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
2019-01-31◆
◆
(山东省沂源县南麻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的能力,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困难。但在当前老师主导、学生听从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规划的预定轨迹前行,完全不用自己思考,这样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教学进度,但造成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当遇到突发情况或未曾面对过的状况时,学生就容易不知所措。因此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不是被父母、老师督促着,被动地参与其中。
一、改变教师传统观念,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要想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在过去长达数十年的传统教育的熏染下,教师掌控课堂,学生只负责听从的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许多教师的心中。但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开始显现出越来越多弊端,只能培养应试机器,却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教育改革。
众所周知,无论是什么方面的改革必然会有一段阵痛期,教学改革同样也是这样,在刚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阶段,必然会经历一些挫折,学生的成绩也可能会有短暂的下降,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半途而废乃至坚决反对教育改革的理由。我们必须将眼光放长远,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然要实现素质教育,改变课堂形势,给予学生们更多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做一个应声虫。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动力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高,教师需要思考的就是怎样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质,提高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知晓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比如,告诉学生通过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他们就可以轻松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等。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各种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分析其中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快捷的掌握数学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注意将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学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发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
三、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放松学生的身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像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要不断的接收记忆老师讲授的知识,再加上教师过度的权威,往往容易让课堂变成一言堂。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主要有两点。首先,教师要走下神坛,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学生的展示自我长处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将学生分为小组,加强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
在学习过程中,1+1是要大于2的,一个人的效率永远比不上小组间的团结协作,尤其是对于数学这种极其抽象的科目来说,一个人常常容易被个人习惯所影响,无法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但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一些自己平时看不到的地方,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个人不足。
五、加强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
相比于单纯的讲述,实际动手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而且,小学生逻辑思维还未发育完全,想象力相对缺乏,当教师在讲述一些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小学生常常无法在脑中实现知识的具象化,导致学习深度降低。而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很难达到教学效果,不如提前准备一些符合课本内容的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比如讲述长方体时,可以拿牙膏盒,讲圆柱体时,可以带茶叶筒,这样的实物摆在面前,再结合老师的讲解,抽象的知识瞬间变得简单起来,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实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应用。