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品课活动化教学
2019-01-31◆
◆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中心小学)
小学思品课是在小学阶段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课程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因此,小学思品课活动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主动参与并动脑、动手为特征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感悟能力和提高自己的主体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来组织和引导学生主体参与,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师角色变化
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模式中,首先要教师转变观念,转变从课堂“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和观念更新。积极接受培训和再教育,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推动教学相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讲《共同的心愿》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和实地调查等相关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自己证明并且相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课堂上,教师以小组的方式讲述时事新闻,展开讨论并进行发言等,使小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必不可分”。通过这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模式,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活动课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课堂活动是一种探究的手段而不是一种表演形式,从思想上要把学生真正当成课堂活动的主角。要求学生不仅用脑子思考,还要用嘴说,用手做,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核心,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在活动开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活动教学的目的。
三、精选活动主题,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
在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围绕活动为中心,用活动设计和活动体验组成课程教学框架,用活动交织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层面。设计活动主题,按照各单元教学内容扩充或压缩制定,兼顾小学生实际情况,让小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持续发展;明确活动目标,教师需要在每节活动课中,规划设计学生学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学习经验、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活动主题及内容一般是教材中所提供的,但就教材而言,有的活动在农村根本无法开展。针对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创新。活动课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环保问题的活动,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摄影;可以参加清洁社区的活动,或组成环保小组进行环保宣传;可以就发展经济要不要保护环境进行辩论,提高自身履行环保义务的认识,也可以邀请环保人员做关于保护环境的专题讲座,还可以向环保部门提出整治、保护环境的建议,为加强环保工作献计献策等等。凡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有利于提高活动质量达到预期效果的形式手段,都可以为活动课所使用。
四、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授课对象是学生,所以,活动的设计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准切入点。另外,思想品德教学本身强调要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通过思想品德活动教学,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动脑,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采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活动,以便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