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9-01-31◆
◆
(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中学校)
随着现如今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灌输式”教学给学生们未来的成长以及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限制作用,因此,教师如何在数学实际授课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发展成为了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坚持多元理念,实现因材施教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性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单方面注重成绩,而是看重学生的能力。在这点上,可以针对学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上,对于自身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适当砍掉一部分较为生涩的内容,要求学生从基础抓起,反复套用基础知识。而对于部分自身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而言,要适当引入课外知识,让学生不断探究学习。
二、激发学习兴趣,逐渐深入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断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式,只有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所了解,从而产生探究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后做好教学和课后活动之间的过渡。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轴对称”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课前要收集很多不同种类的轴对称图形,以便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轴对称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是需要加以运用的,因此当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有所理解后,将这一概念引入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去领会什么是“轴对称”。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一举两得。
三、利用合作学习提升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是对学习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基础,只有通过相互合作、讨论,才能在同学之间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究心理,实现探究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小组合作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调能力,但是,固定的小组合作模式不利于学生之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小组的分配和成员的选择,可以结合在日常学习中的观察结论,将个性鲜明的学生分到一个组,激烈的思想碰撞往往能够生出美丽的学术火花,或者将学习能力较差和较强的学生分到一个组,先进带动后进,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或者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安排组员,让学生不断更换小组成员,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常常与不同的组员合作,更有利于探究精神的进一步开发。在这里我们同样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以“三角形”的章节内容为例,三角形的学习为之后勾股定理的学习做了铺垫,因此,“三角形”这章的内容属于基础内容,需要学生认真掌握。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充分了解,这就需要组员的帮助。通过小组成员对于三角形的探究来加深自己的学习,从而弥补课堂的缺漏,争取赶上整个课堂进度。
四、利用生活实例,扩展学生的探究学习空间
在传统的数学课程中,教师在讲解知识时更多的是直接引用书本当中的概念或者公式等抽象性内容,虽然它们是学生在当前阶段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但是这种直接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引发他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究,这也就间接导致其无法顺利完成对各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以及内化过程。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的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扩展他们的视野和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其将实际问题同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还可以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内容的多元化和实用化,同时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