手实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必须从符合时代人才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数学学习应该从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究数学知识,拓展探究的空间。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体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学生加深理解数学问题。比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课后让学生去“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亲自测量一下某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求平均数”后,让学生计算自己家里一年中平均每月的电费和水费。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做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给学生创造一片蓝天,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